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第九届秦腔节 >

守正创新铸经典——谈三意社侯红琴主演的《玉堂春》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辛雪峰 时间:2022-06-18

文/辛雪峰

2022年6月17日,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西安三意社侯红琴主演的《玉堂春》精彩上演。

秦腔《玉堂春》成就了许多表演艺术家,虽然场次、板式、唱腔等基本相同,但不同表演者都有各自的处理和特色。“玉堂春”的形象经过肖玉玲等几代艺术家的精彩演绎,早已根植于秦腔观众的心里,给其后的表演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是三意社社长、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肖派传人侯红琴演绎的“玉堂春”在继承“肖派”传统的同时,又赋予了别样的新意。她守正而创新,继承而不拘泥,完全超脱了亦步亦趋、刻意模仿“肖派”的境界。侯红琴的成功在于妥善处理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创新”是有着递进关系而非并列关系的一组概念。“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愿景和目标。侯红琴的《玉堂春》可谓秦腔戏曲百花园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作为“肖派”的代表作品,一直以深受观众喜爱,可谓是继承传统又别开生面的“示范性”演出。

《玉堂春》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无论多么曲折的戏剧情节,都要依赖演员的表演,侯红琴汲取了几代“玉堂春”的营养,充盈血肉,融入自己的体会,把唱腔、念白和表演都拿捏到近乎极致,她的表演设计颇具匠心,富有特色,无疑把这出戏又提升了一个台阶,无怪乎有戏迷专程从北京赶来西安欣赏侯红琴的表演。

“起解”和“会审”是《玉堂春》最精彩的两折。从行当来讲,玉堂春本为小旦行当,但两折多偏重唱工,人物形象上可向青衣靠拢。

“起解”一折主要唱段是苏三赴太原所唱“崇老伯他言说冤枉能辨”、“苏三离了洪洞县”、“人言洛阳花似锦”、“玉堂春含悲泪忙向前进”等,苏三一路上“边行边唱”,向崇公道哭诉自己的冤屈。这几板唱腔兼具叙述性唱腔和抒情性唱腔的特点,唱出了苏三悲喜交集的心情,表现了苏三既悲叹自己不幸身世,又期盼官司出现转机。侯红琴嗓音宽厚而洪亮,演唱高而不亢,收放自如,行腔圆润流畅,将玉堂春忠贞爱情的形象塑造的活灵活现。

唱、念、做三者本于心,而心之动又在于演员的理解与体会,将内心的体会外化于形,秦腔的形似是表面的,只有神和情才是根本。侯红琴的塑造的玉堂春,无论是唱、念、做,还是手、眼、身、法、步,都处理的不紊不乱、不火不瘟,修短合度,眼神、身段、脚步,就连刑枷和拐棍两个道具也运用的形象得体,富有意境,一招一式都形神兼备,配合的恰到好处。

“会审”不同于起解,某种程度上,比起解更难表现,不仅因为这折戏以唱为主,还因为苏三作为犯妇身份跪地而唱,表演不多,却真正考验形之于色,脸上有戏的功力。要吸引住观众,必须有不凡的表演水平。

“会审”一折没有大幅度的舞台调度,这就要求演员必须心里有戏,如果心里没戏,嗓子再好也抓不住观众。“打发公子出院门”作为全剧的经典唱段常常是观众衡量演员表演水平的一个标准,侯红琴将单一的苦音二六板表现出综合板式的情绪,堪称经典。会审中主审官问讯,玉堂春回答,一问一答,唱白交错,道白占用的拍数,根据需要而定,有时个别腔节因剧情需要还采用“清板”演唱。问者咬文嚼字,唱者如泣如诉。侯红琴把这板唱腔处理的独特新颖,腔词配合贴切,旋律流畅细腻,生动真切,唱腔设计抑扬顿挫、疾徐轻重得当,把苏三沉痛、哀怨的内心世界惟妙地揭示出来。侯红琴不仅嗓音条件好,还善于捕捉人物内心的感受,声情并茂的表演恰到好处,完全拽住了观众的心。

侯红琴塑造的玉堂春,在人物形象上极力追求人格的美,其艺术成就之高主要体现在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古典女子形象。玉堂春虽然地位卑贱,然而内心世界中却透着一股凛然正气。她爱憎分明,有情有义,出淤泥而不染,她不仅是绝色妙龄的美女,心灵中更显示出一种善良。她坚毅刚强,傲骨冰心,虽误落烟花,却表现出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风范。侯红琴在吸取前辈的艺术经验的基础上,精雕细刻,深入角色内心,不仅把玉堂春塑造成中国妇女综合美的典型,还集中体现了秦腔悲剧美的特点。

秦腔传承发展最重要的是把握守正和创新的关系,侯红琴始终把守正放在首位,她守的是秦腔的“正”,是三意社的“正”。秦腔《玉堂春》本来就是三意社的经典创新之作,1933年,由李逸僧从京剧《玉堂春》移植而来,创造性地设计出“唱句夹白”等精彩唱腔。侯红琴又将《玉堂春》进一步发扬光大。

三意社这所具有127年演艺史、107年社史的古老剧社,长期以来坚守传统秦腔的风格特点,既不同于“移风易俗”的易俗社,又不同于以“革命”与“生产”为主题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而是延续了一条“名角挑班”的传统模式。三意社的戏,唱腔慷慨激昂,节奏明快热烈,在保持传统秦腔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又使之优美蕴藉,赢得了观众的热爱,所谓“进城看戏,要看三意”便是戏迷对三意社钟爱之情的真实反映。

辛雪峰与侯红琴


侯红琴及三意社对秦腔的守正,让我非常感动,守正是“宗”,有了这个“宗”才能应时代之需而变,我想有这样的守护者,秦腔将会走的更远……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卫卫           责编:高思佳           终审:赵梓希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