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演艺 >

聆听回信,看百年老社笔耕传统的时代印记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蒲国伟 时间:2025-07-15

       文/蒲国伟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文艺,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璀璨明珠,不仅是每一个时代的生动注脚,更是每一个民族灵魂的鲜活映照。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字里行间满是对文艺工作者的深情厚谊与殷切期望,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文艺界的每一寸土地,在文艺界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热烈反响。这不仅是对电影艺术领域的深切关怀,更为整个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方向。

提到人民艺术家田华,她无疑是我国电影界一座巍峨耸立的泰山北斗。她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以非凡的毅力坚守着艺术的纯粹,以无私的奉献诠释着艺术的真谛,她的每一部作品,都仿佛是一首深情的赞歌,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诉说着人民的心声,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当之无愧的楷模。

6 (2).jpg

时光回溯至1984年,田华赴延安调研期间,曾遇到过一位初入梨园的陕北女儿——惠敏莉,观看黄陵县戏校孩子们的演出后十分激动,拉着年龄最小的惠敏莉问她“多大了?”“13岁”“敏莉,你是陕西戏剧的希望,我希望将来可以在北京看到你的演出。”这番肯定的话语给了她莫大鼓励,更坚定了惠敏莉“要唱出个样样”的决心。凭着对戏曲的执着,考入宝塔山下那座诞生于烽火年代的文艺殿堂一一延安鲁艺。

40年的追梦之路一往无前,2019年,她带着易俗社团队在长安大戏院上演大型文献剧《易俗社》,田华老师观看后激动地说:“小惠啊,你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把戏演到了北京,还是带着你的团队,为你点赞。”田华与惠敏莉之间那一段真挚动人的师生情缘,如夜空中耀眼的星辰,格外引人注目。悠悠岁月又刷过九年光影,2024年11月《海棠隽敏·又见清华》系列活动演出亮相清华大学。人民艺术家田华老师再次亲临现场观看演出:“我在1984年看过惠敏莉的演出,鼓励她要坚定从艺初心,这是我第四次看易俗社的演出,今天我很高兴,看了你们的演出,都是以基层人民生活为题材,祝你们演出成功,要不断创新,坚持以人民为根、以生活为根,把咱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是两代党的女儿共同为党和人民唱响的嘹亮赞歌……

四十年前,在黄土高坡七梁八沟间的世纪相约,四十年后,在艺术巅峰千山万水般深情相拥。

1.jpg

正是有前辈引路,惠敏莉这位秦腔的领航者,多年来,她怀揣着对秦腔艺术的满腔热爱,如一位执着的行者,在传承与发展秦腔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从未停歇。这样有着一股拧劲儿的铁娘子,即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领着新一代易俗社人努力奔跑,这个只有一百多人的团队,兼顾着剧场、社区、学校、乡村大大小小的演出,还有易俗社博物馆的各类接待讲解应接不暇,易俗社文化街区天天有秦腔惠民演出,来自国内外的研学团队,还有一年最多7部新戏的高产戏曲院团,最高峰时演出一天分几队9开箱,2024年西安易俗社全年演出611场……

2.jpg

正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咸阳国棉一厂赵梦桃班组的回信中讲到的:“以赵梦桃同志为榜样,在工作上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精益求精,争做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把“梦桃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易俗社排演秦腔现代戏《织梦人》,把劳模精神洒向基层的每一个角落……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强调,希望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如参天大树般深深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出更多如黄钟大吕般讴歌时代精神、如声声号角般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而西安易俗社,自1912年由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等仁人志士创立以来,便始终如一地秉持着这一理念,傲然立于世界戏剧之林,以文化而成、为革命而立、传鼻祖之韵,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奏响了一曲曲震撼人心的时代乐章。

4.jpg

自诞生之初,易俗社犹如一位肩负使命的勇士,毅然扛起了“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的大旗。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它以秦腔为有力的武器,传播着民主思想的火种,积极踊跃地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的洪流之中。“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凭借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和对时代潮流的敏锐洞察,将秦腔艺术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连,彰显出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为社会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易俗社更是挺身而出,创作了大量抗日、救亡题材的剧目。那一声声激昂的秦腔,仿佛是冲锋的号角,唤起了民众心底的爱国热情,成为鼓舞士气、抵御外敌的强大精神力量,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维系在一起,生死与共。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易俗社始终深深扎根于民间的沃土,如勤劳的采蜜人,不断挖掘三秦大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故事,精心创作出《三滴血》《双锦衣》《软玉屏》《西安事变》《柳河湾的新娘》《劳模刘西有》《昭君行》等众多经典剧目。这些作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既蕴含着卓越超凡的艺术价值,又生动细腻地展现了不同时期人民的生活百态与精神风貌,“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它们用真挚的情感抒发着人民的心声,成为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的文化记忆,是扎根生活、源于人民的艺术结晶,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5.jpg

人才传承,是西安易俗社长盛不衰、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宛如生命的火种,代代相传。百余年来,易俗社犹如一座培育艺术人才的摇篮,培养了数千名创作及演职人员,其中包括刘毓中、孟遏云、肖若兰、陈妙华、全巧民等秦腔艺术大家,他们如同夜空中闪耀的繁星,照亮了秦腔艺术的天空。易俗社创新的培养机制,巧妙地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有机融合,为秦腔人才的茁壮成长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让秦腔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

6 (1).jpg

进入新时代,易俗社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探索人才传承的新路径。惠敏莉不辞辛劳,奔走于多所高校,开设秦腔公益讲堂。她宛如一位播撒希望的使者,在讲堂上深情讲述秦腔之美与流派渊源,在年轻人的心中播撒下热爱秦腔的种子,让这古老的艺术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在各类演出中,易俗社也格外注重为青年演员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使新一代青年秦腔人得以在舞台上崭露头角,绽放光彩,延续着秦腔艺术的传承,让这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6 (3).jpg

西安易俗社的发展历程,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从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到文化学者的深入研究,再到普通民众的由衷热爱,都充分体现了易俗社在秦腔艺术领域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广泛的影响力。易俗社不仅是秦腔艺术坚定不移的传承者,更是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通过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演出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秦腔艺术如展翅的飞鸟,飞向全国、走向世界,让世界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6 (5).jpg

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如明亮的灯塔,照亮了前行的方向;西安易俗社的发展历程与人才传承实践,则是这一遵循的生动体现,如一首激昂的赞歌,奏响了传承与发展的旋律。在新征程上,“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希望广大文艺团体与易俗社一道,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的土壤,重视人才传承的力量,共同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熠熠生辉。


编辑:张建全           责编:晓佳           终审:赵梓希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