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中欧国际产业园内陕西应马安养殖公司剪羊毛场景
清水沟农业园区
陕西省天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富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内黄芪粗加工
念羊经、发羊财 乡村振兴有奔头
4月25日,子洲中欧国际产业园内的陕西应马安养殖有限公司。站在园区内俯瞰远处黄土高坡的山峦叠嶂,一排鲜红而硕大的标语格外醒目:“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这句实实在在又颇接地气的标语,让人顿时对这个带领着村民们发“羊财”的企业,产生了几分敬意,也产生了几分好奇。
该养殖公司的经理张勇军,此前是张家渠村村民,务农种田折腾了大半辈子,这两年身份一变,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转变为养殖公司的经理。“以前村子里人均耕地少,就只能种点小米、小麦、黄豆等维持生计,夏天收麦子的场景简直太遭罪了,得靠着人力上坡下坡,用肩膀把麦子一次次扛回来。”一边讲述着往日的辛酸日子,张勇军一边又喜不自胜地向记者介绍起了乡亲们“家家养、村村养,念羊经、发羊财”这一系列巨变背后的诀窍。
张勇军任职的陕西应马安养殖有限公司,位于子洲老君殿镇张家渠村南坬自然村,是一个集种植、养殖、科研、加工、物流、旅游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项目,也是子洲县内唯一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近年来,老君殿镇依托应马安公司,着力打造“羊绒小镇”,从“镇、村、户”三个层面,同时发力,整体推进,成效显著。
在乡镇层面:2017年起,县财政出资为老君殿全镇445户脱贫户每户入股一万元到应马安公司,公司每年向每户分红900元,目前已经分红三年。村级层面:张家渠等四个村集体经济全部入股至应马安公司饲草加工基地建设,各村每年分红7万元,为期5年,分红期满后,应马安公司按照20万元基础建设经费、50万元超细绒山羊以及30万元饲草的比例返还各村,帮助各村实现产业持续发展。刘家湾等8个村新建、改建、联建羊场,每村平均饲养200只超细绒山羊,各村与应马安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即羊子毛重达标应马安公司按种羊价格回收,同时每斤羊绒高于市场价30元进行回收,解决销售问题的同时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农户层面:2019年以来,以张家渠村为试点,为36户农户各发放30只超细绒山羊及一只种公羊,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应马安公司保底收购羊子,高价收购羊绒,每户每年平均增收约五万元。
农民张勇军,身份转换为职工张勇军,他是羊绒产业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个侧影,也是应马安公司为当地创造出的300余个就业岗位中的一个。他也切实看到了超细羊绒产业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与变革:“养殖公司落地村里,乡村振兴给农民带来了希望,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振,乡亲们都说以后的日子更有奔头了。”
苹果产业让群众尝到“甜头”
午后的烈日炙烤着黄土高坡,汽车顺着陡峭的环山路一路爬坡而上,身旁的苹果树、樱桃树、白皮松、刺槐,从沟底一路将记者一行人迎到坡顶的凉亭。站在最高处,整个苹果园区尽收眼底,从满山的绿植枝叶间掠过的习习凉风,让眼前淮宁湾镇的整个清水沟农业园区清爽怡人。
园区负责人王先生介绍,子洲县清水沟农业园区流转周边五个村各类土地2456亩,基本农田350亩,陡坡地850亩,代管退耕还林地300亩,撂荒地120亩,荒山陡峭沟壑地956亩。目前有10户入园企业与示范站、园区统一规划、板块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经过十来年的艰难创业,治理土地1600亩,建设堰塞坝(谷方反坡坑田)50个,新增耕地120亩。目前已建成子洲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陕西省山地苹果星创天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地苹果科技试验示范站、陕西省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等。
在清水沟农业园区,最值得称道的是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落到了实处。园区在苹果产业的基础上拓展出农、林、牧三个板块,集中治理一道沟四条渠,栽植生态景观、水土保持及经济林50万株;园区500只黑山羊养殖场,300头野香猪、太香猪散养场。山坡面种上苜蓿等饲料可以保持水土,动物的粪便可为园区林木提供肥力,废弃残枝和杂草粉碎之后做成养料还田。清水沟园区里独具一格的生态循环模式,为这一园区注入了核心发展的动力。
园区负责人王先生谈及创业之初的艰难时感慨万千,曾经眼前的“一道沟四条渠”还只是光秃秃的荒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日常的风沙也时常让人头疼。自己在“先治理、后经营”的理念下,通过混交林的方式,极大地改善了园区所在地的生态环境,随后因地制宜以科学的方式建设果园,比如平台种苹果、斜坡种苜蓿、苹果树下套种黄豆等生态经营方式,将荒山沟地变成如今的示范园区。在一处长势茂密的竹柳林地,王先生在介绍时自豪地告诉记者,如今整个园区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5%。“在陕北子洲这样的环境下,栽种六十万株树苗,最终能够成活下来的,只有三十万株。在陕北栽活一棵树,背后的艰辛是别处难以想象的,这些树的生命力有多顽强,也就说明种树的人有多顽强。”
