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宝塔:“农”墨重彩绘新村 来源:中国网 作者:米彩虹 时间:2019-08-27
编者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为全面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农业农村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生动讲述陕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承办,推出“春风又拂面 乡村振兴正当时——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宝塔区古称延州,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素有“秦地要区”“塞上咽喉”之称。 今年5月,延安告别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而处在革命圣地“心脏”的宝塔区,在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带领下,农民不再只会种地,不再等着靠天吃饭,他们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学技术,兴产业,谋发展,腰包鼓了,日子好了,心里也亮堂了。 山沟里硕果丰收 “上一道道坡坡下一道道梁”“对面山的那个圪梁梁上”……就像陕北民歌里唱的一样,延安宝塔的地形也是翻山绕沟。去柳林镇的孔家沟要爬坡、翻山,到甘谷驿镇的史家沟要绕过一沟又一沟。可就是在这穷山深沟里生长的苹果和红薯,绿了山沟、红了高原,让穷山村成了幸福村。 宝塔区的山上通风透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长达2000多小时的地理优势,十分适合苹果生长。从1986年开始,延安市宝塔区被确立为苹果优生区后,宝塔区委、区政府下大力发展苹果产业。30多年过去了,宝塔区柳林镇的山上,苹果树一棵接着一棵,连成一片苹果林,成片成片的烂漫在起伏的山头。 延安宝塔区山地苹果沿着山峁成片成片绵延几十公里。杜旭涛/摄 柳林镇孔家沟村的薛国军刚开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只栽了11亩果树,挂果之后第一年收入4000块,第二年收入1万块,眼看着种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好,薛国军开始扩大苹果面积,从11亩到20多亩一直发展到今天的50多亩。他说:“在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年代,粮食和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苹果不能当饭吃,没人愿意种。如今,家里已经不种庄稼了,全部种果树。” 2018年,宝塔区苹果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49.9万亩,产量35万吨,产值17亿元。 柳林镇的苹果红了一年又一年,甘谷驿镇的沟里,红薯撒开了绿蔓,绵延生长,丰收在望。 依托特有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甘谷驿镇史家沟种植的红薯味美香甜、营养丰富。史家沟村第一书记蔡葵说:“史家沟以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在支部引领下,史家沟村党支部提出摒弃玉米种红薯的发展思路,开始规模化发展红薯产业。” 史家沟村千亩红薯示范园。杜旭涛/摄 田建有曾是史家沟的贫困户,现在是种红薯产业的受益户。他说:“我以前种红薯用土办法,种上了也不怎么管,一年种的只够自己吃。现在种红薯政府专门给教技术,推地、铺地膜、打药、上粪都和之前不一样了,我去年自己种红薯收入8千多元。” 截至目前,甘谷驿镇全镇红薯种植面积达到6000余亩,覆盖了全镇所有村组,全镇30%以上的农户都在种红薯。被称为“拐沟村”的史家沟彻底摆脱了无产业、无收入、无人管的困境。 窑洞里开门迎客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传统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依山而生,古朴、自然,是陕北特有的土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好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年轻人走出去发展,一些窑洞自然闲置下来,褪去光环。如今,发展乡村旅游的力度加大,“遇冷”的旧窑洞换上新装,又恢复了昔日的“热闹”。 冯庄乡康坪村旧窑洞重新改造,升级为体验陕北特色的民宿小院。贺冬鹏/摄 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康坪村利用闲置窑洞和剩余劳动力,结合农家手艺,推出“冯庄味道”和“冯庄果蔬”两个特色品牌。村民郭焕玲在村里经营瓦罐豆芽作坊,按照老人教的土方法在瓦罐里生豆芽,作坊运行两个多月已经实现了盈利,瓦罐豆芽也成为“冯庄味道”的系列产品之一。白建国是康坪村的女婿,他承包了村里闲置的60多孔窑洞做成民宿,还原陕北农家生活,游客可以吃农家饭、观农村景、住农家院、睡热炕头。 宝塔区冯庄乡党委副书记白喜军说:“2018年,康坪村接待游客3.2万余人次,到年底,窑洞民宿总收入会提留5%到村上,作为集体经济再给村民分红。” 康坪村正在努力打造乡村原食材味道,让游客吃住都在农家,而万花山乡向阳村的农家乐已经上了餐桌。 向阳村是万花山乡农家乐的发源地。今年56岁的牛建军是向阳村最早开办农家乐的,他说:“我从2006年开始办,第一年就挣到了钱,第二年我就扩大规模,这几年,一年纯收入超30万元,比种地强多了。” 万花山乡人大主席张永富表示,当地政府不仅对该村农家乐的院落楼层、民宿造型、食品价格进行监管,还投入资金打造万花山乡特色民宿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向阳村14家民宿周末一天可接待游客1000人左右。 向阳村老地方餐饮民宿。贺冬鹏/摄 村落里智慧便捷 “智慧乡村”项目实现了“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的愿景。电视机的遥控一开,村里的大小事都可以在电视上看到;打开手机上的“村友圈”,村里的新鲜事已经开始传播了。赵家岸的智慧广电网络,代家沟的腾讯为村,都让住在村里的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互联网的便捷。 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是全市第一批智慧广电网络建设试点村。“不管是看病还是村上的大事小事,我们在电视上一扫就出来了,我们老两口都不用往外跑了。”71岁的白永萍说,自从智慧广电网络入户以来,她和73岁的老伴艾绅堂生活就方便了很多。 智慧河庄坪信息应用云中心。贺冬鹏/摄 “老百姓张嘴,干部跑腿。老百姓不一定会玩电脑,但电视基本都会用。”延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清喜介绍说,村上的老年党员去不了党建活动,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远程教育;村上的决议、通知、财务等信息也可以通过智慧广电网络进行公开;群众要办养老和合疗,在智慧广电网络查询需要准备的材料后,送到村上的便民服务中心就能办理。 目前,赵家岸村的城镇信息化建设已经走在全市最前列,而代家沟的“村友圈”也成为联络村民感情的纽带。 代家沟驻村第一书记李腾介绍智慧乡村建设。贺冬鹏/摄 代家沟纪委书记冯宇介绍到,腾讯为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有党务、村务、服务、商务、事务五大板块,党员可以在这里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村民可以在这里实名认证加入自己所属村庄公众号,随时随地参与村庄事务;村集体和村民还可以通过为村平台展示风土人情,卖村庄土特产。 冯宇说:“村里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发在村友圈里,大家一起互动,既能连接信息还能连接情感,省时又省事。” 农村产业长兴农民才能长富,农村生态长青农民才能长居,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仅要富农民的口袋,更要富农民的脑袋。宝塔区转变发展思路,选好带头能人,筑牢产业根基,因地施策,在大山上、深沟里发展优生的苹果和红薯,在闲置的窑洞里发展民宿和农家乐,在搬迁的移民村里发展智慧乡村,留住了乡土情感,激发了村民热情,为村民鼓钱包,提生活,创增收,将沟沟峁峁变成了金山银山。(米彩虹 实习生袁琳娜) 编辑: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