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秦腔名家 感悟艺术魅力——听梅花奖演员聊秦腔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高思佳 时间:2022-06-19
“来了!”梅花奖演员刚一出现,热情的戏迷便一拥上前,求指点求合影,工作人员多次提醒“演出时间到了”,依依不舍的戏迷才肯“放”演员登台。 最近几日,西安易俗社露天大舞台旁不时上演这样一幕。这是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持续进行的“名家走进群众”活动。广大戏迷和梅花奖演员面对面交流互动,不仅看得真,也听得美,爱得更深。 热情背后是广大戏迷对秦腔发自内心的喜爱。对于本届秦腔节,对于秦腔,梅花奖演员又有哪些感悟和想法?让我们走近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屈连英、张涛、杨升娟,听听他们的心声。 屈连英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我是咱陕西咸阳人,是一个乾县娃娃,在宁夏工作30余年,这次来到第九届秦腔艺术节,对我来说更是回到了家乡,非常亲切,由衷地感到高兴。作为一个“老人”,我已经参加了好几届秦腔节。 2000年第一届秦腔艺术节就在西安举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我演唱了一段《生死牌》,参演了《狸猫换太子》,还见到了很多秦腔界的“大腕”,同老一辈艺术家以及同辈人之间交流,学习了好多东西;第二届在兰州举办,我演唱的是《折子戏》,获得了一等奖;第五届也是在西安举办,我演唱的是《清风亭》,反响挺不错。 秦腔艺术节的举办,对推广传播秦腔以及培育青年艺术人才,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年轻人是需要平台的,特别是年轻演员,他有一个成长过程,要经历多了才会在艺术上有进步。就拿我来举例,我和咱们陕西同辈的演员参加西北五省区的新秀交流演出,当时我们还很年轻,一起交流学习进步,很多演员后来获得了梅花奖。 现在的年轻演员也需要这样的平台,可能第一次参加很紧张,也发挥得不好,参加的多了,慢慢就会越来越好,对艺术成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年轻演员的成长需要有一定的阅历,才会有那种塑造人物的状态,把人物塑造得更准确生动一些。我也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没有这样的平台,我的艺术水平可能也不会达到现在的状态。 秦腔要发展,要流传下去,需要百花齐放,需要西北五省区的良好戏曲氛围支持。这届秦腔艺术节给广大戏迷朋友带来了“文化套餐”,西北五省区剧团的到来,让大家能欣赏到各个团的戏,不同风格,同样精彩。希望秦腔艺术节能够继续办下去、越办越好,给咱们秦腔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张涛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中国秦腔艺术节举办了九届,我参加了五次,算是一名见证者。今年秦腔节在西安举办,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方位的宣传,秦腔氛围很浓厚。另一方面是和戏迷的互动更加深入,秦腔走进了社区、学校,让更多人的年轻人认识我们的大秦之腔。 我们秦人唱的是秦声秦韵,传承百年,就是要和人民打成一片。一直以来,秦腔人一代一代在坚守、在传承,为保护发扬民族艺术贡献着绵薄之力,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也有责任和义务把秦腔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秦腔应该从年轻人、从娃娃抓起。比如我成长的环境就离不开秦腔,整天耳朵里听的是秦声秦韵,可以说秦腔早已融进了我的骨血里。小孩子应该也从最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向他们着重灌输民族艺术,加以引导,让更多的娃娃加入进来,让秦腔就像续脉一样,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 在此基础上,应该把秦腔等传统戏曲知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养分。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加入,娃娃们也没有兴趣,秦腔必然面临人才青黄不接、传承断档的危机。今年陕西举办的“小梅花”大赛就出现了很多小学生的身影,看到那么多娃娃加入到秦腔的队伍中,我觉得我们秦腔有了希望,是真正有了希望。 如今,《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已经颁布,这既是保护秦腔,也是保护秦腔人。我希望未来陕西能够加大力度保护地方戏,同时也要让秦腔更深入地走进校园,让更多人的认识秦腔。 杨升娟 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参加秦腔艺术节,我感觉就像过年一样,大家的热情非常高,喜气洋洋的,带着父母孩子甚至爷爷奶奶,逛街区、游城墙、看大戏。秦腔节不仅给了我们一个孝顺老人的机会,也给了我们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这样的活动非常好。 我是陕西富平人,3岁爱上秦腔,6岁就在村里唱戏,成为十里八乡公认的“小童星”,9岁参加富平县群众电视大奖赛,10岁跟着师傅李爱琴老师学习秦腔,从此正式走上了秦腔的道路。 我们家没有专业的秦腔人,但父母都是秦腔迷,他们不管是在田里干活还是在家里做饭,嘴里哼的都是秦腔,所以我从小就“灌耳音”。还在襁褓中时,妈妈抱着我看秦腔戏,就有我师父的《周仁回府》。 我获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表演的就是由秦腔名剧《周仁回府》改编的《周仁》。 《周仁回府》不仅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我的启蒙戏,它带着我一路改变了人生,让我做了一名真正的秦腔演员。我和秦腔、和周仁有着不解之缘。 在我们家,去KTV最大的乐趣不是唱歌,而是唱秦腔,可能这就是陕西人对秦腔的一种热爱和情怀。下到刚会走,上到九十九,没有人不爱听秦腔。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听到“祖籍陕西韩城县”,只要一听见秦腔,大家就有那种共鸣。 秦腔最吸引我的是剧本,这是特别有教育意义的。秦腔里面的文化博大精深,它的剧词特别有内涵有魅力,一段唱词就可以讲明整本戏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的文化自信就在这些唱词中。在这里我找到了做人做事的准则,比如我演的是周仁,我就会向他的人品、人格去学习,做一个正义的、知恩图报的君子。 秦腔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引领,小时候我也不懂,因为父母喜欢,我才爱上秦腔。我觉得专业的演员需要引领,戏迷也需要培养和引领。 作为年轻一代秦腔人,我们应该努力把秦腔艺术传承下去,让中华文化传承下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戏曲不可缺少。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高思佳 编辑:晓佳 责编:慕瑜 终审:赵梓希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