【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凤州星火耀苍穹——探访凤县革命纪念馆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 时间:2021-02-04
凤县素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这里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且有着光荣的红色印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习仲勋、刘林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组织策划了著名的“两当兵变”,播撒下革命的火种。 英雄虎胆 星火燎原 推开凤县革命纪念馆的铜门,阳光照射在序厅正中央,习仲勋、刘林圃等革命先辈的群像雕塑庄严而肃穆。他们的身后,衬托的是凤县的山川与河流,厚重的浮雕展现了这片红色热土上昔日的历史风云。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按照中共八七会议的精神,中共陕西省委号召共产党员到农村中去、到军队中去,开展兵运工作,策动国民党军队兵变,掌握武装力量,组建革命军队,创建革命根据地……”凤县档案局原局长、凤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文尤才一一指着展厅内翔实的文物史料,将“两当兵变”的始末娓娓道来。 1929年至1931年,中共陕西省委先后派习仲勋、李秉荣、李特生、吕剑人、刘书林等共产党员到国民党第十七路军警备第三旅第二团一营做兵运工作。 1931年冬,川军进占陇南,杨虎城命令警备第三旅第二团开赴凤县,在两当、成县与川军作战。战后,一营营部、第一连、机枪连驻凤州,第二连驻双石铺,第三连驻甘肃两当县城。 移防凤县后,习仲勋与李秉荣、李特生、吕剑人等以特务长和其他公开身份做掩护,通过秘密会议、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等方式,揭露军阀勾结帝国主义对人民的掠夺、蒋介石政府祸国殃民的反动罪行,对青年农民进行革命教育,并积极物色对象,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 1932年3月,在习仲勋等人的积极努力下,一营地下党的力量日趋雄厚,兵变条件基本成熟。就在这时,一营和二营换防的消息引起了士兵强烈的抵触情绪,时任一营党委书记的习仲勋立即主持召开营党委会,讨论研究利用换防之机举行兵变,并将意见上报中共陕西省委。中共陕西省委同意后,派遣省军委秘书长刘林圃为特派员,与习仲勋一起指挥兵变。 1932年4月1日晚,在部队移防到达两当县城后,习仲勋和刘林圃在县城北街的骡马店内主持召开营党委扩大会议,部署兵变的行动方案。 经过习仲勋等人艰苦卓绝的准备工作,1932年4月2日零时,一声枪响划破两当县城的天空,兵变爆发。在习仲勋、刘林圃、许天洁等指挥下,兵变官兵迅速行动,击毙一、二、三连连长,并占据各要点。破晓时分,集合号吹响,各连按计划至窑沟渠集合,该营300余人被成功带出,兵变初步成功。当日中午,部队在太阳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 四合院里 红色哨岗 纪念馆里,悬挂着一幅珍贵的黑白照片——《义结金兰》。照片中,习仲勋等5人并排而站。这张照片的保存者是其中人物之一——凤州文昌宫模范国民小学教员刘尚志(字希贤)。照片里的背景便是刘尚志的老宅。 刘家老宅紧邻凤县革命纪念馆南侧,坐东向西,2018年7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当兵变”策源地旧址。当年,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在凤县开展革命工作、策划组织“两当兵变”时,就在这里秘密集会。 驻防凤县期间,为了解掌握当地情况、推动兵运工作,习仲勋设法与地方有关单位接触,结识进步人士。那时,时任一营司务长的阎鸿章与刘尚志交好,在阎鸿章的推荐下,习仲勋结识了刘尚志。通过多次的接触交往,习仲勋发现颇有文化底蕴的刘尚志思想进步,对革命抱有同情心,便将其培养成革命积极分子。 为了进一步开展工作,1932年,习仲勋与刘尚志、阎鸿章、刘书林、张秋臣结拜为“金兰”兄弟,并在刘尚志家堂屋前留下了珍贵的纪念照。 由于刘家是独院,又在国民党县政府和监狱跟前,位置虽然险要却又隐秘,因此,习仲勋等人便将刘家大院作为秘密集会点,经常以聊天、游戏为掩护,在这里议事。 “父亲当年24岁,已经成家,住在院里北边的房子。那时候,习仲勋等人就在父亲房里聊事情。他们在屋里开会,我父亲就在门外面给他们站岗放哨。”刘尚志的儿子刘国光说道,“有时他们议事坐到深夜,我婆还常给他们烧开水、做饭吃。” 除了刘家大院,习仲勋等人有时还以上山打猎、下河捉鱼为名,到凤州城外南岐山、猴石山和张果老洞等地秘密集会,交谈情况,布置工作。他们抓住一切有利条件和机会,开展地下活动,壮大地下党力量。 整军肃纪 不欺百姓 “卖菜了,卖菜了!又白又嫩的莲花白——”人声鼎沸的集市上,一位老汉正在路边叫卖,而此时路过的恶霸龙队长不但抢了老汉的菜不给钱,还对老汉拳打脚踢。这是纪念馆里播放的幻影成像舞台剧《惩治恶霸》的一幕。 “这部剧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1931年10月,警备第三旅第二团一营驻防凤县。其间,一位靠卖菜为生的李老汉,遇到当地恶霸龙文明强抢不给钱,还逼李老汉交出10块大洋的税款。李老汉无钱可交,百般焦急失声痛哭。习仲勋闻讯赶到现场,以军人的身份出面阻止。”凤县革命纪念馆馆长马海燕介绍。 警备第三旅第二团一营是杨虎城收编的“西北民军”的地方杂牌部队,军纪很差。习仲勋等人到一营开展工作后,为了把这支部队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军队,处处注意严肃军纪,教育士兵不打骂群众、不抢劫群众东西,坚决杜绝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中国共产党凤县历史(1929—1978)》记载,有一次,几个士兵在农民家里逮鸡、搜粮、抢布、要钱,农民阻拦反遭毒打,气愤地进城申冤求救。习仲勋得知此事后,立即建议营长王德修派人抓回这几个士兵,进行严肃批评和处理,使该营的军纪大有好转。 在凤县期间,一营党组织不仅注重本部队的军风军纪,还号召官兵帮助群众收种庄稼,维护地方治安。这些举措不仅维护了群众的利益,也为党的兵运工作打下了良好的部队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尽管“两当兵变”以失败告终,但它的星星之火,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西北革命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采访手记 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两当兵变”、红军过境、解放凤县……在凤县革命纪念馆,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份份文献资料,带我们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在凤县这片红色土地上走过的风雨历程。 这些火热的历史,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和艰辛,展现了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为人民幸福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精神。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经典的红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百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和荣光,都离不开红色文化所给予的动力和信仰。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凝聚着伟大的民族精神,闪耀着夺目的时代光芒。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无论走得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祖国经历了怎样刻骨铭心的磨难;无论取得怎样的辉煌,我们都不能忘记革命先辈经历了怎样艰苦卓绝的奋斗。尤其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红色历史更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红色文化更有其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从中汲取奋进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凤县革命纪念馆。记者 高山 摄 照片《义结金兰》。 记者 高山 翻拍 刘家老宅西厢房。刘尚志之子刘国光告诉记者,习仲勋等人当年就在这里议事。 记者 高山 摄 编辑:慕瑜相关推荐: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