在多方的努力下,如今清水沟园区引进栽培苹果品种80多个,园区承担着几所大学的7项课题落地实验,将农业科技带进了田间地头。小小的苹果产业,也让周边的群众尝到了“甜头”。园区注册的“黄土屲”“山屲果”商标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作为迎虎年推荐品牌,引领果农提升品质、共用品牌,提供冷储、冷链配送服务。随着规模的日益扩大,园区已累计帮扶脱贫户199户,涉贫人口548人,每年带动增收65万余元。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子洲的苹果产业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目前全县已经建成千亩果园16个,500亩到1000亩的果园23个,100亩到500亩的果园167个。全县山地苹果面积达18.6万亩,挂果面积6万亩,年产苹果6万吨,初步形成了“两区一带”发展格局。力争到2025年,山地苹果总面积发展到23万亩,产量达到10万吨,产值6亿元。
采访途中,清水沟园区里路边沟壑不时会看到野兔蹿出,很久不见的苍鹰也不时在这里盘旋觅食,这一切让农民们对于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满怀信心,一个绿色而富饶的子洲大地正在迎面而来。
“黄芪之乡”产业升级 现代产业引人注目
“东北参,子洲芪”。来到子洲之后,才对当地这一闻名遐迩的中药材有了近距离的审视和认识:子洲是著名的“黄芪之乡”,种植历史长达千年之久。子洲黄芪以条粗长、味甜、色鲜、质优而闻名国内外,是全国唯一仿野生种植形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国家六大中药材基地中唯一符合出口标准的产品。
4月26日,子洲三川口镇阳湾村,在富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里,董事长曹发正在认真地检查库房里的药材,院子里也堆满了正在晾晒的黄芪——而这些只是这个全县最大的黄芪种植基地中的一小部分。该公司是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黄芪、黄芩等中药材为一体的民营公司,目前种植基地6560亩,与农户合作种植黄芪2500亩。
在田间地头,记者与周边村子前来务工的村民攀谈起来,了解到该公司的员工几乎都是周边的村民。一位村民乐呵呵地说道,通过负责种植黄芪、锄草等工作,自己每天平均工资百余元,月收入也相当可观。而富发公司董事长曹发的一番介绍更加证实了村民的话:“我们对村民们的帮扶方式很实际,免费为村民提供优质的黄芪种子,同时还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之后收购的时候还给予一定的补助。”
记者了解到,富发公司与502户脱贫户签订了产业帮扶带动合同,该公司每年给帮扶的脱贫户免费提供10亩的黄芪种子,五年后待黄芪产品产出后,公司收购黄芪时给帮扶脱贫户每公斤补助0.5元。同时,公司与该镇种植大户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种植大户品种引进、技术服务提供支持。通过以上帮扶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同时也解决了种植户因投资产生的风险。富发公司的背后,是一个茁壮成长起来的产业图景:三川口镇约有60豫的农户种植黄芪、黄芩等中药材。中药材种植面积20亩以上的有120户以上,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该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支柱产业。全县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的有天芪、天赐、鼎盛、富发、秦北、永盛、永旺等7家龙头企业和30多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年加工中药材5000吨。建成“万亩乡镇”8个,5000亩以上基地3个,千亩以上基地8个,百亩以上基地115个,共计4000多户脱贫户和16000多户农民通过种植中药材受益。
事实上,子洲黄芪产业的前景还远不止此。在陕西省天芪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00吨的高品质黄芪饮片生产线,年产500吨的黄芪提取物生产线及年产2000吨的黄芪大健康食品生产线,热火朝天的三条生产线让人目不暇接。原生长棍装黄芪,以及天芪柠檬茶、金菊茶、黄芪茯茶、速饮茶等黄芪新型产品,在精深加工的同时,提升了子洲黄芪的附加值。
更有意义的是中国(子洲)黄芪研究院的成立。这一机构通过引进专家及技术团队等高端智力资源,解决制约黄芪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条延伸过程中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是以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研发及三产融合技术服务为使命的国家级黄芪研究院。围绕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造子洲黄芪研究产业化平台,为助力地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奠定了基础。
在子洲县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窥见一个不断扩大、转型、夯实的现代产业:立足国家生态功能区实际,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全县山地苹果、核桃、中药材保存面积分别达到18.2万亩、22.7万亩、21.5万亩,羊子、生猪、家禽、肉牛饲养量分别达到67.3万只、18.5万头、61.4万只、3.4万头,畜牧产值稳居南六县首位。实行产业链长责任制,着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黄土丘陵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探索了新路径。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龙 张嘉懿 魏韬
摄影 付昭华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