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第九届秦腔节 >

李敏:扎根新疆 做秦腔艺术的传承者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刘青 时间:2022-06-23


从陕西走出去的青年演员李敏


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日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各地好戏轮番登台。6月23日晚,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市秦剧团的秦腔现代戏《铡刀下的红梅》将亮相古城,与广大戏迷见面。而剧中扮演刘胡兰的演员,正是从西安走出去的33岁青年演员——李敏。演出前夕,李敏接受文化艺术报专访,为大家分享她与秦腔的不解之缘。

青年演员李敏接受文化艺术报专访

从秦腔小童星到专业演员的蜕变

初见李敏时,她脸上时刻挂着笑容,给人一种邻家大姐姐的感觉,落落大方却又温婉随和。

李敏告诉记者,她应该是陕西上电视唱戏的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那时差不多3岁半,小李敏就参加了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栏目,她还记得曾被陈爱美老师抱在怀里唱秦腔时憨态可掬的情形。而这一切,源于爷爷对秦腔的热爱及熏陶。

李敏出生在渭南的一个普通家庭,爷爷尤其热爱秦腔。小时候爷爷在家听戏一听就是一整天,久而久之,李敏也慢慢地开始学着唱。“那时,我学戏基本都是靠听名家磁带,一遍一遍不停地听,慢慢就学会了。”李敏说,爷爷奶奶陪着她全国各地参赛,占据了自己童年的大部分回忆。

6岁时李敏开始参加全国小梅花比赛,此后几乎每一年都参加。终于在9岁时拿到了人生中最难忘的“小梅花”金奖,预示着秦腔界的一颗明日之星正在冉冉升起。

母亲后来说女儿不能老这样业余地唱戏,想把她送去专业学校全面系统地学戏。1999年,年仅10岁的李敏报考陕西省艺术学校(以下简称“省艺校”),却因年纪太小被老师婉拒。第二年,李敏再次去考省艺校。也许冥冥之中与新疆有一种缘分,那一届戏曲专业只招收一个新疆班(定向委培班),她被成功录取,35名同学一起成为新疆秦腔的接班人。

刚进省艺校时,李敏虽然在唱腔上有点基础,但练功对她来说就是白板。因为年纪小腿也软,当时练虎跳总是动作慢,导致腿上常常青一片紫一片的,几乎没有正常过。老师对大家要求非常严,同学们在练功场练扳腿时,经常能听到哭声一片,“我们早上要练功4小时,2小时腿功2小时毯子功,那时我最怕的就是每天的练功,有时候实在坚持不住了也会偷懒。”李敏在回忆那段岁月的同时,略显遗憾,表示要是能重来一次,一定扎实练好基本功。

在学校时,老师们对这个热爱戏曲的孩子也特别关照,像李瑞芳、马蓝鱼、张咏华老师都给李敏排过戏。

感谢新疆给我展示自己的平台

艺校5年学戏生涯一结束,李敏就直接到了新疆,分配进入乌鲁木齐市秦剧团工作。秦剧团坐落于乌鲁木齐市中心,是秦腔艺术传播到新疆最早的剧团之一。诞生至今,就一直受社会各界关注和扶持,群众也对秦剧团充满深厚的感情。

李敏说有一次下乡演出让她印象深刻,南疆麦盖提县有个全是少数民族的村子,人们不会说汉语,但是几乎都会唱秦腔。“是不是很奇怪?因为这个村支书是甘肃人,自己爱听秦腔,每天就用村里的广播播放秦腔,时间久了村民们都会吼唱几句。”

到了新疆以后,李敏感触最大的是新疆人的真诚和观众对演员 的热爱。她告诉记者,同是戏迷,新疆戏迷和陕西的戏迷区别还是很大的。新疆观众喜欢秦腔之外,会对演员特别崇拜,生活中他们会把演员当亲人一样。陕西的观众更多的是爱听自己感兴趣的戏,观众对戏和名角的选择性也多。而在新疆,秦腔对观众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对家乡的眷恋和怀念。

“17年前我们刚去新疆时,看戏的是一群老头老太太,17年后,看戏是的是新一批的老头老太太,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年轻人走进剧场看戏慢慢地多了起来。”这让李敏感慨万千。

《红灯记》中饰演  李铁梅


近些年,新疆为李敏搭建了平台,也给了她很多机会。2015年,团里排演的《红灯记》在CCTV空中剧院直播。当时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西北五省只有新疆的剧登上了央视舞台。正因为此次机会的珍贵,有件事却让李敏意难平,“当时上完央视,也给我留下很大的遗憾。因为当时刚生完孩子不久,身体没有完全恢复,人特别胖,以至于很多观众都反映‘这个铁梅太胖了’。从那时开始,我就坚定了信念:只要在舞台上站,就一定严格控制自己的体型。”

《游龟山》中饰演  胡凤莲


2017年,首届中国秦腔优秀剧目汇演在西安举行,乌鲁木齐秦剧团带来传统剧目《游龟山》,李敏饰演胡凤莲。当时在易俗大剧院演出,有人质疑外地院团敢在易俗社演易俗社的看家大戏。李敏笑称:“这次演《游龟山》我心里还是很有谱的。因为在陕西省艺校的时候,张咏华老师给我排过《藏舟》和《二堂献杯》两折,当时排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已经很熟悉了。这场演出还比较成功,最重要的是我当时也瘦回去了,算是弥补了之前的遗憾。”

