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召伯甘棠图碑略说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杨慧敏 唐少敏 时间:2021-04-22
召伯甘棠图碑是为展现西周初期伟大的政治家召公姬奭清正廉洁史迹,后世仰慕者而刻制的珍贵石刻。岐山县曾存世至少三通召伯甘棠图碑:一为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岐邑人武澄据家藏的清道光年间任岐山县令李文瀚绘制的召伯甘棠图刻制原立于岐山周公庙召公殿前,为三级文物藏品,1981年收藏于岐山县博物馆;二为中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岐山县知事贺良成因岐山“城南有亭非召亭耶,亭北有树非甘棠耶,新庙荣于禧而旧碑远在古卷阿。此名实未副而,尔为政者之责也”的缘故,武澄之侄吴敬亭取家藏“召伯甘棠图” 摹本重刻立于岐山县刘家塬村召公祠西,文革中被毁;三为岐山周公庙南北郭村郭村沟拓片制作者王某(生平事迹不详)于中华民国初期(具体年代不详)将周公庙原有“云房”石刻和清代所立“召伯甘棠图碑”合二为一精心雕刻而成,原为北郭村郭益人老先生家藏,后由周公庙管理处征集立于周公庙召公殿前。经笔者多方考证,现就三通召伯甘棠图碑产生的历史背景、各自的历史渊源做一概述。 自清代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岐邑人武澄刻制甘棠图碑以来,至少有三通召伯甘棠图碑曾经存世,笔者就从现有的资料对这三通石碑考证如下: 1、清代武澄刻制的甘棠图碑。 此碑现存岐山县博物馆,通高210厘米、宽74厘米、厚15厘米,青石质,圆首方身,碑首素面。保存较好,碑面风化较为严重。石碑右上部刻有“召伯甘棠图”篆书五字,左上部刻有李文瀚撰写《甘棠图记》一篇,中下部为一甘棠树全形,左下部有武澄题识,右下部有李文瀚“家在江城画里”朱文印一方。石碑左上部《甘棠图记》前有起首印“强项令”白文印章一方,记尾有“文瀚”朱文印及“云生”白文印章各一方。石碑中下部的甘棠树全形,主干上分为三枝,一枝枯折,另两枝枝繁叶茂,正在花开时。综观甘棠树全形,雕刻手法细腻,形态逼真,花繁叶茂,老干横斜,给人一种苍劲雄浑之气。 2、民国四年岐山县知事贺良成刻制召伯甘棠图碑。 此碑文革中被毁,四川省泸州市图书馆馆藏拓片《召伯甘棠图》:属国家二级文物,长 4025px、宽 1575px。中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岐山县知事贺良成因岐山“城南有亭非召亭耶,亭北有树非甘棠耶,新庙荣于禧而旧碑远在古卷阿。此名实未副而,尔为政者之责也”的缘故,与武澄之侄吴敬亭商议取武家家藏的“召伯甘棠图”摹本,邀请著名碑石镌刻家郭希安重刻《召伯甘棠图》碑立于岐山县刘家塬村召公祠西,增加了周爰诹、王步瀛、贺良成、武文炳等人在原甘棠图上作的题跋,使得内容更加丰富、画面更加厚重。拓片的中下部为一甘棠树全形,因仿清代原拓的缘故正上方有“岐山县印”一方;右上部刻为“召伯甘棠图”篆书五字,道光二十五年李文瀚撰写的 387 字《甘棠图记》一文;甘棠树右下部为王步瀛光绪辛丑年作的题,其下有李文瀚“家在江城画里”朱文印一方;甘棠树左上方为李文瀚作的题跋,其下为民国四年王步瀛作的题;甘棠树最左上角为蒲城周爰诹光绪辛丑年作的题识,其下为民国四年岐山知事贺良成作的跋;甘棠树左下部为道光二十七年武澄的 109 字题识,其左为民国四年武文炳作的题识,最左下部写有“咸宁郭希安镌石”字样。 3、民国初年北郭村郭村沟王家仿刻的甘棠图碑。 现立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召公正殿前檐下西边,碑高230厘米,宽74厘米,厚15厘米,当为墓碑重新磨制复刻的石碑。为岐山周公庙南北郭村郭村沟拓片制作者王某(生平事迹不详)于中华民国初期(具体年代不详)将周公庙原有“云房”石刻和清代所立“召伯甘棠图碑”合二为一精心雕刻而成,原为北郭村郭益人老先生家藏,后由周公庙管理处征集立于周公庙召公殿前。碑头“云房”二字神异俊秀,碑刻与原碑无异且保存完好。“云房”碑横60厘米,纵50厘米。其上刻狂草仰卧状“云房”两字,意为神仙汉钟离也被召公勤政爱民的高尚作风所倾倒和折服,拜倒在召公面前之意,落款“钟离笔”三字。明万历《岐山县志》古迹篇又载:“云房字在周公庙内,点画奇异,旁注钟离笔三字,乃仙人钟离权书也。”清光绪《岐山县志》载:“云房,旧传钟离权,汉之咸阳人,昔游卷阿,曾书‘云房’二字于碑额,旁注‘钟离笔’。点画神异,人多称之。”清毕沅撰《关中金石记》载:“云房二大字移刺松龄草书在临潼县城东门外松龄霖之子自纪,云房,钟离子别号,此盖拟钟离书之者。”钟离子为道家“八仙”之一,姓钟离,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汉代咸阳人,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历史原型为东汉大将,又称汉钟离,少工文学,尤喜草书,身长八尺,官至大将军,后因兵败入终南山,遇东华帝君授以至道。乃隐于晋州羊角山。道成,束双,衣槲叶,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意为“天下第一闲散汉子”。全真道尊他为“正阳祖师”,列为北宗第二祖。今细考之,“云房”二字当为金人移刺临摹汉代钟离权的书法。周公庙“云房”石刻原石先在周公庙北庵山崖间或周公殿西某一石碑后,两种说法,后被邑令某人仿刻一石易之,凿取原石移置县署楼。清嘉庆间邑令段襄亭复移置武功。故光绪《岐山县志》所录“云房”二字,实为仿刻,尚非原石。而今存周公庙者,则又为北郭村郭村沟拓片制作者王某照此仿刻之石所复制。 作者:杨慧敏 唐少敏(陕西省岐山县文物局) 编辑: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