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活动资讯 >

陕西作家高鸿长篇传记《一代水圣李仪祉》作家出版社出版

来源:文化艺术报—文化艺术网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8-19

1503139896658214.jpg

文化艺术报讯 陕西作家高鸿长篇历史人物传记《一代水圣李仪祉》,由作家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发行。此书是中国作家协会2015年重点文艺作品扶持项目,2015年度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该书以时间为序,以生动而忠于史诗的故事,展现了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李仪祉(1882-1938)为中国水利事业贡献的一生,以及高尚的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该传记在陕西省委宣传部的主持下,历时数年整理资料和研讨,得到李仪祉后人的高度认同。

李仪祉(1882-1938),陕西省蒲城县人,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多所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并亲自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我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对我国水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陕西人民受益尤大。代表作品《水工学》、《水力学》、《潮汐论》、《中国水利史》等。

李仪祉的父亲李桐轩和伯父李异材,都是关中名儒,同盟会会员。其父李桐轩辛亥革命后曾任陕西省咨议局副局长、省修史局总纂、西安易俗社首任社长。曾在老家成立了戏班子“易俗社”,经常借助艺术表演宣传进步思想。其伯父李异材,数学家,曾任川汉铁路工程师、同盟会陕西分会会长。其父亲和伯父的爱好和学识,对李仪祉的影响颇深。

《一代水圣李仪祉》作者高鸿,1964年生于陕西富县。曾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作家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长篇小说委员会委员、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西北文学》文学期刊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沉重的房子》(《黑房子,白房子》)《农民父亲》《血色高原》《青稞》(《爱在拉萨》)《情系黄土地》,中短篇小说集《二姐》《银色百合》,散文集《遥望陕北》《走进西藏》《南泥湾》,长篇报告文学《艰难超越》等400余万字。《沉重的房子》入选《陕西文学六十年作品选》;《农民父亲》荣获吉林省第二届新闻出版精品奖、陕西省第二届柳青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报告文学《到中流击水》荣获陕西省报告文学奖;散文《卞姨》荣获第二届孙犁文学奖。散文《那年的月亮》《父亲的葬礼》等入选《大学语文》教材、《中国最美的散文》等国内多种版本并屡次获奖。

《一代水圣李仪祉》序

李建军

中国是一个水患和旱灾都非常严重的国家。黄河流域的水患和旱灾,尤其严重,正像司马迁在《河渠书》中所说的那样:“河灾衍溢,害中国也尤甚。”李仪祉在担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期间,曾对陕西省自公元前1136年到公元1912年发生的自然灾害,做了一次认真的研究和全面的调查,结果发现,三千余年间,灾年有162年,其中水灾为15次,蝗灾为12次,蝗而又旱者7次,蝗而又水者1次,其余127次均为旱灾。李仪祉还发现,近五百年来,陕西每隔十年,必遇一次严重旱灾。

显然,如何在治河患的同时克服旱灾,就成了一个关乎“诸夏艾安”、“百姓飨其利”的大问题。传说中的大禹疏九川,郑国之修关中渠,郑当时之议开漕渠,其“唯是为务”的目的,皆在解决黄河流域的水患和旱灾。

李仪祉无疑是大禹和郑国一类的非凡人物。他在中国水利建设方面的成就,他对中国尤其是关中的民生方面的贡献,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因而,给这样一个惠我中国的伟大人物立传,就是一件不容恝置的大事情。薄待如此功德无量的人物,实在是不可容忍的负恩忘义。就此而言,高鸿《一代水圣李仪祉》的写作,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高鸿高质量地完成了自己的写作任务。

