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红河谷》: 传统戏曲现代化的创新探索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赵梓希 时间:2025-07-21
7月11日,改编自冯小宁同名电影、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倾力打造的大型秦腔剧目《红河谷》在西安首演,引发业界强烈反响。7月13日至14日,该剧专家研讨会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举行。经过深入研讨,来自全国的二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该剧是新时代秦腔创作的一次重大突破与成功典范,在思想立意、艺术呈现、剧种发展等层面均取得卓越成就。其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震撼人心的舞台表现、对秦腔本体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对当代审美的精准把握,为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陕西样本”,堪称近年来戏曲舞台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专家们盛赞该剧“既是秦腔的,又大于秦腔”“是格桑花在战火中绽放的艺术传奇”。 本期本报摘编研讨会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 作品写了青春之爱、民族之爱、家国之爱。从小爱到大爱,从情之爱到国之爱,构成了全剧内在的情节推动力、精神推动力、情感推动力,也构成了流淌于舞台上下的审美暖流。创作团队充满活力,音乐上融合了秦腔、西藏民歌等元素,舞美以小制作大呈现的观念,既有具象的高原景象,又有意象化的表达。全剧涌动着一股蓬勃的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艺术激情,让我们看到了秦腔艺术的未来。 何玉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该剧集合了国内一流的表演艺术家,从编剧、导演到演员、音乐舞美,共同打造了一台视觉盛宴,舞台呈现方式是以往戏曲研究院较少见的,带来了强烈震撼。李梅、边肖及后起之秀王航等演员在演出中各有特点,极具感染力。在题材上,这是研究院的一次重大突破。从1938年成立以来,研究院多聚焦农村题材,而《红河谷》实现了跨越,展现了宏大的历史叙事,涵盖藏族、汉族乃至中英国际视角,是观念上的更新。舞台上,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的呈现勾勒出中国人文景观,第二幕的三维空间运用则体现了戏曲自由时空的魅力。李梅在第三场的重场戏中,以低声、高声及带哭声的演唱,层次分明地展现了丹珠的内心情绪,艺术水准极高。剧中人物塑造鲜活:丹珠作为头人女儿,善良且眼界开阔,敢爱敢恨;洛桑与雪儿的戏份动作性强;代本从幽默到面对英军时的淡定大义,形象饱满。从整体上说,该剧是研究院近年来的又一高峰。 胡志毅(浙江大学教授): 《红河谷》的题材具有国际视野,蕴含着对文化的深层思考,展现了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作电影中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的意象成为贯穿始终的文化象征,具备极高的叙事高度。剧中的民族叙事突破了传统框架,以浪漫美学贯穿始终。这种浪漫可追溯至人类学美学的意味,从爱情故事到抵御外敌的转折,既震撼又富有诗意。电影到秦腔的改编是一大挑战,但剧中实现了巧妙转化:舞美中“一朵红云”的意象精准传递出高原风情,秦腔与藏韵的融合自然和谐。憨牛的形象设计尤为动人,从个体到象征“牦牛阵”的转化,充满象征力量,将原始美学与民族精神结合,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主旋律叙事,具备了人类诗学的深度。 张阿利(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这是陕西戏剧界一次有组织、有追求、高水准的成功演出。研究院作为陕西戏曲创作的核心平台,集聚国内优质资源,体现了“有组织的创作”优势。改编冯小宁电影是明智选择,其作品中战争与自然的叙事为戏剧改编奠定了深厚基础。剧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舞台化呈现,尤其是藏汉一家亲的叙事,是秦腔题材的重要突破。跨媒介融合是亮点:不仅保留了故事内核,更融入了陕北民歌、歌剧、舞剧等元素,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舞台呈现堪称视听盛宴,雪崩、枪声等场景的震撼效果甚至超越电影。憨牛的意象被放大,象征着藏汉人民的“憨牛精神”,传递出文化自信;台词兼具文学美与哲理美,“天吉祥,地吉祥”等佳句简洁有力。