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榆林:保水固土护大河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1-10-09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榆林境内的黄河干流全长约389公里,全市注入黄河的支流共有17条,各级支流的生态治理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紧紧依存。多年来,榆林市在系统治理水土流失、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经验和做法,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筑坝淤地造良田

在子洲县裴家湾镇黄土洼村,有一座400多年前形成的天然坝,因其功能与榆林多年来开展水土保持的经验做法——淤地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被称为淤地坝的“鼻祖”。

“由于一侧山体坍塌,在沟岔间意外筑起一座60米高的土坝,使得堰堤与两侧山坡连为一体。此后,洪流中裹挟的泥土不断沉积淤堆,就淤出了一片良田,现在面积有1000多亩。”子洲县水利局副局长乔东说,这座天然淤地坝控制着2.5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其拦截泥土、渗收洪水的功能经久不衰。

干沟打坝聚湫滩,荒沟变成米粮川。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即把榆林水土保持作为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要内容。短短几年间,榆林就建成了16614座淤地坝。1963年被国务院列为黄河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后,榆林再度掀起了兴修梯田、打坝淤地的高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先后在榆林安排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坝工程236座,并在绥德韭园沟、横山元坪和赵石畔等流域进行了坝系试点建设。

9月10日,记者从无人机视角看到,元坪流域的庄稼密密麻麻地植满了整个狭长川道。“经过近60年的建设,在这个属于无定河一级支流芦河的较大支沟流域内,已建成淤地坝165座,成为榆林市域最大的淤地坝群;累计新增坝地 8000 余亩,流域内人均坝地超过2亩;因有灌溉水源的保障,流域内坝地亩产量可达 600 多公斤,已成为标准高、规模大、效益好的生态经济型坝系流域。”横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站高级工程师刘锦翠说。

另据市水利局统计,截至 2020 年底,我市已先后建成淤地坝2.2万余座(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累计淤地达66万亩,在为全市基本农田建设和群众整体收入提升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更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

综合治理小流域

站在子洲县周家硷镇白家沟村的西侧山顶纵目远望,一道狭长的沟川及其两侧的沟岔里,均铺满了绿色的植被。

“这都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成果。现在我们的川道里种植着上百亩芋叶,山上还有200亩果树。”在白家沟村曾当了27年村党支部书记的王祖明说,过去一发山洪,沟底便全是淤泥,道路更是像烂泥坑,庄稼也经常被水冲毁。

从2018年起,子洲县在白家沟村实施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示范工程。“主要做法是在主干沟道打淤地坝形成一级蓄水,在分支沟道依托有利地形,梯次修建谷坊形成二级蓄水,并对区域内的山梁坡峁进行治理,或修建梯田,或在陡坡面打鱼鳞坑种植林木,对全流域进行植被绿化。”子洲县水利局渠道库坝管护中心主任王建说,这种做法目前已形成系统性的治理模式。

水土流失的根子在小流域,治理关键同样也在小流域。为科学推进榆林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从 1980 年起,水利部将无定河支流大理河流域的靖边畔沟、横山杨化渠、子洲岔巴沟、绥德郝家桥等小流域列为治理试点,此后相继又将清涧红旗沟、绥德牛黄沟、府谷坪伦墩等列为黄河中下游流域治理试点。1983年至1992年,国家又实施了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无定河第一期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涉及榆林境内无定河流域面积2.03万平方公里。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实施,榆林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经验日臻成熟。

“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就是按照在最小范围内‘就地拦蓄,就地入渗’原则,将工程措施与植被措施结合,把丘陵区的治理重点放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坡面上,林草结合,沟坡兼治,突出治坡,并集中连片建设以水平梯田为主的基本农田;沟道主要在支毛沟打小坝群,在主沟道打骨干坝,与坡面治理相配套,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治理体系。”市水利局党组成员、高级工程师杨思炯介绍说。

高原底定大河安

9月的米脂县高西沟村,山峁沟壑林木茂盛,坝地山坡谷穗飘香。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该村调研时强调,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高西沟村处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上光秃秃,下面黄水流。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这段顺口溜生动描述了60多年前高西沟村的自然生态情况。为了填饱肚子,村民们坡上修梯田,沟里打坝淤地,不断地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总结出了闻名全国的“三三制”经验,即林地、草地、耕地各占三分之一,实现了“泥不下山,洪水不出沟,不向黄河输送泥沙”的治理目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高西沟村,树林、果园和牧草把黄土山装扮得郁郁葱葱,全村林草覆盖率达到 70%。随着水土保持治理成效的发挥,从1985年起,高西沟村村民的收入一直稳步提高。2020 年 ,该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51元。

高西沟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只是榆林持续推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的“缩影”。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的不断成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又把榆林境内的无定河、窟野河等流域确定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支流治理区,先后实施了无定河、窟野河、吴堡南辛沟和张家山、定边县洛河等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项目。

一批批水保治理工程的实施,使榆林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年入黄泥沙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目前的 2.12 亿吨,全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经过多年的实践,榆林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建设重点也逐步由分散治理向突出重点、规模治理转变,由一般治理向高效开发、精品示范转变,由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突出生态效益转变。

“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用系统思维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湖(坝)草沙综合治理,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杨思炯说。


编辑:刘芝林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