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演艺 >

秦腔《红河谷》西安首演 演绎汉藏军民抗英史诗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赵梓希 时间:2025-07-12

A76A1165.JPG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赵梓希)7月11日晚,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倾力打造的大型秦腔剧目《红河谷》在陕西大剧院成功首演。该剧将经典电影《红河谷》搬上秦腔舞台,以高亢激越的秦声秦韵,艺术再现了1904年西藏江孜军民携手抗击英军入侵的悲壮历史,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A76A0533.JPG

跨题材演绎:秦腔讲述民族共同记忆

秦腔《红河谷》大胆突破传统地域题材限制,聚焦“江孜保卫战”这一藏汉儿女共同抵御外侮的历史篇章。编剧王宏表示,戏曲不应局限于本土故事,那些能够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题材,值得所有剧种去演绎。

A76A0942.JPG

叙事重构与舞台创新

改编过程中,创作团队对原电影故事进行了戏曲化提炼,以藏族贵族少女丹珠(李梅 饰)为核心人物,遵循戏曲“一人一事”的传统,突出其“敢爱敢恨、舍身取义”的形象特质。剧中巧妙保留了丹珠、洛桑与汉族女子雪儿的情感线索,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紧密交织。导演黄定山运用“双主线交织+三重时空”的舞台结构,融合戏曲的写意美学与电影的史诗感,在物理时空的战争场面、心理时空的亡灵回溯以及象征时空的雪山圣湖意象中自由切换,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A76A1909.JPG

匠心打磨与跨界融合

从今年5月建组到首演,剧组仅用两个多月时间,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投入创作。出品人兼主演、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身兼数职,既统筹全局、培养新人,也深入角色,反复锤炼唱腔和表演。音乐创作上,作品以秦腔为骨架,融入西藏民族音乐、陕北民歌乃至西洋交响元素,形成独特的听觉体验,使秦腔的豪迈与藏地的韵味在舞台上和谐共鸣。

A76A1955.JPG

首演反响热烈

首演现场,秦腔特有的慷慨激昂将藏汉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辱的悲壮史诗演绎得动人心魄。演出结束后,观众反响热烈。许多观众表示,该剧不仅展现了秦腔艺术的魅力,更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内核。有观众赞叹其“豪迈激昂与历史厚重完美融合”,感受到了先辈的热血担当。

电影《红河谷》的编剧、导演冯小宁对此次改编给予了大力支持,并鼓励剧组充分展示秦腔魅力,创作舞台精品。李梅强调,该剧的创作既是为古老秦腔拓展题材边界、注入创新活力,更是以传统艺术形式承载民族记忆,弘扬爱国主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秦腔《红河谷》的成功首演,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守正创新”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艺术实践,为传统戏曲如何讲述宏大民族历史题材提供了新思路。该剧有望成为西安文旅融合、文化传播的一张新名片。

(本组图片摄影/张静)

编辑:张建全           责编:晓佳           终审:思羽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