作品实现了爱情叙事与战争叙事的自然衔接,个人命运与民族大义深度融合。 胡安忍(文艺评论家): 《红河谷》是秦腔界的高水平之作,看完后令人震撼。这台戏美得超凡脱俗,汉藏文化的碰撞、雪与火的冲突、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怀,如同交响乐般引人无限遐想。其“美”体现在多维度:一是诗意美,红河谷的风光与汉藏青年的爱情相互映照,丹珠、洛桑、雪儿的三人情感纠葛,暗含汉藏民族情谊的象征;二是人性美,人物性格多层次且动态发展,丹珠从执着爱情到为大义放手,代本从幽默追求到奋勇抗敌,均体现了“知恩图报”“家国为重”的人性光辉;三是悲壮美,和平生活的铺陈与抗击外敌的壮烈形成强烈对比;四是风情美,李梅领衔的主演团队将秦腔程式与藏族舞蹈融合,舞美、服化道大气亮丽,音乐中秦腔与藏韵交织。这部戏为秦腔发展蹚出了新路径。 甄亮(陕西省剧协原党组书记): 《红河谷》是一部“登峰之作”,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与世界性的完美统一,堪称新秦腔建设的标志性成果。现场观剧,“藏汉一家亲”的和谐、“放下是大爱”的崇高、“我就是牛”的报国激情,层层递进,令人热血沸腾。作为改编自电影的戏剧,其独到魅力在于对原作的升华:丹珠的形象比电影中更立体,代本、憨牛等角色为原创且鲜活;戏剧的集中性叙事让主题更突出。艺术上的“突破”尤为显著:表演程式打破传统行当界限,李梅将正旦、闺门旦、武旦的特质融入丹珠一角,骑牛表演等设计创新性强;音乐服务于人物,让演员成为舞台核心;舞台呈现兼顾写意与现代,如洛桑点燃油桶时的轰隆声,堪称民族呐喊的具象化。这部戏不仅是保留剧目,更有望成为全国巡演的经典,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黎继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 《红河谷》的成功是“巨大”的,堪称“大秦腔”“大美秦腔”“新秦腔”的典范,是新世纪中国戏曲现代化的标志性作品。首先,题材选择极具国际眼光,以中英文明冲突、汉藏文化融合为内核,跳出了单一民族或地域叙事,主题多元深刻。其次,改编实现了“再创造”的高境界:保留原作精神进行深化与升华,丹珠形象更饱满,代本、憨牛等原创角色成为点睛之笔;将电影的散点叙事转化为戏剧的集中性叙事,节奏紧凑,情感浓烈。再者,“新”意贯穿全剧:观念上,以现代视角诠释历史;人物塑造上,每个角色体现“现代人的思考”;舞台呈现融合现代艺术手段,导演以电影蒙太奇式手法处理多线叙事(如三人定点合唱),歌剧化的三重唱与戏曲的写意结合,让秦腔“迈进了21世纪”。团队阵容堪称“顶流”,李梅等6位梅花奖演员的表演精准到“玲珑剔透”,作品具备“大片质感”。 黄献松(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 《红河谷》是一部“创新大剧”,堪称文化盛宴。其最突出的价值在于抓住了年轻人。作品打破了“戏曲只靠传统”的偏见:题材上,跨媒介改编融入藏族元素;表达上,以“人性的真善美”为核心,丹珠的放手、代本的成长,都让观众看到立体的人性,超越了地域与时代。作为电影界人士,我认同“各艺术门类相互滋养”的理念。《红河谷》证明戏曲同样能以创新破局:艺术的振兴源于梦想不灭、创新不止、实干到底。 刘姬娜(陕西省舞蹈家协会主席): 作品有文化厚度、精神高度、人性温度,感染力强。包容性强,融合了话剧、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年轻人易接受。舞台上,舞美、音乐、服化道配合融洽,舞蹈的运用是点睛之笔——藏族女子群舞与秦腔片段结合,既展现地域风情,又传递情感。期待在后续打磨中,让舞蹈与剧情、人物更深度融合。 李想(青年戏曲评论家): 《红河谷》是多维度成功的“结合体”:革命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传统戏曲与现实生活结合、秦腔手法与西藏风土人情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它体现了成熟艺术家的文化自觉、秦腔艺术的文化自知,以及陕西戏曲的文化自信。传播策略精准,社交媒体切片视频有效扩大影响力;台词兼具文学性与哲理美,“放不下是真爱,放下是大爱”等句子直击人心。作为年轻观众,能感受到作品对秦腔“年轻化”的创新探索。 何桑(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舞台呈现富有浓郁的探索倾向和现代秦腔意味,彰显了传统与时尚交融的先锋气息。立足古老的秦腔艺术,在发挥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特征的基础上,巧妙融合西藏民族音乐元素与秦腔传统板式,在唱腔设计的现代化与性格化、舞美灯光的写意性与象征性等方面进行了可贵探索,增强了艺术张力与形式美感。6朵“梅花”塑造了丹珠、洛桑、雪儿等鲜明饱满的形象,可视为秦腔现代戏里程碑式的作品。 冯小宁(电影《红河谷》编导): 秦腔《红河谷》,让我眼前一亮!最早李梅老师说要用秦腔改编,这个主意太棒了!改编时,我就说要解放思想,别被电影原作束缚,他们做到了。