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陕菜》文字撰稿人田龙过的灵感来源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1-03-03
大唐博相府餐饮客房预订电话 029-8556 3333 一部好的美食纪录片,除了馋人的画面,充满感染力的背景音乐,文字和语言的烘托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千年陕菜》纪录片的撰稿人之一的田龙过先生,一起来听一听《千年陕菜》撰稿人背后的创作灵感:(应受访者要求,以下内容以第一人称叙述!) 参与《千年陕菜》是个偶然的机会。我二十年前做电视的时候,王长江导演是高校计算机老师,他痴迷于影视,就跟着我做过一些纪录片。2018年底前后,他拿到《千年陕菜》这个项目后,曾咨询过我,我也提过一些意见,但仅限于此。2020年4月份左右,他告诉我说,样片送审后各方提出很多很好的意见,让我综合这些意见对片子进行修改。说实话,我当时不敢接,其原因有三: 第一,虽说以前做过不少专题片、纪录片,但到高校后十年间以写论文为主,基本没写过这类稿子。人常说三天不写手生,我怕写不好辜负了长江导演,坏了他的名声,更害怕耽误了他们的时间。 第二,我对餐饮是外行,对餐饮文化一无所知,对陕菜基本上没啥研究。 第三,因为仅仅要求解说词写得有故事性、人情味,更富文采还好说,但制片方、出资方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就不是修改几个字词那么简单了,那是要伤筋动骨的。 王长江导演多次电话鼓励我,说他信任我能改得让大家满意,我说让我想想再说。 首先,我反反复复地看了样本,反复琢磨各方的意见,找出影片解说词存在的问题;其次,对国内外经典的饮食类纪录片进行了仔细的观摩、研究,如《面条之路》《饮食亚洲》《寿司之神》《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等,总结他们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并且大量阅读了梁实秋、周作人、汪曾祺等关于饮食的小品散文,学习他们捕捉食物色香味的细腻感觉以及富有情趣的笔法。 同时,还阅读了中国饮食文化史等方面专著,尤其阅读了大量的与陕西饮食有关的历史、考古、文化方面的论文,熟悉相关的知识和术语;陕西饮食文化中如羊肉泡、岐山面等来源很多来自传说。因此,针对性地对陕西区域主要物产的种植史、餐饮器具的变迁史、域外食材的来源、种类等资料进行查阅收集,以核实传说真伪;在这些基础上,我还查阅大量与陕菜相关的民俗民间文化资料和历史地理资料,了解了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对陕西饮食的影响;针对陕南陕北的特点,查阅了大量的民族融合、迁徙、移民等方面的历史资料,从中总结了陕南陕北饮食文化的渊源和特点。 中国饮食讲味道,中国古代文论将它借用来品评诗词,通过对中国古代诗论词论的研读,深刻体味中国饮食文化所追求的境界,才能让解说词写得更加有韵味。 在进行了这么多的知识储备后,我答应王长江导演先写个样稿让他看看。 当然,在写样稿时,我有自己的坚持和理念: 1.历史不在书籍和影视作品里,历史不是传说,历史就在每一道陕菜里,因此,绝不从空洞的历史谈陕菜,而是从每一道陕菜中解读历史、解读文化。 2.把烹饪过程当作艺术创作过程,把菜肴看作艺术品,把品尝当作艺术体验,尽量追求诗意化语言。 3.在将陕菜艺术化的同时,也将陕菜生活化,强调陕菜的烹制和品尝就是陕西人的日常生活,从市井人家日常生活的视角去体味陕菜的味道。 4.在情境营造中展现亲情、乡情,在故事讲述中让人们体验人情、风情。 5.强调文字对细节的描写,对体验的捕捉,尽量让人们能从文字看到形象,体验到温度,感觉到味道。 要求很高,但力所不及,解说词并没有达到所要求的水平。于是,再改,一直改,改了几个月,短工打成了长工,最终在11月多才算解脱。我只能说,我并没有做到我想做到的,但尽力了。 如果说,影片播出后大家反响还不错,那是导演和创作团队的功劳,当然,也是陕菜的功劳,它让千千万万海内外中国人第一次领略到陕菜的魅力,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再一次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口述:田龙过 整理:安娜) 编辑: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