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栏 > 新美育 >

构筑“三微”体系,引领学生成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 时间:2019-12-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移动网络时代,“指尖上的思想风暴”扑面而来,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新载体,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把新媒体技术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的覆盖面、供给量,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方式和传播路径,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核心关键。

一、案例实施背景

1.当代大学生更是被称为网络的“原住民”,大学生群体智能手机占比近乎100%,90%的信息来源于新媒体。随着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的推广流行,大学生“移动优先”的接受习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新媒体技术、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实效性势在必行。

2.当前在校学生以98后为主,独生子女居多,思想活跃,心理敏感,追求师生之间的自由、平等对话心理迫切,喜欢新鲜事物,习惯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等途径记录生活点滴、开展人际交流、展示个人风采。“微”交流、“微”关注是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也是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选择。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受众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影响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影响他们成长的环境”。

在此背景下,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自2012年开始,探索利用“三微”即微博、微信、微视频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迎合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接受习惯,促进了师生平等交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空。

二、案例实施思路

1.坚持顶层设计,体系推进,形成育人合力。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把信息技术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由学校宣传部、学工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二级学院共同参与,分别构建“三微”新媒体阵地,形成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三级网络体系,实现网络思政的交叉覆盖,不同体系重点不同,分工协作,形成学校育人合力。

2.坚持正面引导,增强谋划,传播育人能量。各级“三微”平台严把政治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三微”平台上用普通人,家常事,传递真善美;展示收获与付出转换的力量,自律与成才的力量,知识与创新的力量;展现劳动之美,诚信之美,自信之美。正面引领学生思想,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发展。

3. 坚持资源整合,系列推送,引发思想共鸣。学校“三微”平台通过文字、图片、影音视频的形式,把爱国情怀、敬业操守、诚信品质、友善风尚、孝敬传统、守法观念融入三微作品中,并通过艺术化处理,引起大学生思想、情感、处境上的共鸣与认同,进而形成效仿的情感力量。聚焦关键问题,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解读分析,做通、做实、做细学生普遍存在、普遍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

4. 坚持问题导向,把握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新媒体工作团队,围绕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时间节点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疙瘩”、心理困扰、学业难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形式,传播思想观念、表达关心问候、纾解心理压力、选树正面典型、提供成长路径、传递积极能量。在恰当的时间节点,即时性推送到学生手机端口,拓展思政工作时空,让时时、事事、处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

5.坚持榜样选树,示范引领,树立成才自信。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在学业评定、党员发展、技能大赛、创新创业、体育运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艺术特长等不同领域,评选先进典型,并广泛开展“入微展示”,让每一个付出努力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奖励,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心理,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诉求,帮助学生树立成才信心。把优秀校友的成功案例形成“三微”案例,为学生成长提供成长路径参考,经验借鉴,发展目标定位。

在以上建设思路的指导下,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成立“大学生媒体中心”,各二级学院成立“新媒体中心”,并依托大媒中心、新媒体中心构建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三微”体系,开展网络思政工作。

三、案例实施过程

学校结合专业特色、文化传统、培养目标、生源特点、学生诉求、成长规律,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需求,系统设计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三层学生思想引领和风采展示“三微”体系。

1.微博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职业文化、企业文化等9个方面内容设置专题栏目,每周推送17条微博。各二级学院设立学院官方微博,各班级建立班级微博,主要用于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专业学习内容推介、学习方法技巧推送、班级集体活动展示、班级学生风采展示。学校微博因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每年多次被《江苏教育发布》转载,曾获得江苏省高校微博奖。

2.微信围绕学校大型活动、关键节点教育、师生榜样选树、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国际交流合作、职业技能、招生就业等模块内容,每周推送3-5期高质量微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微信根据业务需求、专业特色、学习生活设置特色栏目每周推动1-3期。各二级学院结合奖助学金评定、党员发展、社会服务、技能大赛等主题,定期开展学习之星、服务之星、技能之星、创业之星、励志之星等优秀学生风采展示,深受学生欢迎。制作推送微信近1000期;选树师生榜样3000多人次。学校官方微信平台每周在《中国青年报》微信排行榜稳居前列,2018-2019年度,被中青报评为全国职业院校微信50强院校。

