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理论观点 >
应当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五部获奖作品,基本上代表了2014年至2017年华语中篇小说创作的高度,基本上反映了近年来中篇小说的创作实绩和艺术前行的可能。

文学需要真问题,真情感,真认知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李浩 时间:2018-08-16

应当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五部获奖作品,基本上代表了2014年至2017年华语中篇小说创作的高度,基本上反映了近年来中篇小说的创作实绩和艺术前行的可能。

应当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五部获奖作品,基本上代表了2014年至2017年华语中篇小说创作的高度,基本上反映了近年来中篇小说的创作实绩和艺术前行的可能。之所以屡屡使用“基本”这个词,是因为有部分作家的作品未曾参评,有一些获过奖的作家未申报,其中应有优秀作品未进入到视野中。它们均有较为强烈的个人面目,而且体现了很不相同的艺术向度——这,也是评委们所看重的。希望文学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丰富认知,映照生活和生活的可能。

五部获奖之作:各美其美,各有重量

我先从个人的角度,来谈一下我对五部中篇小说获奖作品的认知。

尹学芸的《李海叔叔》沉郁、厚重、饱满而又内敛,既有独特性又具典型性,是生活之书也是生命之书和经验之书,它像一些极为优秀的小说那样,“取自于作者的肋骨”,能感受到其中血液的涌和淌,时时出现刺痛感。两个偶然联系在一起的人物,两个互为远方的家庭,两种有距离的打量——我们可看到其中的真挚、疼痛、想象、误解、隐瞒和体谅,它们如此不可分地相互缠绕着……情感很东方很中国,又不乏普遍的启示。“作家应当是人类的神经末梢”,尹学芸的《李海叔叔》就有那种神经末梢感,许多貌似不经意的细节中其实都有涡流,它让你把自我、经验和细微的感受都投入进去,然而依然有未尽之意。

评委将手中的一票投给阿来的《蘑菇圈》绝非是出于“致敬”,恰恰相反,对他的评判标准更为苛刻。《蘑菇圈》充满着追问、审视和反思,有着近乎长篇的厚度,然而它却又有一个良好的、曲幽的故事,让我们可以“看见”行进的人和事,那种举重若轻的能力让人叹服。它有着相对宽阔的时间跨度,从革命时代到经济时代,“蘑菇圈”成为在数十年时间中的一个象征性围绕,意深旨远。

小白的《包围》则充满着轻逸和游戏性,步步楼台,设计精心,极为烧脑。上个世纪,日本侵华时期。一名伪政权的特务被杀,日本宪兵包围了整座大楼,从而让《包围》有了“密室故事”的要素,有了悬念和谜题,有了草蛇灰线和层层剥开——另一层的吸引力在于,小说还设计了一个“鸳鸯蝴蝶派”小说家的“小说章节”,它与母文本构成互补也构成延宕的反向,并提供着人性认知和家国认知,但相对而言我更看重它在艺术设计上的精致和用心。

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更具现实感。为了这种“现实性”的凸显,石一枫甚至让“我”参与到故事之中,让“我”成为命运参与者和叙述者。陈金芳,既是个体又是众人,她的经历和命运应当是复数的,而她身上所带有的价值、疼痛、感受和追问也是复数的。转学至大城市,陈金芳携带幻想和梦而来,然而种种力量一次次地撕裂着她的幻想和梦,她经历委屈、妥协、掠取和一次次的被“打碎”,渐渐拼贴出另一种样子,再另外的一种样子。因为经历和命运的“复数”,《世间已无陈金芳》是新的也是旧的。我说的旧是共同命运的旧,是共性成分。陈金芳,或许这个名字可在世间消失,但她所携带的那种共性、复数,却依然在场。这样具有现实感的小说针对于真问题,真情感,真认知,而不是遵循什么“小说成功学配方”来完成的。小说语言特点分明,京味(或者说王朔式的大院气息)十足,充满着反讽、调侃和自嘲,甚至带有些许的痞气,貌似不投入情感——但恰因如此,我们对陈金芳的体谅、悲悯和复杂情绪得以更有效地投射进去。

石一枫直面现实,肖江虹则感怀于消逝,他的《傩面》将触角伸向渐渐消逝中的旧有文化,试图从中捕捉到贮含的、内在的、可贵的光。傩戏只是寓言化的代指,和《百鸟朝凤》中的唢呐一样象征着“被遗忘、被忽略的传统艺术”——所以《傩面》并不止于民俗民风的拓摹,它有更深宏之意。林语堂先生曾提到小说的某一功能,是“对习焉不察的日常的警告”,肖江虹的《傩面》就包含了这种警告。然而他的警告是柔和而温暖的,并不刻意露出尖锐和寒光。它在挽留我们匆忙的脚步,用故事的方式让我们回望那些渐渐远去的艺术中所有的“伟大的想象力和诚挚的包容心”。

在我的理解中,作为中国文学最高奖之一的鲁迅文学奖,应当奖掖在规定时间段内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应当奖掖为思想和艺术的前行做出独特提供的优秀作品,应当奖掖种种不同探索与发现。五部获奖小说,可以说代表着近年来华语中篇小说的五种向度,各美其美,各有重量。

迷人的遗珠

每一项文艺的评奖,都不可避免地会有“遗珠之憾”,因为名额的限制,因为题材类型和个人趣味……我所谈及的遗珠,一定具有很强的个人趣味,甚至偏见。

东君的《空山》是我极为喜欢的一篇小说,艺术精良,叙事老到,有浓郁而让人沉迷的“江南气息”,包含着东方文化的特有因子而又不乏现代性。刘建东的《阅读与欣赏》,结构之均衡、波澜之起伏、情感之充沛丰盈、设计之精心都极为难得,而对人性的洞幽探微也让我叹服。西元的《死亡重奏》颇有凌厉而不乏天才的设计,是一种多声部的交响。李凤群的《良霞》、陈集益的《驯牛记》、计文君的《化城》、南飞雁的《天蝎》以及凡一平的《非常审问》、路内的《慈悲》,徐贵祥的《鲜花岭上鲜花开》……都给我留有深刻的印象。我还喜欢马金莲的《白衣秀士》,喜欢它的故事设计和内在的情感,它让人疼痛。朱文颖《春风沉醉的夜晚》、文珍《开端与终结》、张悦然《大乔小乔》、孙频《万兽之夜》——当下,女性,日常生活,经验,她们所提供的既多彩,又间有锐利之处。

小说创作中的六大问题

忝列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评委,让我较为集中、认真地阅读了近年来刊发的中篇小说,让我看到了它的发展和前行,同时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创作上的诸多不足。一是,思想力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小说质地的大问题,许多的小说不过是在言说被哲学、社会学证实或证伪了一千遍的“道理”,它不引发思考。二是,惯性写作依然是大多数写作者的选择,太多的似曾相识感,应当引起作家们的反思。三是,狭窄化的“现实主义”舍弃了现实问题的针对而满足于现实生活的泥沼,太多的“室内剧”,太多的无病之吟。四是,小说的完成度普遍不够,作家们的耐心、精心不够。有许多作品其实有一个非常良好的母题,有一个让人陌生的进入方式,可虎头蛇尾或中段塌陷,真是痛惜。五是,想象力问题——具有想象力的小说,能够“拔地而起”的小说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几乎绝无,它是多重要的小说质地啊!可我看不到谁在有意地强化它。六是,艺术感阙如——小说,应当是艺术,首先是艺术,可诸多的文字真是味同嚼蜡,体现不出汉语之美。

作为一个小说写作者,这些问题是普遍的,也针对于我,我也时时感觉羞愧。

(李浩,小说家,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组评委。)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