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苹果打药,邻家小麦生病”——西农博士谈农业生产环节的“ 来源:当代陕西-陕西网 作者:王 雅 时间:2019-10-09
分田到户后,灵活的播种形式,饱满的劳动热情,让数亿农民快速解决了温饱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零敲碎打、各自为战的农耕方式渐渐凸显出不少弊病。 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农民的经营理念需要怎样提升?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经营活动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孙新华(右一)与学生在宝丰村调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副教授孙新华,长期从人文社会角度在观察和研究“三农”问题,作为宝丰村村支书张永刚的校友,他多次来这里调研,也出了不少研究成果。本刊记者围绕就“宝丰现象”对其进行了采访。 大多数农村过度强调分,不重视统 有人说“我的土地我做主”,这种随性,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正负效应? 我多次来宝丰村调研,在产业发展方面,突出的感受是,村级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组织作用。 从分田到户以来,大多数农村过度强调以分为主,不重视统。而对于一个村子来说,要让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很多农业生产环节,村级党组织必须发挥出作用。 每个人的意愿不同,单家独户肯定是零零星星,是难以成气候的,这种情况下产业必然没办法发展。举个例子,你种苹果打的药,可能就对邻居家的小麦有影响。 宝丰村前期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中期统一灌溉、防治病虫害,后期统一协调对接市场,都离不开村集体发挥作用。现在各地都在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但大多数农村都是当做脱贫攻坚的项目来做,没有当成一个经济项目、一个产业来发展,有些地方经营效果就比较差。当然,这跟管理体制和经营能力也有关系。 宝丰村苹果基地 合作社模式完全公司化 在您眼中,宝丰村经济发展中,最成功之处是什么? 宝丰村比较好的地方,在于合作社的模式也完全公司化,大家的收入与效益挂钩。 我们眼前的这一片园子,都是分片区管理,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主管。这就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大胆探索,这种尝试和探索对于乡村发展如何统分结合,有很大意义。 还有一点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小农户有弱、散等短板,难以进行统一,也难以与现代农业进行有效衔接。这就需要一个机制、一个组织来做公共服务。 现在多数地方都是采取“龙头企业+农户”或者“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但龙头企业有自己的考量,既然是企业,肯定要赚钱;而有些合作社也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成为一个空壳。其实我们的村集体,其本身也是被赋予了功能的,完全可以承担中间的衔接、服务工作,也能产生一定的利润、为农户带来便利。 小农户也是可以做农业主体的,其短板用集体去弥补,宝丰村在这方面为我们做了大胆有益的探索。 长势喜人的苹果树苗 村支部书记不搞“一言堂” 重视建立制度和规则,是宝丰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的。宝丰村的发展,离不开村“两委会”班子的带动作用。其中村支部书记张永刚比较关键,他专业而系统地给宝丰村规划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包括村庄治理等各个方面。作为村支部书记,他也没有搞“一言堂”,非常民主,重视建立一些制度和规则,为村子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天,他离开这个岗位,宝丰村照样可以正常运行。 另外,宝丰村有自己的长远规划,他们的苗木现在是比较挣钱,但要遇到市场变动等因素,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宝丰村已经意识到了这风险,所以他们在积极延长产业链条,比如建立冷库以及分拣线,从销售这块再争取稳定的利润。 在我看来,他们苗木和果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也顺应了千阳县“苹果苗木之乡”的发展定位和思路。毕竟按照现在的形势,仅苹果来说,千阳还不具备与白水、洛川等竞争的条件。但苗木方面,特别是自根砧苗木已经成为千阳的一个品牌,我很看好宝丰村的长远发展。 避免“搞得越好越扶持”现象 您认为,宝丰村的发展模式能广泛复制推广吗? 宝丰村发展的不错,但这个模式能不能复制推广还有待斟酌。一方面是因为人的因素,张永刚本身就是园艺果树专业出身,一直分管苹果和农业生产管理工作,属于产业综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是投入的因素,现在各地都有“搞得越好越扶持”的现象,而越扶持越不具有可复制性,最后就变成了亮点,拥有的资源也就越来越多。宝丰村也是争取、享受到了较多的资金和项目支持。 但宝丰村的发展经验还是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比如他们的集体在小农户产业发展中的组织作用;再比如他们推行的乡村公共设施统一进行规划、管理和服务等。 现在都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但怎么发展每个地方情况不一样,要因地制宜。另外关于规模经济中的雇工问题,宝丰村也做得比较好。一般情况下,雇工越多越难管理,但宝丰村通过划片承包、设立业务主管等方式来进行量化考核。比如除草,一个人除多少的量,是先由业务主管来除一个小时,在大概推断出9个小时的面积作为标准。工人达到了就能拿基本工资,达不到就要扣除绩效。 还有新技术的推广模式,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现在普遍存在技术员短缺的问题,只能抽调县、乡一级“能人大户”或者外请专家到村上教学,这就需要去培养更接近群众的技术员。 总之,宝丰村的经验不能照搬,但有些方面是可以借鉴的。 编辑:高思佳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