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产改闯新路 ——横山区党岔镇北庄村产权制度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雷雨虹 刘燕郡 时间:2020-08-12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通讯员 雷雨虹 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2016年冬,横山区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根据中央部署,横山区委提出用产权制度改革补扶贫短板助力乡村振兴。

党岔镇党委镇政府迅速贯彻落实,闻着陕西“三变”改革的春雷,在北庄村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立的思路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助推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梦想。

期间,横山区委主要领导将北庄村列为产改和乡村振兴联系点,多次现场办公,亲自推动,研究解决产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典型引路,党员示范

加强宣传,广泛发动。村支部决定通过“支部引领,合作社唱戏、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形式,走“支部+合作社+股民+贫困户”的路子,推行产权制度改革,重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景。

面对群众的质疑观望心态,党岔镇组织北庄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妇女代表外出参观产权制度改革典型、现代化水稻种植园样板,回来后,各小组召开村民议事会,让取经群众给大家讲见闻、谈感受;尤其是各小组的妇女代表们,利用晚上时间召集姐妹们开“闺密会”,观看“取经”时的影像资料,受访群众的肺腑之言打开了“半边天”的心结,进而影响家里男主人改变了主意。

村里召开大大小小会议40多次,从暴风骤雨到润物细无声,最终做通了40户党员、群众和贫困户的思想工作,成立了“榆林市横山区业雄农林牧专业合作社”,选举产生了合作社理事会,支部书记陈登业任理事长,村委会主任张天雄任监事长,二人均表示不挣一丁点儿工资。

站在观景台举目四眺,映入眼帘的是几千亩波光粼粼的稻田。北庄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流转土地,集体经营,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经营的路子。

回忆起三年前的决策过程,陈登业与张天雄至今记忆犹新。一个拖拉机二三十万块钱,一个平地机几万块钱,一户人家种几亩地买个这样的机械既无法施展也花不来,所以唯一的办法是把土地流转在合作社手里,集体经营。经过做工作,合作社成功流转土地1000多亩。

会计出身的陈登业算了一笔帐,合作社要开张,需启动资金130万元,钱从哪里来?

“动员村民入股”,三委成员达成了一致共识。

党员带头,筹集股份

正月里,北庄村民走亲访友,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合作社入股的问题。

陈登业信心满满地去找刘风金,希望他能和自己一起干。“你去年不是种地赔了。我们现在成立个合作社,要个人入股投资,你有没有这个意向?”,没想到话刚说出口,就被刘风金婉拒了:“入什么了,我光去年种了19亩玉米,赔了6千多。现在哪有钱了。你说入这个股,挣了倒罢了,如果赔了就越麻烦了。”刘风金的犹豫,给原本信心满满的陈登业浇了一盆凉水。

群众见不到利,还是不愿意冒险。这时,横山区委主要领导给他撑了腰,“利用苏陕协作项目给你们合作社注资30万元,作为发展资金,用于购买农资和深翻土地开支。你们就大胆地往前走吧”!

陈登业底气更足了,靠着三委成员和十几个党员带头,在2017年初吸纳凑齐了40股,每股暂定为25000元,共筹集启动资金100万元。

整理土地,科学种植。北庄村780亩稻田都被盐碱化了。为了更好地修复和改善当地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2016年起,党岔镇党委政府便争取640万元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山上把土拉下来垫到地里面,衬砌U型壕1万米,修小桥17座,筑涵洞2000米。

北庄村的田间地头上,村民们讨论最多的,就是业雄农林牧专业合作社究竟能不能盈利的事情。

人们看到第一次种植的时候,所有的种子播种下去后,水一放,都从空中飘了起来,跟着水推到了坝子上。

经过打听,原来种子没有包衣。包衣是啥,用张天雄的话说就是拌浇土,人家把浇土和种子拌起来,浇土只粘在种子上,这样种进去后种子才能在水中沉淀下来。

第二个难题接踵而来,稻田里长出了秧苗,但枯黄瘦小,没一点精神。北庄村请专家过来指导,得出的结论是生土里缺少微量元素,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陈登业不气馁,遍访专家和村里种田经验丰富的老人,最后“土法洋法”相结合,用了农家肥和另外一种测土配方肥,经过综合施策,水稻长势超出了预想,稻花飘香,蛙声阵阵,犹如一张巨大的水墨画,呈现出一派“塞上江南”的美景。深秋时节,稻浪翻滚,4台收割机来回穿梭,割稻、脱粒、入袋一气呵成,合作社里的工人们忙着装袋打包搬运。年底每股保股分红一万元,分大米210斤。这次分红就像一枚强心剂,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北庄村焕发了新的活力。刘增义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当时入股时就盘算着能保住本就不错了。

全面推广,壮大规模

2018年春节前夕,横山区委主要领导带领发改、农业、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党岔镇召开座谈会,部署北庄村产改全面推进工作,责成财政注资60万元,作为集体股份。

北庄群众乘着“三变”改革的东风,纷纷要求加入产权制度改革的行列。村支部将“榆林市横山区业雄农林牧专业合作社”转变成了以村集体牵头的“榆林市横山区党岔镇北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村三委队长及合作社理事会会议讨论,决定每户占一股,每股5000元。

陈登业等人再次来到刘风金家:“上一回合作社你没入股,到年底我们两万五分了一万。这回你不敢再耽误了”。

“这五千我就是借也要入上一股”,刘风金说,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把咱们以前的摞荒田都治理成好地了。看见上次人家入股分了那多钱,足以证明产权制度改革是对路的,肯定赔不了。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是产权制度改革的精髓。年终北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如何向股民分配收益?

