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陕西高考明年迎来“3+1+2”模式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4-06-07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宋光 梁飞燕 见习记者 马溯萱)教育是国之大计,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

今天,2024年高考鸣铃开考,全国各地1300多万考生步入考场为各自的梦想拼搏。十余载寒窗苦读,学子们即将迎来收获的时刻。在此,我们祝愿全国所有考生都能顺利应考,好好发挥,如愿以偿。

作为旧高考的最后一届学生,陕西今年依旧实行“3+x(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模式。2022年6月27日,《陕西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公布,陕西高考将采取“3+1+2”模式,2025年整体实施,这标志着陕西省高考综合改革工作全面启动。从2025年起,陕西将步入“新高考”时代。目前的高二在校学生,会在明年夏天迎来新高考的检阅,成为陕西省新高考首批实践者。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高考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作为我国基本教育制度之一,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材、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服务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的历史沿革,不仅反映了教育理念的变迁,更映射出社会进步的足迹。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考制度逐步建立。1952年,全国首次实行统一高考,陕西的学子们也开始通过这一公平竞争的平台,迈向高等教育的殿堂。这一时期,高考被视为选拔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机制。随后,高考制度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暂停,直到1977年。

1977年8月4日,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当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恢复统一考试,由省级命题;招生考试在冬季进行,新生春季入学。

恢复高考的消息如春雷激荡,迅速传遍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数百万青年拿起课本,迎接人生的机遇和挑战。但随着一届届高考的举行,“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问题日渐突出,逐渐成为高考面临的主要内在矛盾之一。

中国教育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的,高考制度概莫能外。高考改革关系着万千学子的前途命运,承载着整个社会的殷切期望。

1985年以后,我国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 共5门,到1999年开始推行的“3+x”科目设置,高考改革始终沿着科学选材的轨道,不断求解考试模式的多样化创新,考试内容也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以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渴求。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和高考制度来说,1999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了让更多学子有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我国高等教育从这一年开始连续扩大招生规模。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历史性地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2003年,实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制度终于迎来变革,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个别省份会有所延长)。

2014年9月,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我国开启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轮高考改革。当年,提出高考“3+3”新政策,并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先行试点;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加入第二批试点行列;2018年,第三批新增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个省市;第四批7省区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的新高考将于2024年落地;第五批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8省区的新高考将于2025年落地。截至目前,全国29个省份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新高考”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014年新一轮高考改革开始后,陕西省迅速贯彻落实,按照分步实施、高职先行的原则,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文件,完善了随迁子女在陕参加高考实施细则,规范了高考加分政策,合并了本科二、三批次等,为有力推动高考综合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陕西高考制度迎来了又一次重大改革:经教育部批准,陕西省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3+1+2”新模式,2025年正式跨入“新高考”。

记者从陕西省教育厅了解到,按照《实施方案》“3+1+2”模式中的“3”即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1”和“2”为选择性考试科目,其中“1”指从物理或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首选科目,“2”指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再选科目。

考生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3门统一高考科目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50分;选择性考试中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再选科目科目成绩以等级赋分转换后的分数呈现,原始分数和等级赋分满分值均为100分。

“新高考”打破了传统的文理科“固定组合”考试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权,鼓励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结合。这一改革也标志着陕西高考制度向着更加科学、公平、高效的方向迈进。

陕西省教育厅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轮高考综合改革,从高中教学、考试评价、招生录取入手,通过“教、考、招”三个环节的改革,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发展性评价,充分保障了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科目、报考专业的权利,形成了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学生兴趣爱好和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将高校专业培养与高中教育教学有机衔接起来,增加人才素质结构的多元化和考试方式的多样性。同时,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扭转唯分数的评价导向。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普通高中学校依托电子化平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记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再选科目为什么采取赋分制?

新高考的赋分制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主要应用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和生物这4门选考科目的成绩计算中。这一机制旨在解决不同科目之间因难度差异导致的评分不公问题,确保学生在选科上的公平性和多样性。

陕西省教育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赋分制重点在于等级而非原始分数,这意味着即使原始分数较高,如果排名较低,最终的赋分成绩也可能不高;反之亦然。

新高考模式下,由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试题难度差异和报考相应学科的考生人数不同,不能简单将各科成绩相加计入考生总成绩并进行比较,这样考生之间的原始分由于选考科目不同,不再具有可比性。新高考为了避免考生因为选了比较难的科目出现分数较低的情况,需要将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数按照一定规则通过转换得到等级赋分(转换后考生选考科目成绩位次不变)。题目的难度会影响原始分数分布,进而影响最终的赋分成绩。选考同一科目的人数多少也会对赋分结果产生影响,人数多的科目,获得高赋分的机会可能更大。

