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理论观点 >

“不忘记过去,但也不过分沉迷”——评《纳粹战犯的孩子们》

来源: 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谢阳 时间:2020-06-04

 一提到“拍摄与纳粹有关的作品”,人们想到的可能是《意志的胜利》或《纳粹的崛起》这样如实记录了二战期间德国景象的作品,可能是《帝国的毁灭》或《从海底出击》这样将战争的惨烈情境进行加工和提炼的作品,也可能是《霸主》或者《弗兰肯斯坦》这样戏谑地塑造出怪诞景象的作品。

纵然前述众多作品所描绘的纳粹形象不尽相同,不过这些作品均是基于人们对二战期间纳粹的印象而创作出来的。随着纽伦堡审判的进行,人们对“纳粹”的印象似乎也止步于此,与其后的“纳粹”相对应的影视作品也较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那么二战之后呢?

1.jpg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已于七十多年前落下了帷幕,但与“纳粹”有关的人、事、物并非随之从世界上完全剥离。相反,哪怕那些应承担战争罪责的纳粹分子与世长辞,他们的子嗣也依旧不得不背负着父母辈的“纳粹”包袱生活。
“这些后代在我们已经获得伟大胜利的世界里是怎样生活的?”俄罗斯女记者塔季扬娜·弗列依杰逊对此非常好奇。于是,在经过了漫长的酝酿之后,塔季扬娜决定以此为主题拍摄纪录片《纳粹战犯的孩子们》。
拍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纪录片立项审批的过程一波三折;试图采访的群体中,有不少人已经逝世;存世的人中,又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愿接受外界采访。不过塔季扬娜还是顶住了这些困难,辗转奔波于多个国家,最终将片子拍了出来。

2.jpg

在纪录片完成之后,机缘巧合之下,《纳粹战犯的孩子们》又被改编成了书籍。本书除了承继自纪录片的内容,还包括了作者塔季扬娜在镜头之外的一些见闻。

以往虽然也有部分关于“纳粹后代”这一主题的作品,但这些作品的作者和读者往往更多地还是意图通过“后代”们映射到过去,以此尝试着渲染过去与现在的冲突感。就像尼克拉斯·弗兰克所说的那样,“他们就开始热烈地讨论,完全忽视了我的存在。人们自顾自地谈论着,相互争论他们真正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
与之相比,本书在保留对过去关注的同时,也认真聆听了受访者们的声音。如赖涅尔·胡斯所言,“你在不回避我是那个恶魔的孙子的基础上问我这些问题,倾听我的说法”,本书也由此对受访者本身给予了较多的刻画。

3.jpg

诚然,“或许本书与历史相关的部分很少”——由于多了不少关于塔季扬娜与纳粹后代们的交流过程的描写,而使得“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主观性”;但不可否认,本书的受访者们也因此不再仅仅是长辈们的符号化投影,有了另一种较为真实而饱满的形象。

与此同时,本书读者也不必担心无法从本书中获悉有关纳粹战犯的过往。如前所述,本书仍保留了对过去的关注,读者仍可从诸位受访者们对塔季扬娜的回应中窥见陈年旧事。
“不忘记过去,但也不过分沉迷。”塔季扬娜于本书后记中的这句话,大概就是对《纳粹战犯的孩子们》最好的概括了。

推荐阅读

4.jpg

书评作者:谢阳,中山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