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阅读思考 >
史诗化小说,挽歌式记忆

读安妮·埃尔诺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悠悠岁月》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安保仁 时间:2022-11-24


疫情防控,蜗居家里,先后收看了《失明症漫记》《耻》《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米佳的爱情》等六七部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解读欣赏,尤其是阅读了刚揭晓的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悠悠岁月》,深为这些伟大作家的奇特才思、新颖写法、精美表达、深邃思想和博大情怀所折服。这些伟大作家以自己的独特创作,为那个时代、那个国度、那些人们留下独特的记忆,实在令人感佩。


image.png



《悠悠岁月》的作者是法国代著名女作家安妮·埃尔诺,她于1940年9月1日出生于法国滨海塞纳省的利勒博纳,父母靠开一家咖啡食品杂货店维持家用。她在童年时期,家境贫寒,刻苦学习。她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从1967到1977年,先在中学任教,后在远程教育中心工作,直至2000年退休。埃尔诺从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出版了15部作品。她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自己的经历,她的写作和生活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随着年龄增长,随着写作声名鹊起和经验日益丰富,埃尔诺深刻感受到社会演变的迅速和人生的短暂,“一切事情都以一种闻所未闻的速度被遗忘”,因此她要写作一部反映时间流逝的作品。但她不想简单地写一部现代派小说,也不想写一部单纯的历史著作,而是要写出多数人的回忆。为此,她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退休后,经过充分思考和推敲,对以往作品的高度概括和综合,花费20多年时间,用自己创造的“无人称自传”的新体裁,描述一个女人从小到老60多年的成长过程以及时代的变迁。她以人们共有的经历,表现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恢复历史的真实意义,反映时间的流逝和世界的演变,于2008年写出了被称为“社会自传”的杰作《年代》,中译本为《悠悠岁月》。

《悠悠岁月》一经出版,即获法国杜拉斯文学大奖,2022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出的获奖理由是:“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与其他诺奖得主相比,在安妮·埃尔诺笔下,没有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没有宏阔壮观的环境场景,没有跌宕起伏的风流往事,作品中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超前观念。似乎更显得平平常常,无惊无奇,只是如实记录着时代变迁中的自我改变。然而却引发了无数普通读者的共鸣。因为,日日月月,平平淡淡,本就是大多人生活的常态,读来都会有似曾相识之感。

然而,这本《悠悠岁月》读起来还是非常不容易的。全书基本上是似乎不怎么关联的段落,特别是开头几乎全是一些碎片化的句子,一句一段,或两三句一段,而且还用空行隔开,表现出极大的跳跃。硬着头皮读过10页,都是如此碎片化叙述,散点式图片式呈现,不免令人兴味索然。读过30页,还是感不到叙述主体,看不到中心事件,理不出故事情节。再加上作者笔下,罗列了二战后至今法国的种种社会习俗和文化现象,诸如,电影片名、著作书名、各色人名等,估计大部分年轻的法国人都会感到陌生,更不用说远隔万里的中国读者。所以,就产生了很大距离感。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草蛇灰线”,终于“有迹可寻”了。渐渐感到了环境氛围,看到了人物的轮廓,看到了社会文化习俗。就好像拉大距离时,巨型油画的整体就越清晰,其美妙韵味开始显现。随着阅读的推进延伸,视野随之辽阔,感知也随之丰富,才感到作者独到经营的良苦用心。

作品里,埃尔诺给我们叙写了一个“法国人的记忆,一个法国女人的、也是和她同一代人所熟悉的记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今天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在各种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方面,比他们几个世纪里的祖先有着更多的动荡”,是“一种不断地呈现一切事件、歌曲、物品、社会的标语口号、集体的恐惧和希望的记忆”。这种记忆独特之处和深刻之处在于,“勾勒了社会的进程和一种生活的内心历程”。而这既适用作者同时代人,也完全可以理解为,适用于不同时代的全世界的读者。

显而易见,作品的写作意旨是:写个人(自己个体)60年的记忆(人生经历),但由于隐去了叙事主体,很容易引发读者共鸣共情,并且不自觉地参与其中,进行二次创作,实际写出了众人(同时代人)的集体记忆(群体历史)。同时,埃尔诺使用了诗歌的表达方式,精心选取众多的日常生活构成代表性“意象”,不重关联衔接,大胆跳跃列举,从而合成立体的丰富多姿的引人联想发人深思的形象。埃尔诺的这种史诗式表达,戛戛独造,前无古人;别出心裁,高标特立。