新高考赋分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旨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同时也对考生的策略选择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选科时需要考虑赋分制的影响,选择适合自身能力且竞争相对较小的科目。赋分制增加了备考的复杂性,学生不仅要关注知识点掌握,还要了解考试的整体情况和竞争对手的表现。

1.等级比例和赋分区间对应关系表。各等级及其所占人数比例、赋分区间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2.等级赋分公式。根据等级比例转换方法计算每个考生等级赋分的公式为:

其中:Y1、Y2分别表示某等级所对应原始分数区间的下限和上限;Y表示某考生的原始分数;F1、F2分别表示相应等级赋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F表示相应等级内某考生以等级赋分转换后的分数。

高考改制影响高校招生录取环节甚至是专业培养方案

多位专家表示,这一轮高考改革之所以称为综合改革,是因为这不仅是一场针对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更是通过教学—考试—招生链条的整体设计,倒逼学生培养模式的变革,既牵动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也影响高校招生录取环节甚至是专业培养方案。

高考综合改革后,对大学也提出了新挑战,本着为国培养人才的重任,大学会更注重专业特色与内涵建设。

过去按学校填报志愿,高水平大学的最低分数线往往可控,多数本科院校也不愁生源。在高校扩招背景下,许多高校“摊大饼”式布局学科,专业设置越来越雷同,甚至出现“千校一面”的困境。而新高考招生录取实行“院校专业组”或“院校+专业”的模式,理论上一个专业一个分数线,这给具有较强学科特色的普通高校提供了赶超机会,也为高水平大学的薄弱学科敲响了警钟。新高考改革与“双一流”建设形成合围,引导高校在学科布局上突出自身特色,注重内涵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

2024年3月22日,“同迎新高考 共筑新篇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二届中学校长论坛在雁塔校区举办。论坛上,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陈志文以“高考综合改革10年来的演进与思考”为题作主题分享。他认为,“尽管人文社科类人才也很重要,但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高等教育首先应培养更多的理工类人才。而物理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性,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许多顶尖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如果不选物理和化学,甚至没有报考的机会。金融工程、教育技术学等社会科学类专业,同样需要较强的数理基础。”

高考要为国选材,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陈志文表示,教育强国建设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从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学生拔尖培养计划”到“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来看,需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高考需要结合我国国情、文化做好下一步的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对理工科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此外,与高考综合改革“同步走”的,还有紧随着发生变化的2025年普通高校拟在陕西省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其中有关选考科目要求及类别方面的信息最值得学生、家长和学校关注。

新高考下,普通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对考生进入各专业学习提出相应的选考科目要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精神,高校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对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都未提出要求的,即“不提科目要求”,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或历史的,再选科目为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任何2科的考生均可报考。

第二类是只对首选科目提出要求的,如“物理(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为任何2科的考生方可报考。

第三类是只对再选科目提出要求的,如“化学(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或历史、再选科目选考化学的考生方可报考;如“化学、生物(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或历史、再选科目选考化学和生物的考生方可报考。

第四类是对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均提出选考要求的,如“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选考化学的考生方可报考;如“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再选科目选考化学和生物的考生方可报考。

新高考下报考专业要看清选考科目要求

查阅相关资料后,本报记者在此特别提醒置身“新高考”的陕西学子,因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不同普通高校相同专业会有不同选考科目要求。

参加新高考的学生及家长对此要特别注意,提前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考生在填报志愿前一定要认真了解心仪高校心仪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避免由于选考科目不符合要求造成志愿无效无法投档。

拿汉语言文学专业举例:其他省份高校在陕西招生时会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该专业不提科目要求,而兰州大学、河北大学、吉林大学等都对首选科目提出要求,历史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甚至于陕西省内各高校对报考该专业的考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咸阳师范学院、宝鸡文理学院、西安文理学院等学校都明确对首选科目提出要求,历史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延安大学、渭南师范学院、榆林学院、商洛学院、安康学院等学校该专业不提科目要求。

陕西省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特别提醒广大考生:普通高校报送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是对全国范围内的要求,但招生当年并非所有普通高校的所有专业都会在陕西安排招生计划;本次编报的招生专业,面向所有实施“3+1+2”方案的省份,在招生当年并非所有普通高校都会安排物理类和历史类招生计划。普通高校会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在相关省份的物理类和历史类招生计划,应以招生当年普通高校实际编制的物理类和历史类招生计划为准;有个别在陕西招生的普通高校,此次并未报送选考科目要求,在招生当年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公布。

相关信息,考生可登录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搜索“2025年普通高校拟在陕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进行查询。

高考改制是教育系统适应社会变革的重要步骤,它不仅关系到每个个体的未来,也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的人才战略和长期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此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编辑:大雄

上一篇:老榆林:探寻黄土洞藏32年老酒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