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生活方式的另一种可能 来源:文化艺术报—文化艺术网 作者:刘玉琴 时间:2017-08-18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何有?有纪有堂……——《诗经》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唐·王维《终南别业》。 长久以来,终南山因其独特的自然魅力和文化意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代表。在它绵延万里的千年苍翠中,中华民族起源中重要人物和神秘传说,许许多多都在这儿孕育而出,他们弹奏和成就了中华文明的恢弘乐章。终南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社会的开放包容,也成为隐居者心向往之的处所,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中国的隐士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终南山素有隐逸传统,自南北朝至清末,有文字记载、有名有姓的隐士人数众多。20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随着《空谷幽兰》的问世,距离西安市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日益为众人所知, 5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延续着终南山的隐居传统。在主流社会之外,这群人远离都市,与群山、清风为邻,过着和1000年前一样的生活。 陕西著名作家邢小俊的长篇纪实文学《居山 活法》,以终南山文化传统为背景,以隐居其间的居山者心灵诉求和日常生活为框范,追溯了居山者寻找生活方式的另一种可能,剖析了这个特殊群体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求与实践的当下性,发现了快节奏时代的罕见之美。 《居山 活法》题材别致,正如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是主流社会之外的风景,远离一般作家的视线。作者用几年时间,实地观察体验,探寻隐居者的生活、心路,走进他们的日常和内心,揭示他们将为世俗社会和劳碌的人们带来何等参照,提供什么样的思考。这是将视线聚焦于“小众”的一次艰辛的探访和追寻,是作家对创作题材的自觉开拓和丰富。这样的选择和书写,或许不会很快被广泛认可,但因站在社会发展的某种高度透视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目标究竟何在,将显得意义不俗。 作品由20多篇文章集结而成,作者浓厚清晰的问题意识贯穿始终。对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与解答,通过对众多人物和故事的陈述,人、事、境融合衬托,为读者清晰勾勒了隐居者的动机目的,生活条件与独立心态。提供了走近这群人的独特视角,引导着读者经历了一次从浮躁喧嚣中拔身而出、心灵趋于平静的过程。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所有人的心灵自由、安宁生活;中国梦的实现,是每个个体梦想实现的汇聚。不管哪一类人,他们都与时代社会息息相关,都是社会蓬勃向上的发展力量。对他们生活方式、生态态度,包括价值取向的关注、理解与尊重,也是中国社会开放进步的文学印证。 《居山 活法》中,作者视角投向的只有终南山。为何只有终南山,终南山缘何隐士众多,他们为何要隐,怎样才能隐,靠什么生存,从他们身上我们获得何种感悟,他们的行为对世俗社会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作者都有人与事的形象有趣的观察与描述。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脚步与心灵日益分离,生活与意义渐行渐远。有人开始追寻精神的归属,有了心灵宁静、回归自然的渴望。作品中,作者反复强调终南山的自然魅力及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强调离尘世杂乱信息渐远,踞天人合一之境愈近。从城市来到山上的居山者,虽各有各的问题,但目的都是于简单简约中,寻找内心的安宁与平和,寻找人生的幸福与快乐,找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然后朝着一个圆满的方向重新塑造自己。 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不仅再现了居山群体的生活与追求,也旨在引起世俗群体审视、思考自身的生活状态与人生意义,不忘对生活本真的追问和心灵归属的追寻,更好的在红尘中把握自己,做到最好。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既是对少数人的关注,也是对人类生存方式多样性的关注,对社会发展中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样并存的关注。体现了作家视野的逐步扩大,具有文本示范意义,体现了作者的勇气与操作能力,显示了社会的文明、宽容与进步。 这群人在当今有一定参照意义。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们的存在,为快节奏、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提供了一种平衡的因素。这个群体时常警醒着人们,停下脚步等等自己的灵魂。作者的生存方式意识,生命形态意识,人生的终极目标意识,具有当下性和前瞻性。关注了一个不引人注目的群体,却有着内容与书写方式的多侧面的示范性。 全国名山众多,终南山为何会有众多向道之士?在作者看来,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与山林环境独特。“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称终南”,长江黄河分水岭,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南北分界线,山大沟深,水源充沛,林木茂密,野果满山,而且四季分明,气候干燥,为山居生活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其次,终南山住山的传统长期保持未有间断。从隋末静霭率领徒众入终南锡谷隐居并建七十二茅篷至今,住山隐居修道之风从未间断,或为避嚣静志;或为躲法难;或闭关取证;或隐迹阅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茅篷岩洞林立,承传未有间断,有利于修道者建立信心,也便于相互切磋学习。第三,终南山的山民有护持住山者的良好风气。在终南山搭建一处茅篷,往往会得到当地山民的支持,因为,终南山住山的风气很盛,当地老百姓见惯不怪,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度干涉。如今在山上可以随意搭建茅篷而无人干涉的现象,恐怕仅剩终南山了,终南山的人文环境为居山者提供了基本保障。 关注这群人,是邢小俊的选择,写出这群人,是作者的用心,写好这群人,是作者的能力与情怀。山林文化、乡土文化、都市文化是我们所依赖的不同文化形态,随着乡土文化的日渐消退,有人将居处投向山林也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在终南山里,大自然常让人感到渺小,让人学会珍惜和敬畏。从隐居者身上,我们看到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看到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特殊性,也看到人类思维方式的开放性,看到隐居者对自身生活拥有的自信。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现代人向着连接古今文化传统终南山的致敬,向着博大悠深的文化传统的靠近,向着中华民族起源的追溯与自觉行走。它将为现代生活、作家创作提供多侧面的参照与反思。 文艺创作题材需要宏大叙事,激昂慷慨,也需要柔婉多姿,多元多样。这部作品从一个别致的侧面为文艺生态建设提供了新鲜视角。作者的写作立场多向维度,是亲历者也是旁观者,叙事、议论,写人写事写景相融并进,有层次,有思想,有态度,真实客观,清新自然,整体基调、表述分寸拿捏得比较稳妥,体现了作者的清醒认知和超越性思考能力。 作品中,人物故事为主线,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交织。作者选取的一系列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故事。作者对他们怀有特殊的情感与理解,表述层次清晰,可触可感。他们的选择并非与世隔绝,并非颓废,更非逃避现实,只是一种回归本真的生活修行方式,只为亲近自然,追求内心宁静。作者的朴素情感,深刻观察,以及人文关照,赋予隐士温润的光泽和伦理温度。 当然,作者邢小俊没有一味赞扬,反复强调了众多隐士的生活并不如想像的那般轻松,生活简单简陋,孤单空寂。指出了山民向往城市生活,弃家而出,家园荒芜,而城里人寻找居山处,寻找快乐与幸福这一时代悖论。金鱼在缸里,鲨鱼在海里,都有各自的天地和景观。作者的豁达与透悟,与作品内容、风格相宜相谐。平和平淡平静中,流动着积极向上的意蕴,体现了明确的关注与关切,以及超越性的辩证与思考。 其实,真正的隐居生活,说到底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另类活法。山中的日子慢了许多,曾经是江湖策马,现在是天涯看花,而已。(作者刘玉琴为《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 编辑:金苗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