秦腔版结构调整得好,突出了丹珠、洛桑、雪儿的内心情感,简化了不必要的线索,用“曾经是我的老师”这样的省略艺术,既利落又有味道。秦腔的“吼”与雪域高原的张扬性格太契合了!这戏难度极大,但他们突破了,保留了秦腔的根,又融入当代元素。演员们的唱词很有力量,观众反应强烈。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值得肯定。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我看完这部戏,心灵受到极大震撼。舞台呈现焕然一新,完全超出预期!它既是秦腔的,又大于秦腔,把现代技术、歌剧化元素融合得恰到好处,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6朵“梅花”的表演太精彩了,尤其是李梅塑造的丹珠,完整又丰富,真正走进了观众心里。那个“憨牛”的设计堪称创造,有情感有性格。乐队也是全国顶尖的,整体演出水准极高,是一场艺术盛宴。 崔伟(中国剧协原秘书长): 观剧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撞击力。题材寓意深,超越了时代局限,把藏族和汉族的情感史写成了民族精神的史诗,从小爱升华到家国大爱。舞台呈现精彩又精致,舞美、音乐都很大气,交响与秦腔融合得自然。李梅的丹珠太出彩了,6朵“梅花”相互成就。这是秦腔全方位的突破,继《西京故事》后,又一个辉煌的开端。 文硕(音乐戏剧理论家): 它打破了我对秦腔“吼”的刻板印象,是中国戏曲现代化的标杆!演员们的表演太出色了,走步有诗意,把写意与写实结合得恰到好处。以歌叙事,保留秦腔本体又融入现代元素,做得太成功了。为戏曲摆脱困境开了好头,证明传统艺术能表达当代精神。
曹锐(甘肃省文联原副主席): 像看到战火中绽放的格桑花,太震撼了!它不只是艺术形式的转换,更是文化基因的重组,为传统戏剧现代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血染绸缎”“破碎转经筒”这些意象把历史升华为审美记忆。丹珠等角色的塑造有文化隐喻,秦腔的穿透力与雪域精神完美融合,“河神祭”成了连接古今的仪式。这是新秦腔美学的奠基之作,证明民族艺术能跨越时空。
杨立川(西北大学教授): 探索性极强,是全方位创新的成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直敢创新,这部戏精准抓住了现代观众的需求。融合了家国情怀、人性探索,人物个性化,打破了传统脸谱化。舞台、音乐既传统又现代,爱情线符合年轻人审美。证明戏曲的现代性不是否定传统,而是让传统与当代共振。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探索太有价值了!它坚守培根铸魂,不迎合碎片化审美。改编得好,站在电影原作肩上再创造,保留了寓言意味,又用秦腔重构。舞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服务于人物和意境。丹珠的形象会载入戏曲史。这戏为戏曲现代化提供了思路,是守正创新的典范。
游暐之(《歌剧》杂志执行主编): 被它的当代审美追求打动了。舞台太妙了,两个斜台就造出高原的辽阔,开场丹珠甩水袖说“已死”,瞬间抓住人。6朵“梅花”太厉害,李梅的丹珠前两小时是少女声线,拔刀时音色突变,形神兼备。音乐融合得太自然,60人交响乐队与秦腔结合,连英军角色唱秦腔都不突兀。这戏是成功的创新秦腔,为当代戏曲立了标杆。
乔佩娟(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 我看了一辈子戏,《红河谷》让我从头哭到尾!它没被程式化束缚,该有的唱做都有,却自然得像生活,丹珠对洛桑的表白和牦牛的互动,既是秦腔的豪放,又是少女的真实。剧情以小见大,爱情故事里藏着民族魂,后段战争戏细节催泪。演员们唱念做打都服务角色。70多天能做成这样太难得,该剧首演便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如果继续打磨提升,必将为秦腔增添又一经典!
仵埂(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整体非常成功。亮点频出:如丹珠、雪儿、哥哥三人定点各唱心声的现代蒙太奇式舞台冲突,新颖清晰;洛桑与雪儿哥哥的屋内冲突戏简洁高明;编剧语言修辞巧妙(顶针运用);李梅饰演的丹珠在“觉醒后决定放下”的唱段唱得回肠荡气。雪山、草地等场景氛围浓厚。
雒社阳(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带来强烈震撼,由衷喝彩。它以国际视野展开宏大叙事,既是民族共同体的壮丽颂歌,又有着家国同构的恢宏编排;演员们各领风骚,秦腔音乐与剧情完美融合,舞台美术大气磅礴,共同成就了这部佳作。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赵梓希 通讯员 苏渊博 本版图片均为秦腔《红河谷》剧照,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提供 编辑:图图上一篇:陕西3部作品入选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