这是一部李仪祉的个人传记,也是别样形态的陕西甚至中国的水利史。

他写出了一部成功的李仪祉传。

他塑造了一个形象清晰而饱满的传主形象。

李仪祉天资过人,幽默风趣,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品质。

他是一个好心肠的人,内心充满对他人和世界的善念。

善良是一个伟大人物最重要的德性。一个恶人可能会成为物理学意义上的庞大人物,但很难成为精神现象学意义上的伟大人物。也就是说,形式上的庞大和实质上的伟大,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很多不可一世的人物,只是虚张声势,显得庞大而已;他们的庞大,就仿佛冬天落满污垢的巨大雪堆,总有一天会化成黑黑的雪水,流到人们看不见的阴沟里。

李仪祉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心性善良。他富有同情心。他善待每一个值得同情和爱的人。有一个难民偷了他的东西,他不仅没有惩罚这个难民,反而给了他一块银元,还给他找了工作。那个可怜的难民感动得眼泪涟涟,“不停地说,我今天真是遇见活菩萨了,爬在地上向李仪祉连连磕头”。他的宽厚和仁慈,使人想起了《悲惨世界》中的米里哀主教。

善与美是相通的。所谓诗性,不过是具有美的形式的善而已。李仪祉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他是一个宅心仁厚的诗人。他的诗风,颇有汉魏风骨,朴实而肫挚,别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李仪祉不仅具有造福人类的伟大抱负,而且还是一个脚踏实地的行动主义者。他不是那种口惠而实不至的人——这种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徒发高论,甚焉者,则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李仪祉跟这样的人完全两路。他属于埋头苦干的人。他要通过艰苦的努力来切切实实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他全力以赴,心无旁骛,简直到了“孔席不暇暖,墨突不得黔”的程度。他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就泽被万民的实际功业来讲,他是近现代以来,最伟大的人物,是可以与大禹、郑国和李冰相提并论的圣人。是的,圣人,这样评价他,一点也不过分。

高鸿的叙事视野是开阔的。他将李仪祉置放在世界的大语境中来写。他用了很多篇幅来写李仪祉在德国的留学生活。李仪祉的崭新的文化意识和人格形态,与他所接受的这种全新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教育培养了他纯粹的知识分子气质,培养了他对真理和知识的热爱,也培养了他现代形态的责任意识和利他精神。他彻底摆脱了“学而优则仕”的旧格局和老路子。他不再是那种官迷心窍的“拜权教”分子,也不再是那种唯利是图的“拜钱教”分子。为了全力投身水利事业,他数次放弃高官厚禄和工资很高的教职。这对那些未曾受到现代性教育洗礼的旧形态的知识分子来讲,简直是无法理解且万难做到的。

无论小说叙事,还是传记写作,都必须介入到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时代氛围中。每一个人都是时代之子。他必须在特定的时代情境里生活和奋斗,同时,也折射着这一时代的复杂面影。在高鸿的叙事文本里,我们借助李仪祉这一镜像,认识了他所寄身其中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变革机遇的时代,一个充满进取精神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极度混乱的时代,一个战争和天灾频仍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人民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苦难的时代需要拯救者。李仪祉就是这样的拯救者。苦难的时代也考验拯救者。李仪祉经历了很多的磨难。然而,他屡踣屡起,百折不回。

高鸿常常在与其他同时代人物的对比中,来写李仪祉的伟大。他写郭希仁,写张謇,写于右任,都是在相似性的意义上显示李仪祉的伟大;他写康有为,则是在相异性的向度上,显示李仪祉的高尚。康有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他有非凡的抱负和言说的勇气,但是,狂傲,自私,缺乏成熟而健全的人格。他1923年的陕西之行,简直就是一次“败德”之旅。他的自私,他的市侩习气,在攫取卧龙寺经书等事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李仪祉对康有为的近乎豪夺的行为,很是不屑,并以机智的方式,制止了康有为的“大盗”行径:

李仪祉见康有为一意孤行,与杨叔吉、高介人等商人,成立了文物保护协会,并立即呈警察厅备案。

仪祉等人以文物保护会名义到地检厅控告康有为,要求立即出面拘留康有为,夺回被抢的珍贵文物。康有为闻讯后大发雷霆,骂李仪祉狗咬老鼠,多管闲事!李仪祉不依不挠,康有为恼羞成怒,寻找刘镇华说事。刘镇华早已风闻此事,知道自己引狼入室,于是托病不见。康有为去了几次见不到刘镇华,于是强行带着车马离开了。

地方检察厅很快发来传票。不过自恃督军刘镇华撑腰,且认为自己是交换而非偷盗,又立有字据,康有为仍拒不交还,并传出话来:“要打官司,康某愿意奉陪到底,敝人要在大堂上讨个公道,还我清白!”

