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延安市曲艺馆:传承新思路 唤活老曲艺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刘潇 时间:2021-07-19

b7d0530e4dca44bfa464b506e7016832.jpg

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走进景区

b7d0530e4dca44bfa464b506e7016832.jpg

延安市曲艺馆在鲁艺一号苑社区开展文艺演出

a3f1d45b2b753ac40529cc1ddea6563a_img_466_792_186_180.png

延安市曲艺馆走进校园

a3f1d45b2b753ac40529cc1ddea6563a_img_42_1075_250_188.png

采录民间艺人传统说书影像资料


“弹起我的三弦定起个音,众位明公仔细听……”作为陕北传统的曲艺形式,陕北说书一直以来受到群众的喜爱。陕北说书是陕北地区十分重要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陕北说书。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陕北说书,1978年“三弦战士”韩起祥老先生倡导成立了延安曲艺馆。近年来,延安曲艺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传承保护延安市的“非遗”项目为目的,不断创新传承方式,在挖掘、保护、传承、宣传陕北曲艺类“非遗”上做了大量工作。
  帮扶+传承 让曲艺文化后继有人
  陕北曲艺类“非遗”丰富多样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是黄土高原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是祖祖辈辈陕北人智慧的结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娱乐形式几乎把传统曲艺排挤到了消亡的边缘,挽救、保护和传承这类“非遗”迫在眉睫。
  为了推进陕北曲艺事业建设,助力曲艺人才发展,让陕北曲艺文化能够代代相传,今年1月15日,延安市曲艺馆为子长市瓦窑堡镇稍木则沟村“贺四陕北说书传习所”送去了价值20000元的音响设备和直播设备等文化器材。“贺四陕北说书传习所”创始人贺连善不仅说得好,而且自编很多说书本子,丰富了陕北说书的内容。他在张俊功“站场说书”的基础上,充分融入戏剧表演的元素,给每个演员,尤其是主要演员配置大量的表情、动作描写,使陕北说书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舞台效果,受到广泛欢迎。在捐赠现场,延安市曲艺馆馆长张小宁表示,延安市曲艺馆将大力支持当地民间艺术文化发展,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希望各类文化器材设备真正发挥效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推动文化惠民再上新台阶。
  文化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承的方向和形式。2021年3月12日,延安市曲艺馆举行了“陕北说书艺术家曹伯炎收徒暨乔仰文、郑伟、贺丽、霍蓓蓓拜师仪式”,为陕北曲艺培养优秀接班人,使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得以薪火相传。通过拜师学艺和帮扶民间曲艺人才的形式,延安市曲艺馆着重挖掘和培养新一代有能力、有责任的创作者和传承人,对于繁荣陕北说书,宣传曲艺文化,保护和传承“非遗”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非遗三进” 让曲艺传承“活”起来
  曲艺诞生于人民之中,根植于人民生活。今年以来,延安市曲艺馆不断创新和丰富曲艺类“非遗”的展现形式,通过举办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引导大众学习非遗知识、增强非遗保护意识、深化非遗保护传承。
  对于延安市宝塔区小学的学生来说,2021年3月24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从这天开始,以后的每周三下午,他们就会放下平时的课本,走进陕北说书的生动课堂,与延安市曲艺馆孙岩、乔仰文、郑伟、白宝平等艺术家学习陕北说书的知识和技艺。从形式多样到注重亲身体验,“非遗”进校园迈向一个理论与实际逐渐融合的新阶段。截至目前,延安市曲艺馆已为该校不同年级的孩子讲授14堂特色课。
  陕北说书进校园,不仅让“非遗”保护工作越来越接地气,更为关键的是,使少年儿童的认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
  在延安知新小学,“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也同样精彩。5月27日,延安市曲艺馆与延安知新小学联合举办了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校园科技艺术节教师专场·曲艺走进校园”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活动。通过唱、讲、演、颂、说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进一步丰富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展示了育人成果和师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非遗”文化的保护离不开年轻一代,更离不开人民大众的参与。“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一首《唱支山歌给党听》让5月26日下午在鲁艺一号苑社区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暨红色曲艺进社区”活动达到了高潮。
  记者了解到,此次“非遗”进社区活动用百姓喜闻乐见的陕北说书、陕北民歌等形式,对《唱家乡》《歌唱共产党》《沂蒙颂》《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曲艺进行了精彩演绎,让原本显得“高冷”的“非遗”更接地气,从而让群众更好地了解“非遗”,培养他们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
  除了进校园、进社区外,非遗进景区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6月22日正值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主办,延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延安市群众艺术馆)、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延安市曲艺馆、延安市宝塔区文化馆协办的非遗宣传展示暨非遗进景区活动在南泥湾党徽广场举行。泥土气息浓郁的《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军民大生产》等秧歌舞台剧,《南泥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红色革命歌曲,《信天游》《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等传统民歌,陕北道情《二女子游花园》,新编陕北说书《陕北红》精彩纷呈的节目轮番上演,现场爆发阵阵热烈的掌声。
  此次非遗进景区活动结合“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文旅深度融合,自然文化共美”的主题,凸显了延安“非遗”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非遗”进景区不仅可以推动延安旅游高质量发展,还为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大力弘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无限的空间。
  数字化记录 让曲艺传承走新路
  非遗保护传承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为了更好保护和传承好陕北说书这一国家级“非遗”,近年来,延安市曲艺馆在传统口传亲授式传承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字化传承方式。
  今年4月初至中旬,延安市曲艺馆副馆长、非遗保护负责人孙岩带领两组工作人员,前往榆林子洲县、绥德县、横山区,延安吴起县,甘肃华池县等地,借助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民间艺人和传承人陕北说书的知识和技艺。采录了栾世仁、王永文、刘世旺、邱满栋、吴习忠、曹生高、陈士万、杜彦宏等60岁至75岁高龄的陕北说书民间艺人、传承人。采录工作以视频采录为主,并辅助以录音、拍照、文字记录等多种方式进行。
  非遗数字化是采用数字化的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不仅要对其进行抢救性记录,更重要的是为其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有效传播打下坚实基础。只有在数字化后,非遗相关内容才可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实现网络传播。
  其实早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中,延安市曲艺馆就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新型渠道传播陕北曲艺文化了。据了解,当天活动现场延安市曲艺馆使用6个号在快手平台进行直播宣传,观看流量达到20万以上。
  动作捕捉、VR应用让“非遗”场景更好展现,全息剧场、AR试衣间,让“非遗”“好玩”起来……在数字化时代,全国各地的“非遗”不仅开始借助新兴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还致力于增强体验感,让“非遗”传承与保护更加立体和多元。
  近年来,延安市曲艺馆通过培养助力曲艺人才发展、举办“非遗三进”活动、利用数字化拓宽传承道路来活态传承陕北曲艺文化,让“非遗”醒过来、活过来。在不久的将来,延安市曲艺馆能否借助更多新技术和新思想的引入,让陕北说书“火起来”、让黄土高原的曲艺之花开遍全国,则更让人期待。
  文化艺术报见习记者 刘潇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