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理论观点 >

黄志顺:《精神力量——决胜深度贫困的紫阳纪实》后记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黄志顺 时间:2021-02-08

  

昨天晚上又见到双胜村第一书记杨远忠。他就是书中的“山歌书记”,一个驻村扶贫快满七年的六〇后老同志。老杨是真性情,讲起驻村扶贫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咬牙切齿,讲到如何一一攻下难关时又乐得哈哈大笑。

话题说到采访,老杨说:“感谢你对我,对双胜村的宣传!”

我对老杨说:“我得感谢你,感谢我采访过的所有脱贫群众和扶贫干部。正是因为你们干得好,我才能写出这些扶贫故事。感谢你们!”

正如序中所说,艰难困苦,方显精神。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紫阳人,一名多年参与扶贫工作的基层干部,我自然清楚这里的贫困程度之深、脱贫难度之大。那些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脱贫群众,那些赤诚坦荡、担当奉献的扶贫干部,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写作使命。我觉得,如果不写这些故事,不写好这些故事,不仅有负于宣传工作职责,也有负于良心,有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际遇。

2018年初春,我开始有计划地写扶贫故事。第一个采访对象就是贫困茶农朱合安。3月27日清晨5点50分从县城出发,赶到朱合安家时,正遇上一轮红日从对面山顶喷薄而出,云蒸霞蔚,特别壮观。我想,这是个好兆头。没过几天,《“朱老板”家抢茶忙》就刊发在《安康日报》二版头条,1200多字、7幅图片占了半个版面。

写作的过程伴随着激情和痛苦。写100个故事不难,客观、真实而又生动地展现人物事迹才是最难的。我不想浪费时间和精力写一堆千人一面、毫无新意的文字。我也明白,当没有足够的写作技能和知识储备,是不可能实现预期的写作目标的。当找不出更好的素材、更新颖的表达方式的时候,写作热情就会逐渐消退。

有些故事是“磨”来的。100个故事涉及数百个人物,绝大多数都当面采访过。所好的是,他们有很多很多触及灵魂的故事,让人怦然心动,激情满怀,热泪盈眶。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故事主人公迸发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驱使着我不能停下手里的笔,恨不得立马就把这个故事让全世界知道。当穷尽所能依然难以再现故事强大的精神冲击力时,往往让人辗转反侧,备受煎熬。《一个人的秋收》这个故事在心里压了半年,前后写过三个版本。在写《故园三望》时,前后两次采访,搁了三个月也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思路。直到有一天在回家的火车上忽然灵光一现,迅速记下构想,到家后不到一个小时就写出初稿。

有些故事是“捡”来的。《心安之处是扶贫》是在脱贫攻坚季度成效考核时听汉王镇党委书记娄芳介绍的,《周远菊的上班路》是陪陕西卫视记者张玮喆在蒿坪镇采访时了解到的,《陈帮甫的退休路》是我与脱贫办副主任王希平在采访途中遇到的,《双桥三老》是与双桥镇镇长姚开明聊天时得知的。

有些故事是“逼”来的。张小红获得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后,又受邀出席全省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领导安排我来执笔撰写她的事迹报告。因为关于张小红的新闻报道、典型材料都是我执笔的,事迹报告写起来算是得心应手。但是想到她是代表紫阳、安康的扶贫干部在全省亮相,一章一节反复揣摩,一字一句仔细推敲,前后修改28次。事迹报告定稿后,我又顺手改成了3600字的人物通讯,刊登在《中国红十字报》头版头条。

这100个故事,就是100个挑战。每每写到很顺手的时候,我就得停下想想:以前是不是也用过这样的开头结尾?还有更好的表现方式吗?应对挑战,阅读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读完刘云先生的散文集《一生一个乡村》,便沉醉于浓郁的泥土芬芳里。一边读一边琢磨,我的稿子能不能也这样写?著名作家李春平先生的作品,每一部都很喜欢。在写到双桥镇督查考评办主任蒋隆林处理同事关系时,我就顺手借用了他的“把人做成一朵花”。当紫阳老茶人陈国卿向我讲述他推着自行车往咸阳城里送茶叶时,我就联想到柳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我还曾专门搜集曾德强、秦宗道等紫阳本土作家作品学习借鉴。徐迟、黄宗英、冷梦、高鸿等作家的报告文学作品给了我很多启发。