康有为的傲慢使得围观民众越来越多,火药味也越来越浓。抗议、叫骂声不绝于耳。

眼见事情闹得不可开交,刘镇华随即派政务厅长郭伍芳前往中州会馆调解。然而,士绅们丝毫不为所动,仍然声称,如不还经,绝不放人。

李仪祉见事态紧急,于是给刘镇华出主意,让他挽留康有为迟走一天,用心招待,让经书先行一步,以避风头。康有为不知是计,于是就留宿了一晚,李仪祉借此机会带人将经书全部倒换,然后通知刘镇华放人。康有为追上载有经书的车辆后,发现自己被骗,写信责问刘镇华,要求赔偿名誉损失二十万元!

这一段叙述,充满小说叙事的紧张感,极为有趣,也极为重要。我们从这对比性的叙事中,看见了“康圣人”人格的渺小,也看见了李仪祉人格的伟大。

为了写好这部书,高鸿孜孜矻矻,认认真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搜集和阅读相关的资料。但是,他没有被材料所淹没和压倒,而是将那些材料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叙事中来,显示出一种成熟的风格。例如,关于1900年慈禧的亡命西逃,1926年的“西安之围”,高鸿的叙述就极为生动和细致,但却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塑造传主的人格发展和精神成长的需要。

沉闷和无趣是传记写作中常见的问题。高鸿将传记写作的严肃和真实,与小说写作的生动和有趣,极为和谐地统一了起来。这是一本“其事核”的传记,也是一部细节鲜活丰富、叙事起伏有致的小说。也就是说,你会体验到阅读小说的快乐,也会收获阅读传记的知识,体验到纪实性写作应该有的真实感。就此而言,《一代水圣李仪祉》可说是一部有趣味而可信赖的人物传记。

2017年3月1日北京平西府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一代水圣李仪祉》专家评审会

作者:西北文学研究院 潘飞玉/文 高忠/图

2017年4月17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召开长篇人物传记《一代水圣李仪祉》专家评审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原咸阳市作家协会主席杨焕亭,李仪祉先生嫡孙李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建军,纪念李仪祉诞辰一百四十周年文集编委会编辑、原《华商报》资深记者孙强,学院副院长曹建平出席,教务处、西北文学研究院主要负责人参加。曹建平主持评审会。

《一代水圣李仪祉》是著名作家高鸿历时两年多时间,创作完成的长篇人物传记文学,全书约37万字。该书因其题材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先后列入中国作家协会、陕西省委宣传部的重点支持项目,同时也作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校80周年计划出版的校园文化礼品。

与会专家给予该书高度评价。一致认为,《一代水圣李仪祉》从传记文学的创作角度、科学历史观出发,对李仪祉的一生进行了提炼审视,还原了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人物面貌,是一本文学自觉的纪实文本,写出了一个有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的中国脊梁式人物,写活了李仪祉的高尚理想、务实品格和实践质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传记之作。

专家指出,李仪祉作为一代水圣,与咸阳市、咸阳职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创作完成的《一代水圣李仪祉》,丰富了咸阳文化名人阵容,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弘扬了李仪祉高尚无私的人格魅力和科学实践精神,对完善职院核心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会专家形成决议,一致赞同将《一代水圣李仪祉》作为校本教材,认为该书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激励青年学子健康成长立志成才,弘扬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牢固树立职业技能观念,必将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


编辑:金苗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