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著名作家看榆林” |感受“治沙精神” 捕捉创作灵感

来源:榆林发布 作者: 时间:2021-09-27

9月24日,由全国著名作家孟祥宁、刘益善带队,榆林本土作家贺智利、朱晓琳参加的“著名作家看榆林”第二采风创作组走进榆林林业展览馆、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开展采风活动,近距离感受“榆林治沙精神”,捕捉创作灵感。

榆林林业展览馆位于榆林沙地森林公园内,馆内汇集了大量的历史镜头、文献资料、动植物标本,并结合声光电效果,生动展示了榆林人民“南治土、北治沙”的伟大征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采风创作组一行参观了榆林林业展览馆,详细了解了近年来榆林林业发展和治沙绿化的举措、特点以及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并不时用纸笔认真记录。

随后,采风创作组来到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参观了治沙连展览馆、历代营房等,并认真聆听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奋斗历程。一幅幅富有时代感的老照片,以及各个时期女民兵使用过的劳动工具和学习用品等实物,将大家带回到了那个女民兵们用双手与荒漠斗争的时代。

“一代代榆林治沙英模凭着坚强信念,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将一片片荒山治理成了良田。正是榆林治沙精神激发了无数榆林人干事创业的热情,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实现追赶超越、建设美丽家园的过程中更是弥足珍贵的,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光大。”榆林学院文学院院长贺智利表示。

在著名作家孟祥宁看来,榆林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他第一次知道榆林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关于牛玉琴治沙电视剧,从此在他的心中,牛玉琴治沙成为榆林一个鲜明的符号。孟祥宁说:“在我印象当中,榆林是一片茫茫的大沙漠。但当我2019年8月份第一次来榆林的时候,感到大吃一惊,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经过一代代榆林人的艰苦奋斗,这里已经改天换地,成为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采风是文学的传统,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只有到一线和生活中去才能获取鲜活的素材和第一手资料,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这次到治沙连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女民兵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进一步激发了我们探寻榆林、了解榆林、刻画榆林、描写榆林的激情和动力。”孟祥宁告诉记者。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榆林人谱写出一部战天斗地的治沙史诗,涌现出了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一批享誉全国的治沙英雄和先进集体,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生命,为毛乌素大沙漠披上了绿装。”著名作家、诗人刘益善表示,治沙英雄的英雄事迹和奋斗历程令人心生敬佩,通过这次采风活动,他将结合所见所闻,用笔记录治沙英雄治沙过程,写下治沙事迹,作出一名作家应有的贡献。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榆林人坚持“南治土、北治沙”,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树立起全国荒漠化防治的标杆,孕育形成了独有的榆林“治沙精神”。目前,全市林木保存面积2360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833万亩,改良草地150余万亩。黄土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河泥沙量由5.13亿吨减少到2.9亿吨。全市已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3.24%,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榆林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


编辑:高思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