100个故事的写成,一路伴随着鼓励和支持。“紫阳扶贫”公众号后台数据显示,这些故事平均转发量100次以上、平均阅读量4000次以上,《辞去副镇长的这些年》在紫阳县政府网站上有4万多点击量,还有多个故事在我的自媒体《大顺视点》上阅读量达到10万+。读者的肯定和喜欢,让我不敢敷衍,不敢懈怠;让我不断深入群众生活当中挖掘素材,不断在表达方式上创新,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能够写出这些故事,得益于县委宣传部、县脱贫办的平台优势和领导关心。县委宣传部是县委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宣传干部记录下紫阳县发展历程,也书写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传奇。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宗军,县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钟长江等领导多次推荐这本小书。县脱贫办是一个务实、奋进、创新的团队,为我采写这些扶贫故事提供了适宜的工作环境。县政协副主席、脱贫办主任张宣铭一直鼓励典型宣传出新出彩,还把私人购买的相机拿给我采访使用。脱贫办宣传组先后有7名同志在这里工作过,形成了开明、新锐的风气,坚持将“重要”的脱贫攻坚政策变成脱贫群众的内在“需要”,将“有意义”的工作动态、扶贫故事变成“有意思”的励志养料,创作出了一大批极具温度、深度、广度的作品,脱贫攻坚新闻宣传工作连续三年排名全市第一,还为紫阳县扛回了“安康市脱贫攻坚宣传贡献奖”奖牌。

秦宗道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安康日报>,我们共同的大学》,至今记忆犹新。我也是这所“大学”永不毕业的学生。写作从爬到走,都是在不断投稿中成长起来的。张小红的扶贫故事《群众嘴上见真章》因为篇幅过长,没往安报投,刘云总编在微信上看到后点名要了这篇稿子,随后在《安康日报》二版头条刊发,并配发了大幅图片。本书中的100个故事,五分之一都是在《安康日报》以重要位置、较大版面刊发的。报社编辑老师精心修改,使我的那些平凡稿件增色不少。我还将两篇重要稿件编进了本书中,一篇是刘云总编为我的稿件撰写的评论文章,一篇是与新闻摄影家、原安康日报摄影记者吴定国老先生合作的一组图片新闻。

中国扶贫网总监朱峰先生不仅给予大力支持,还专程来到紫阳与我们做深入交流。资深媒体人强晖先生眼光独到,我们合作的新闻不仅入围过陕西新闻奖,还获得了全国农报系统年度好新闻评选一等奖。工作中结识的中、省、市媒体的记者朋友也给了很多帮助。

结集出版,得益于师父陈国庆先生的支持鼓励。先生是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院长,致力于中国思想史研究四十余年。我于2016年起跟随先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连续五年聆听陈国庆、王元琪、杨权利、王有红、刘莹、安树彬、赵润琦等老师的讲座,阅读他们关于中国思想史、慈善文化研究的系列专著,使我对新民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理解,增强了新闻写作的深度和广度。三年前,师父就鼓励我出版自己的作品集。他在安康调研扶贫与慈善工作时还专门约见我,了解写作情况。随后,先生又多次让师弟余瑞询问出版进程。感谢先生!

感谢陕西省作家协会为本书出版给予的关注和支持,不仅协调解决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并指导书稿修改、版式设计,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

感谢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扶贫工作队、西安市未央区扶贫工作队、三秦出版社支持和指导。

感谢李春平先生题写书名。

感谢陈国庆先生、张宗军先生为本书作序。

感谢责编党秋妮女士。

感谢我的家人。

谨以此书献给紫阳县脱贫群众、扶贫战友! 

黄志顺 

2020年11月

编辑:金苗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