《悠悠岁月》在写作体裁创新上也是别树高格,勇开先河。

一、题材宏叙稀,表达意旨深。《悠悠岁月》的题材,不写战争、瘟疫、天灾,不写政治斗争,不写企业商战,不写大家族兴衰。没有主线副线之分,没有明线暗线之设。作品人物似乎极少,写自己一人之经历,但实际人物众多,多到无法指名道姓来计算。因为,书中所写虽是个人往事,家贫,上学,放纵,奋发,文学写作等,但更多的是以自己平民的印象感觉写社会百态,世事变迁。貌似个人自传,是为同代人大合传,甚至60年几代人的列传。就这样,埃尔诺用非常创新的手法将微观层面的个人经历和宏观层面的世界变化水乳交融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她构建出了一种“记忆里的真实”。作者对于日常生活和个体感受的精准把握,作品内容宏阔博大,意旨深邃长远,实在令人佩服。

二、自传无主体,体裁唯独创。埃尔诺创造的叙事新形式“无人称自传”,就是“无确定人称的自传”,“无人称”其实表现为“多人称”,书中有时候写“我”,也有时候称“他”“她”“我们”“他们”“她们”,这种人称变化不定,营造出了和传统第一人称自传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形成了模糊感和流动感。我的记忆,女性的记忆,我们的记忆,普通人的记忆,社会的记忆,历史的记忆。这样,主人公的面孔始终是看不清的。然而,形象虽模糊,而她的表达却因此而获得了独特真实感;另外,个体与群体的界线被模糊掉了,使她的叙述方式自带一种普遍性。


image.png


凡是成功的小说作家,都善于讲故事。就大故事而言,一般应有背景、起因、开端、发展、波折、高潮、结局;应有众多人物,有曲折情节,有明线暗线,有主次矛盾,有大小冲突,有结局尾声。可在埃尔诺的作品中,这些全被突破了,全被忽略了。这种突破,没有追求是不去做的,没有魄力是不敢做的,没有能力是做不到的。阅读《悠悠岁月》,欣赏埃尔诺的独特呈现,我们看到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三,理性研究深,感性蕴蓄丰。《悠悠岁月》反映生活时间跨度60年,埃尔诺耗用20年时间,进行研究写作,写出的作品从译文看才13.7万字,每年平均写出六七千字。这是为什么?原来埃尔诺对已往60年,甚至更多年的历史、社会、经济、生活、人们的感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遴选,非常审慎地撷取写作表达的系列“意象”,以及不同年代的不同“意象群”。经过旷日持久广泛深入的理性研究,精挑细选,凝练成她的作品。埃尔诺虽有十多部作品的经验,但她舍去了驾轻就熟。耐得寂寞,研究探索,坚韧地走一条别人包括自己从没走的路,创立一种新体裁新写法。埃尔诺的不易、执着和伟大可能就在于此吧。


image.png


理性研究的基础上,埃尔诺得以对日常生活和个体感受的独特把握。阅读过程中不难看到,埃尔诺在写作表达时则尽全力做到感性直观表达,以求做到简洁、明快。她通过选用发生过、使用过、感受过的照片,罗列书籍、艺术、时尚、明星、政治人物、生活用品等,表达自己的,也是那时代人的生活。她通过写作探索的不仅是重现个人生活经历,更是引发重现同代人、父母、女性,以至于几代不知名姓的人和被遗忘的人的经历。在埃尔诺的笔下,个人经历,哪怕是最私密的事,也有着集体性和社会学的维度。她的写作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身体和性、个人隐私、人际关系、社会发展、教育与写作、时间与记忆等等,这条线索真正地串联起她关心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丰富绵密,立体凸显生活;朴实亲切,映照人的内心。