3.微视频围绕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学校党建、思政、特色校园文化等内容构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边化、故事化展示。通过微视频展现的善良之美,诚信之美,自信之美,展示收获与付出转换的力量,自律与成才的力量,知识与创新的力量。学校把爱国情怀、敬业操守、诚信品质、友善风尚、孝敬传统、守法观念融入微视频制作、传播中,设立“微视频”大赛,先后组织拍摄微视频200余部,单个微视频点击量高达100万次。《劳动最光荣》《我和我的祖国》等主题微视频先后被《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中工网》等主流媒体转载。

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三微”体系,相互联动,联结构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有机整体,实现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价值的统一和系统推进。

四、典型案例展示

2019年4月下旬,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劳动教育观”以及职业院校着力培养 “知行合一”,德技劳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了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开展劳动教育”的校园氛围,从学校建筑特点出发,从学生视角出发,积极响应强国一代有我在、幸福生活劳动创造、劳动改写命运、幸福是劳动者奋斗出来等主题,以“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为主旨,创作歌曲《劳动最光荣》。

歌词如下:

我头顶安全帽 阳光又干练

我眼瞄水准仪 帅气又老练

我攀登脚手架 勇敢又熟练

我是苏小建

我相信 劳动改写命运

自信 未来 写满我的容颜

拼搏和奋斗 撑起我的蓝天

强国 复兴 牢记我的心间

劳动最光荣 青春最鲜艳

青春最鲜艳

我学习新思想 持续地修炼

我专注新技能 反复地训练

我精通新工艺 多重地磨练

我是苏小建

我相信 劳动铸就幸福

自信 未来 写满我的容颜

拼搏和奋斗 撑起我的蓝天

强国 复兴 牢记我的心间

技能最宝贵 青春最鲜艳

青春 最鲜艳

我的大学时光 每天在苦练

我的拿手绝活 日益的精练

我的工匠精神 千锤又百炼

我是苏小建

我相信 劳动开创未来

自信 未来 写满我的容颜

拼搏和奋斗 撑起我的蓝天

强国 复兴 牢记我的心间

创造最伟大 青春最鲜艳

青春最鲜艳

在歌词创作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学生演唱、演练,并完成快闪MV的拍摄制作,并通过学校微博、微信、抖音平台向全院师生推送,并在迎新、毕业生典礼、学校庆典晚会不间断播放。通过歌曲传唱,发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时代最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共识深入人心。该快闪被《学习强国》《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青年网》《江苏教育发布》等主流媒体传播,有效扩大教育辐射面、影响力。

五、案例的主要成效

1.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很难和专业教育结合。专业教学则一味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只教书不育人。三微体系“桥接”思政和专业教育,实现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交互,既解决学生思想引领问题,又解决学生就业实际问题。

2.解决学生自信心不足与价值观偏差的问题。江苏建院的学生75%来自农村,80%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是改变家庭代际上移的希望。在“只唯学历,不唯能力”的环境中,自认为是高考的“失败者”,自信心严重缺失。网络信息时代,他们呈现价值观多元,理想信念模糊的现状。通过榜样选树,成长目标路径参考,树立“上高职,一样能成才”的信心。

3.解决传统思政育人模式单一与资源不足的问题。传统 “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成效不高。校园“三微”思政体系以大学生群体成长需要为坐标,在迎合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点、接受习惯的基础上,经过梳理、整合、改编,把原本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素材资源进行“三微”转化,赋予这些素材思想性、教育性、价值导向性,赋予这些素材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与生命,三微作品是建立在师生对社会现象细微观察和深刻思考的基础上,是集聚信息化技术、学生关注点、道德价值判断以及艺术化呈现为一体的教育创新,突出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触动和价值观塑造。


编辑:小树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