这一次演完《游龟山》后,李敏也赢得了很多行业前辈的赞赏:“这娃条件还不错,如果在西安发展的话,一定是个好苗子。”李敏当时心中就一个想法:“我之所以能一次次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我要感谢新疆,感谢秦剧团,新疆培养了我,新疆给了我机会,我必须要为新疆的秦腔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从那时起 ,李敏坚定自己一定要对秦腔艺术有所追求,要走得更高。因此,她想到了拜师。

拜师学艺誓要将秦腔文化发扬光大

被誉为“秦腔一枝梅”的李梅,曾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三度获得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是秦腔界家喻户晓的名角。采访中,李敏不吝赞美地向记者表达了她对老师的喜爱和崇敬。

2021年,李梅从艺四十周年专场演出在西安举行,李敏有幸被收为徒弟。她说,“在收徒之前因为大家同在戏曲界,曾几次对老师表达过想拜师学艺的想法,后来也向老师寄去了一些演出和唱段资料。老师一看,说我条件挺不错的,特别是唱腔。但老师也教诲我说,唱戏不能只靠技术,感情同样重要。”李梅对于收徒没有地域局限,只要能把秦腔艺术发扬光大,条件达到她的要求,都倾囊相助。

虽然和老师相处学习的时光不多,但是老师的鼓励和肯定更坚定了李敏对于秦腔的热爱与执着。

《红灯记》剧照


李敏回忆,2021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在西安举行,当时她的演出剧目是《窦娥冤·托梦》,同台亮相的都是业内名角,演出前自己特别紧张,害怕发挥不好给老师丢人。但是她脑海里想着,好不容易有一次登上大舞台的机会,一定不能白白浪费。当时也没敢跟李梅老师讲具体是哪一场演出,结果老师当晚跑来看戏,后来演出效果挺好的,也获得了老师的赞誉。

“也许我们边疆的演员的专业技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们能代表新疆登上秦腔大本营的舞台,内心是无比激动和自豪的。”

回娘家不是参赛,是汇报演出

从2000年的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到今年已经举办九届了,乌鲁木齐市秦剧团几乎每届都参加,以前来主要是团里老艺术家作为主力参加,随着这几年老艺术家们退居二线,李敏等一批中青年演员成了团里的中流砥柱。

《铡刀下的红梅》中饰演  刘胡兰


本次参加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李敏带着《铡刀下的红梅》回娘家,她直言:“我没有把这当做一次赛事,更多的是当做一场汇报演出,对于关心我的人、培养我的团队、喜爱秦腔艺术的观众来说,这是一次登上大舞台展示自己的机会。”

据悉,乌鲁木齐秦剧团的秦腔现代戏《铡刀下的红梅》移植于豫剧,作为庆祝建党百年的献礼剧于2021年创排并首演,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列入重点资金扶持项目。

这部戏在创排时,团里特地从陕西戏曲研究院请来戏曲专业导演吴根邦老师,在新疆整整待了3个多月,从做道白、坐排,到下地排,为这部戏下了很大的功夫。当时在排练场,吴导亲自上阵给演员们示范、贯穿、熏陶、引导,以便让演员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

一开始李敏对于出演刘胡兰一角非常有信心,因为自己曾演过《红灯记》的李铁梅,觉得这两个形象都是少年革命英雄,但吴导坐排完之后完全改变了她的想法,也让李敏重新认识那个书本上、电影里不一样的刘胡兰。刘胡兰经历了亲人去世、村民叛变等发生在自己周遭形形色色的变故,性格是非常倔强的,认定的事情必须从头做到尾,也造就了她坚定不移走上革命道路。扮演刘胡兰,李敏最大的感受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唱戏也一样,我会带着对秦腔的热爱不断坚守、传承下去。”

《铡刀下的红梅》中刘胡兰奶奶的扮演者高凯(右)分享自己演戏心得


对此感同身受的还有剧中刘胡兰奶奶的扮演者高凯,她认为这部戏也让自己提高很多、进步很大。“有时候我们需要一部戏来磨炼自己。演惯了程式化表演的传统戏,这部戏的排演让我懂得如何能在舞台上更好地控制情绪,比如演到悲痛到不行时,不能让眼泪轻易地流下来。除了表演上的提升,也让我对书本上的革命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

采访结束前,李敏由衷感慨,自己从小骨子里就热爱秦腔,真心希望秦腔能够拥有长久生命力,永不衰竭。但如何能更好地让秦腔在边疆地区传承和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人才引进。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秦剧团和新疆自治区秦剧团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团里的老艺术家基本上都退休了,现在急需新鲜的血液。要是还没有新人融入到这个团队,几年后可能演一出本戏都困难。李敏表示,希望通过政府来搭建平台,比如“文化润疆”“文化援疆”等工程加快落地实施,让新疆和陕西、甘肃等地的秦腔艺术家们有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把内地的秦腔艺术带到边疆,让边疆的演员有机会到内地来充电、学习。最后,希望通过媒体呼吁,大力宣传,让一批热爱秦腔艺术的年轻人投身到这份事业中来,让秦腔事业继续在边疆大地开疆拓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青

 


编辑:无敌           责编:慕瑜           终审:赵梓希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