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陕西渭南:秦东大地气象新 幸福乡村入画来

来源:渭南日报 作者:夏莲 时间:2023-03-28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种种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眼下,渭南市各级各部门正在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大农民也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在广袤土地上辛勤耕耘,收获新的希望。


  仓廪实 饭碗牢 农业更加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渭南市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有效筑牢了粮食安全防线。

  ——落实“两藏”战略,实现粮食丰产增收。

  气温逐渐回暖,地里的小麦马上就要进入拔节期了,临渭区官道镇的种粮大户李金芳经常往地里跑。这几年,临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迅速推进,她家的麦地搭上了这趟“顺风车”。“水泥路、渠道、杀虫灯等设施一应俱全,设施好,产量高,再加上这几年粮食价格好,效益不错。”李金芳笑着说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渭南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向土地要粮,向科技要粮,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大幅提高。2022年,全市收获夏粮425.8万亩,总产126万吨,面积、产量均位居全省第一;收获秋粮385.9万亩,完成秋播小麦446.5万亩、油菜籽20.7万亩,粮食生产基础牢固,丰产丰收有保障。
  今年,渭南市继续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推广,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70万亩左右,总产210万吨以上。

  ——理顺生产经营体系,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

  南贾曲村是蒲城的粮食种植优生区,过去,由于村里青壮劳力流失,老年人种植技术缺乏,加之不舍得在地里投入,导致粮食产量和质量上不去。自从把地交给地丰沃农业服务中心托管后,因为采用统一耕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等集约化管护模式,粮食产量和质量均有提高。“起初好多人有顾虑,现在看到收益了,越来越多村民都愿意把地托管了。”村党支部书记窦辉告诉记者。
  近年来,渭南市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市现有农民合作社6582个,认定家庭农场2618个,拥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974个,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15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今年,渭南市持续推进粮食规模生产经营,围绕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大力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经营、生产托管等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稳固、更可持续的种粮利益联结机制。


  环境美 治理好 农村更加宜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建设美丽生态宜居的现代农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乡村治理,提升乡风文明,着力绘就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

     ——在“硬件”上做文章,乡村生活更舒适。

  行道树吐出新绿,巷道整洁干净,孩童在广场嬉闹……春日里,走进蒲城县椿林镇椿林村,一幅充满诗意的乡村美景令人心情舒畅。
  8年前,张春虎就是被这样的闲适生活打动,毅然放弃了北京红红火火的电脑生意,返乡创办了春雨甜桃合作社。他说:“这几年农村环境越来越好,生活出行都很方便,而且现在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的发展前景肯定错不了。”
  近年来,渭南市全力推进美丽生态宜居村庄建设,促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发展。目前,全市累计改造农村户厕60余万座,普及率达69.5%,95%的自然村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全覆盖。全市创建全国绿色村庄22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61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71个,数量全省领先。
  今年,渭南市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让农村环境更加宜居。

  ——在“软件”上下功夫,农民生活更舒心。

  合阳县同家庄镇兴隆社区的“积分银行”深受群众喜爱,在这里,村民可以用积分换取生活用品,而想要得到积分,就要通过自己的文明行为换取。通过这种方式,社区的乡村治理效能显著加强,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渭南市不断深化乡村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以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建设试点,推动了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衔接;“村务公开周”“乡村说事日”,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化了乡村文明建设;“一约四会”,推进了移风易俗工作;各类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渭南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让广袤乡村在实现“物”的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人”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渠道多 钱包鼓农民更加富足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多措并举,加强帮扶,挖掘潜力,农民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动力越来越强。据国家统计局渭南调查队数据显示,2022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83元,增长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城镇1.9%,城乡收入比较上年同期缩小0.05,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壮大产业,延伸产业链,让农民增收渠道更宽。

  春分时节,草木刚刚吐绿,大荔县羌白镇焦家村的温室大棚里,吊篮西瓜和甜瓜已经陆续开园,每亩3万元的收入让群众脸上笑开了花。不只焦家村,在羌白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西甜瓜。全镇种植面积在3万多亩,产值达到8000万元,一株株瓜秧成为当地群众增产增收的“摇钱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渭南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形成了粮食、生猪、苹果、蔬菜等7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培育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6个。2022年,“白水苹果”“大荔冬枣”等九大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达216.51亿元;全市蔬菜面积达36.75万亩,产量320万吨;存栏生猪200万头、牛22万头、羊150万只、家禽1750万只;7条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累计带动农户14万户,带动就业15.8万人次,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今年,渭南市持续推进粮食、蔬菜、苹果、生猪、乳制品、特色果业、特色渔业等7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和保护,厚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动力,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深化改革,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民钱包更鼓。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示范村……随着“三变改革”持续释放红利,潼关县太要镇秦王寨社区的“头衔”越来越多。2017年,秦王寨社区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资产属性,把集体资产分为秦王寨文化旅游投资资产、村集体企业资产、集体公益性资产和集体资源类资产四大类进行分类打包,开展股权改革,并创新实行“党委+合作社+公司”管理模式,采用党委决策、股份合作社管理、公司运营的方式,彻底解决了集体资产权责不明、集体资源和收益分配不清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集体经济的新型经营模式。
  近年来,渭南市持续巩固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成果,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加快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市1962个村集体经济收益空壳村全部实现清零,集体经济收益总额达1.58亿元,分红总额3627万元,获得集体收益分红成员达10.83万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今年,渭南市持续巩固深化农村改革成果,进一步挖掘梳理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各类经营主体同集体经济联建共赢,打造更多典型。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麦田里,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设施大棚里,各色瓜果应有尽有;农家乐里,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正在秦东大地铺陈开来。


编辑:大风           责编:王越美           终审:吴汉兴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