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理论观点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阅读,享受美好生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朱永新 时间:2018-04-2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们不禁要问,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什么呢?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长期的教育工作经历使我认识到:教育是美好生活的第一要务,教育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前提。众所周知,美好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国民要过上美好的精神生活,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和孜孜不倦的阅读。为此,我认为,阅读是教育大厦最重要的基石,阅读是享受美好精神生活的基本路径。

阅读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坦途,无论是对个人,对国家,对教育,对城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同样,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语言、价值和愿景。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最重要的智慧,就深藏在最伟大的经典之中。阅读对人类而言,是一种生命本体的互相映照,它对于生命唤醒的独特价值在于:书籍架设起了灵魂交流的场域,使阅读本身变得可能,从而充盈了个体生命的精神世界,赋予了个体生命更多的意义。

对教育而言,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我们说,教育是一种文化的“选编”,阅读则是文化演进的重要路径。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道:“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学校了。”教科书把人类的知识无限可能地压缩,难以真正给人带去生命的丰盈。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那么,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对社会而言,阅读是一种消弭不公的改良工具。美国诗人狄金森曾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阅读是解决社会公平、消除社会差距最廉价、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美国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生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现实生活中,虽然贫穷家庭的孩子接触书籍的机会比较少是事实,但若是将贫穷孩子分成两组,被提供较多读书机会的那一组孩子将会发展出较高的语文能力。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给予了更高层次的论述:“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

对个体而言,阅读是一种弥补差距的向上之力。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我认为,阅读首先是一种活动,是一种人的意识、思维、心智、认知等全部参与的向上活动,其次是一种需要渐进培养能力的活动,最后是人建构其精神意义和文化生活过程的活动。法国作家雨果也讲过,阅读的需要好像一堆火药,一旦点燃起来,便再也不可收拾。

对生命而言,阅读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与幸福相关,但真正能让人拥有幸福的,主要是精神生活。心理学告诉我们:阅读是通向内心安宁的一条通道,它除了能解决人的生存之外,还能给心灵以慰藉。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阅读已经成为国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700多个城市开展全民阅读活动,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江苏、湖北、深圳等省市先后出台了地方全民阅读法规。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2个,已建成农家书屋60余万家,更多的人享受到了公共阅读服务。阅读带来的愉悦和收获,已为人所共知、共享。把阅读作为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抓手,也已经成为许多校长、教师和父母的共识,书香校园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一道美丽风景。

从阅读开始,让我们尽情享受美好的生活。

作者: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