四,架构载体独特,语言表达别致。《悠悠岁月》以照片或者影集为载体,为线索,架构文本,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纵观全书,作者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通过一两张照片,或者一段录像开启,随之而来的是主人公作为个体在这个特定人生阶段的经历和所思所想,进而辐射及当时法国社会和整个世界的重大事件。埃尔诺通过对一些旧照片的印象和感觉,来构成一个女人从小到老的六十多年的成长过程:父母艰辛,家庭贫困、学校学习、中学从教、秘密堕胎、结婚生子、离婚生活、罹患癌症、情人聚散、衰老境况等等。在丰富的经历中巧妙地穿插她对阿尔及利亚战争、一九六八年的五月风暴,以及总统大选等政治事件的看法。大到国际风云,小到商场购物,乃至家庭聚会和个人隐私,事无巨细,无不简洁清楚、一目了然,生动直观地反映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直到当下的时代变迁。正因为每一个年代都是用影像隔开的,因此,阅读时会有一种看家庭老照片的感觉,会有一个非常强烈的自我带入感觉。

作品表达简捷客观:1,没有铺排叙述,没有细致入微的具体描写,不做夸张渲染。2,一词一事物,一句一现象,一段一画面。3,语句跳跃性强,不作衔结连贯。突兀其来,直接焊接,但稍加回味,却效果独到。4,作品极少主观议论,只做客观表达,“不加评判、隐喻以及浪漫的对比”,“既不抬高也不贬低讲述的事情”,“循着历史事件和文献资料的线索前进”,客观平实地复原当时直观感觉,表达瞬时印象。

作品语言特色鲜明:1,多为短句,简洁准确,不枝不蔓。2,时有长句,长句习惯于用夹注:先说半截话,即对涉及的词语或事件进行解释或说明,然后再把话说完。3,不同字体排印,在需及时交代、补充说明相关情况时,或引用原话、或对于别有深意的内容要强调时,则用另一种字体排出来。

可以说,埃尔诺的人生记忆,就是瞬时印象的连续,直观感觉的排列,构成了她独有的语言风格。我以为,这就是埃尔诺《悠悠岁月》独有的印象感觉现实主义写法。

不容置辩,像埃尔诺《悠悠岁月》这样的突破传统创新写作,只有埃尔诺能够做到。一是她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在她离开教职之后的20多年里,她先后完成了十多部小说创作,堪称纪实回忆高手,从写自己到写家里人,再到写到周围的人。但大都是写自己,回忆童年、回忆母亲以及一段段生活经历,当然也有社会大事、国际形势等。二是她有充分的借鉴积淀。她走上创作道路的时候,法国文坛崛起了三位明星作家: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他的小说对现代消费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莫迪亚诺擅长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来回忆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战争年代;佩雷克则善于革新文体,往往通过详细列举具有时代特色的物品来唤起人们的回忆。埃尔诺《悠悠岁月》的创作就充分借鉴了这几位大师的风格。三是她有非凡的期盼追求。由于“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悠悠岁月》第一句话),可见埃尔诺对此有强烈的紧迫感。于是她要写下自己的记忆,更要写下同时期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记忆。她不光要为自己立言,还要为大家立言,更要突破社会阶层,为弱势群体立言。她要勾勒出社会的进程和一种生活的内心历程。而要达个体与群体融合和直击社会进程与生活内心之目标,必须创新写作体裁,必须创新表达方式。非凡的期盼,坚韧的努力,成就了不世之作。


image.png


不需讳言,埃尔诺如此追求下的如此作品,在网络媒体大发展信息传递更便捷的未来,快餐式阅读和娱乐式阅读风越刮越盛的情势下,除了从事历史习俗研究和文学创作研究的人,其受众面会越来越小。因为,作品中汇集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名词,例如歌星、影星、时尚商品、电视节目、小说人物和粗俗俚语等。不少名词若非亲历其境将会不知所云。又如,许多超市和大型商场,以及网站和电子游戏等都没有中文译名,如果不加注释,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但加上注释成了词典,可读性更差;离了注释,读者无法读懂,会如坠五里雾中,茫然而不知所云。所以,《悠悠岁月》最后一句说:“挽回我们将永远不再存在的时代里的某些东西”,让人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我以为,安妮·埃尔诺是在用自己的笔,吟唱一曲低沉叹惋忧伤的怀旧挽歌。(文/安保仁)


编辑:卫卫           责编:王越美           终审:吴汉兴

上一篇:重温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有感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