当时北庄同其他地方一样,受国家土地承包政策多年不变的影响,地少人多和地多人少的矛盾现象普遍存在。党岔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合作社理事会反复讨论,完成了股金设置:

资金股,每户5000元,财政投入追加的资金股所产生的利润,按集体30%,成员股70%分配;

成员股,实际为人口股,将集体股分红中拿出70%,按股民家庭现有农业户人员平均分配;

耕地股,流转土地为固定股,以每年每亩50斤大米固定核算;

扶贫股,属于动态股。在集体股产生红利的30%中,再拿出10%扶持给在册贫困户,当贫困户脱贫后,其所有的扶贫资金自动收回到合作社,用于新识别的贫困户或者纳入公共福利事业。

北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共纳股民414户(贫困户81户),1384人,筹集股金207万元,区财政注入扶持资金60万元以集体入股120股的方式融入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社共有534股,新流转土地1479.5亩,水稻种植面积恢复到2500亩。当年底,经济合作社每股分红2000元,每亩稻田分大米50斤。

2019年底,北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固定资产超过百万元,生产大米140万斤,收益400万元,除去各种成本费用230万元,净利润162万元(保股资),每股分红3000元,给股民土地股分大米9万多斤,每亩田分大米70斤。

创新经营,振兴产业

在生产销售水稻的时候,陈登业等人听说很多地方开始运用了富硒、量子等先进种植技术,将水稻的经济价值翻了几番。于是他们经过考察,结合自身的立地条件,把量子大米种植技术引到了北庄村。

量子大米种植成本非常高,一根纳米设备就需要一万五千块钱,而且只能辐射四亩地。于是他们首先试种了十亩的量子大米示范田。

用村委会主任张天雄的话说,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把水稻里的所有残留物都提取出来,相当于无公害大米,一斤卖到了18块,是普通大米价格的3倍。

期间,为提升大米品质,拓宽销售渠道,北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生产、加工全程实施绿色、有机和良好农业规范生产管理,通过了有机(转换)和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注册了“稻香党岔”品牌,开辟了北京上海两条线上销售通道,产品外形圆润、颗粒饱满、晶亮油光、温润平滑、晶莹剔透,食之酥软润滑、入口留香,富含富硒(581微克/100克)、 高钙(25.6毫克/100克)、高蛋白(7.2克/100克)、高能量(1450千焦/100克)之营养特性,成为横山区5万亩有机富硒大米主产区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基地以及陕北黄土高原水稻为主的粮蔬作物的优质高产区。

2020年,北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水稻生产委托给第三方专业团队管理。中化现代农业公司向合作社提供测土配方绿色无污染肥料,在水稻生长的每一个时期,派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监测记录,根据长势情况合理确定田间管理方案,用无人机施肥除草,指导合作社开展稻田养蟹养虾试验,发展蟹田稻、虾田稻。

联贫带贫,决胜贫困

北庄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290人,其中81户加入了合作社。北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运营过程中,不仅优先从贫困户中用工,而且每年还从村集体剩余30%股份中拿出10%扶持在册贫困户。

北庄村民霍生莲,老伴脚部残疾,不能干重体力活,于2014年识别为贫困户,2016年脱贫。2018年北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后,她把土地全部交给合作社经营,自己到合作社打零工,锄草、施肥、浇水,干得非常卖力,每年挣工资1.5万元以上。

39岁的黄霞,因两个女儿患病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常年在合作社当厨师,月工资2100元。合作社刚成立时,用工高峰期每天要有70个人吃饭,但她任劳任怨,一日三餐,色香味俱全。

村主任张天雄向笔者翻开历年分红记录,一组组联贫带贫数据赫然映入眼帘:2017年,16户贫困户户均分红1万元,分大米210斤,合作社打工挣工资13.4万元;2018年底,81户贫困户分红16.2万元,大米1.2万斤,同时村上从集体分红中给7户在册户每户扶持500元,  42户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收入达21万元;2019年底给贫困户分红24.3万元,分大米1.7万斤,6户在册户每户又被扶持1000元,28户贫困户从合作社务工中获取收入14万元。

村集体每年沉淀资金从6万元增加到了9万元,全部用于圆梦超市的物品补充和其他公益事业,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服务全体村民。村支部书记陈登业被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奋进奖”荣誉称号。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