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韩休墓壁画乐舞图的乐舞审美观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刘姬娜 李彤 时间:2024-08-13
唐代乐舞艺术中所体现出的“大俗即大雅”“乐舞相辅”“天人合一”“和合与谐”等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美学价值,它以辉煌耀眼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乐舞壁画构图的对称美 韩休墓壁画乐舞图中,对称的美被完美地呈现出来,画师运用三分式构图法,将韩休墓壁画乐舞图的构图巧妙地分成三个部分,韩茂远的《唐代墓室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探究》将这三个部分划分为:柳下女乐伎、芭蕉舞者和树下男乐伎。并在中央绘制一颗芭蕉树,这是画面构图对称的关键,让人们看到了人物与景观的完美结合,使整个作品更加完整、富有意趣。十四个乐舞伎人的布局十分精妙,疏密相间,并且融入了树木、花草和顽石,营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氛围,令人耳目一新。 在目前已发掘的唐时期的乐舞壁画作品中,不难发现中心对称结构为乐舞图壁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构图方式。韩休墓《乐舞图》则是基于以上共性,进一步演变成双乐舞左右对称布局,并将花草树木融入其中。这表明传统文化“均衡”“和谐”的内涵已深刻地渗透于唐代乐舞审美观念之中,影射出唐代乐舞的兴盛。古人云,图必意,画师们采用这种构图和表现方式,既反映了我们传统绘画在画面空间上的特殊处理手法,也充分显示了古人所推崇的“天人合一”和谐原理。 二、礼乐文化的体现 《唐会要•杂录》记载:“三品已上,听有女乐一部;五品已上,女乐不过三人。皆不得有钟、磬、乐师。”由此可见国家对于不同品级所能享受到的乐舞规制是有严格的规定的。韩休为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官职位居三品以上,根据上述文献分析韩休墓可绘“女乐一部”,从韩休墓乐舞壁画乐队规制来看,女乐为五人,由此可推测,这里的“一部”所指的人数应该为五人或者五人以上,韩休墓乐舞壁画也是符合当时唐代礼乐规定的。试比较韩休墓乐舞壁画与李宪墓、苏思勖墓等,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其一,乐舞图均画于东壁;其二,使用的乐器大致相同,有中原乐器,也有来自西域的乐器,并且都有舞蹈表演,凡乐舞所展现的,皆为宴饮之情景。由于这些大体相同的内容,体现了唐代对高级官员的某种规范,又体现出礼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地位。 三、胡汉交融的艺术特征 韩休墓乐舞图的胡汉交融体现在这一幅壁画的多个方面,不论是乐器中还是舞蹈本体,都明显展现了这一特征。 韩休墓乐舞图中的乐器组合十分丰富,其乐编制是胡部乐与清乐的结合,接近于上文所述的以中原音乐为基础融入了“胡”乐元素的“胡部新声”,以弹拨类乐器与吹管类乐器为主,辅之打击乐器,这些乐器正是胡汉交融之表现。在对乐器进一步分析,琵琶与箜篌是唐代乐舞中从丝绸之路流入并盛极一时的乐器,这二者的组合在唐代十分常见,切实证明了唐代乐舞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的密切关联,这一点在韩休墓乐舞图同样有所体现。 壁画女舞者所跳舞蹈为传统的“长袖舞”,男舞者所跳为汉化后的“胡腾舞”。贾嫚在《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中提到:“这两种舞姿同处一幅完整画面中,说明汉魏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也说明中西文化交流中我国和外来舞蹈艺术所发生的碰撞和变化”。中原“长袖舞”与西域“胡舞”于同一舞蹈场景中同时出现,就是当下文化交融最好的体现。 四、历史资料——发掘唐代乐舞意韵 唐代舞蹈的编创需要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辅助,有考究地进行作品的创作。在前期资料的搜集中,以韩休墓乐舞图其本体展开延伸调查,从壁画中汲取出最直观的三个信息,分别是乐伎、舞伎以及壁画所处的环境与人物状态,这是舞蹈编创中最核心的部分。前期资料发掘的逻辑为对比韩休其人确定此壁画绘作于盛唐之下,由此了解该图中的乐伎与乐队编制,确定舞伎所跳为汉化后的胡乐之舞。 (一)同期文物——寻找共性舞姿 从已出土的唐代乐舞相关文物中找到舞姿的共性特征,其发掘重点为胡腾舞的舞姿形象以及唐代女子袖舞的舞姿形象。 (1)胡人男舞伎部分 英国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藏有的胡腾舞玉板带,在玉銙带的圆铊尾上有正在起舞胡腾的舞人,只见舞人为左脚单脚重心,右腿曲膝勾脚轻轻靠于左小腿,双手合并击于头顶,身体向右旁移,微压右胯,身体呈现生动的曲线,是诗句“反手叉腰如却月”的真实写照;198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丈八沟的唐代窖藏伎乐纹白玉板带,在其铊尾上有胡腾舞形象,造型动态与上述所说的胡人舞者形象都十分相似,呈现出“抬腿举手式”的程式化特征。 (2)女舞伎部分 该部分主要以现已出土的长袖舞壁画图像为主要对比参考。例如,富平朱家道村出土一幅乐舞唐墓壁画,李勣墓室北壁出土的二女对舞图图像,图像右半部分虽有残缺,但左边舞伎形象完整。二人舞姿相同,身着广袖长裙,头梳双鬟髻,肩披红披帛,裙摆飘逸、丝带飞舞,双臂舒展打开,眼神相对。从裙摆呈现向上蓬起的形态来看,该壁画的舞伎此时应该为旋转下蹲的姿态,动态感十足。 从以上的文物对比总结出同时期舞蹈的舞姿共性,胡腾舞人的舞姿造型十分生动,呈现出意蕴丰富的三道弯以及S形状的舞姿以及“抬腿举手式”的程式化特征,在所有出现手腕的动作造型上,胡人舞者的手腕与小臂通常呈现90°的夹角,并多单脚重心站立;唐代女舞伎舞姿通常呈现C型半月状,以及气息下沉的动作质感;乐伎大多数端坐于地面,上身微含,神态温婉安逸。 (二)壁画人物形态——探寻动态形象 壁画中胡人男舞伎在壁画中的形态特点为——斜头、拧身、曲臂、跷脚,由此可以推断出,其舞者在旋转的过程中以及跳跃落地的可能性最大;女舞伎脸向右微转,旁腰微提,通过袖的状态以及身体重心来看,此时应是舞姿的慢速转换亦或是古典舞中“碾转”的画面定格,因此在舞蹈编创中,遵循壁画中舞蹈动态形象的发展规律以及壁画中的舞蹈造型发展,均体现在舞蹈作品中。 在当代社会中,针对唐代乐舞文化的传承不应当只是简单的复原,而是需要回归乐舞文化本质,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推陈出新。充分发挥唐代乐舞文化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唐代乐舞文化的深层次价值。将这一优秀传统乐舞文化融入到当代审美潮流之中,将曾经的历史变为崭新的未来。 编辑:文平 责编:王越美 终审:张建全上一篇:马文杰:为中美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