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博 >

从黄河岸边“敲”向世界的鼓乐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时间:2024-11-18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 十八般乐器谱,鼓声铿锵;五千年文明史,鼓声灌耳。

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雄壮的鼓声伴随着炎黄子孙,从远古蛮荒一步步走向现代文明。被誉为“中华第一鼓”的韩城行鼓,就是这样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民间鼓乐。

微信图片_20241118100143.jpg

千百年来,伴着黄河流水的和声,一代又一代的民间鼓手,把对自然的崇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干事创业的热情融入行鼓艺术,甩开膀子,擂响鼓槌,敲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也把关中汉子的精气神“敲”向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一)


据记载,鼓得益于雷的启示。《‌周易·系辞上》中有“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表述,‌意味着通过雷霆的力量来鼓舞,‌以风雨的滋润来滋养,‌强调了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对万物生长的重要影响。人们把天上雷霆的轰鸣、春天气候的温馨、万物生长的动态,都融会于“鼓”这一实物与概念之中。因此,鼓也成为农耕民族的精神力量。

韩城行鼓,亦名黄河行鼓,民间俗称“挎鼓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据《史记·乐书》记载,子夏与魏文侯议论“鼓乐”时说:“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师之臣。”后来,子夏教衍西河,到韩城及其以南地区设帐授徒。由此可证,早在春秋时期,锣鼓可能已在韩城等地产生。

微信图片_20241118100215.jpg

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韩城行鼓起源于元代初期的军鼓乐,后来逐渐演变成民间鼓乐,因而也被当地人称为“马背上遗落的舞蹈”。

表演时,鼓手把鼓挎在腰间,头戴“战盔”;击鼓时仰面朝天,呈骑马蹲裆式,边走边敲击,鼓声与脚步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乐章。数十人、上百人,鼓阵排开,令旗挥舞,百鼓齐鸣,强劲刚烈的鼓点气势恢宏,似黄河咆哮、如万马奔腾,场面煞是壮观。

韩城行鼓在历史上还是祭神的鼓乐,因此,鼓手身上多了一件预示神圣的黄马褂。一敲锣鼓,那一个个庄稼汉就像换了一个人:跛子不跛,聋子不聋,风湿腰都不再痛,真所谓“神”气十足。

黄河汤汤,孕育生命,也滋养着民间文化。如今,韩城行鼓已成了陕西黄河流域文化的代表。2007年,被列为第一批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韩城行鼓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韩城也成了陕西名副其实的锣鼓之乡、民间艺术之乡。


(二)

韩城人有一句话叫:热闹不过敲鼓。

激越恢宏的行鼓,恰似韩城人的性格。在他们眼里,天下锣鼓万千,没有哪种锣鼓能敲出韩城行鼓独有的鼓韵,也没有哪种锣鼓能打出韩城行鼓独特的节奏。如今,行鼓是韩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还是迎婚嫁娶,激昂豪迈、气势宏伟的鼓声总能准时响起,成为连接邻里、欢聚一堂的纽带。

韩城人对行鼓确是真爱,不同年龄段的男女纷纷加入锣鼓队,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参与性。于是,当地因势利导,积极探索韩城行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扶持优秀表演团队,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期望带动更多群众投身文化产业,用黄河文化铺就一条增收之路。

目前韩城已成立了上百支锣鼓社火队,参与群众多达六七千人,群众性锣鼓协会、数十个专业演艺公司遍布韩城城乡,涌现出了西原、薛村、东庄等一批当地知名鼓队以及“锣王”“鼓王”“醉鼓”“醉镲”等一批优秀表演人才。韩城市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还联合韩城市职业中学、龙门镇西原中心小学,让行鼓走进课堂,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少年行鼓爱好者。

韩城行鼓在保留原有军鼓乐艺术风格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创新鼓谱并在表演艺术效果上进行深加工。如今,韩城行鼓鼓谱已有20余种,各有特色,各不相同,在韩城市文化馆编写的《韩城市民间音乐资料汇编》一书中有所收集。

其中,典型鼓谱有《老虎磨牙》《钉圪巴》《肚里痛》《上坡》《走锣鼓》《呆锣子》《司鼓子》《摘豆角》等十多种,有表现气势的,也有表现技巧的;《老虎磨牙》是鼓手用鼓槌旋击鼓边铁钉,发出酷似野兽饿急磨牙的声响,模拟逼真,技巧高超;《上坡》则是鼓队用以合击与鼓、铙分击的手法,其风格粗犷、豪放,声势浩大、恢宏,体现出一种朴实、热烈而又强悍的黄河雄风……

微信图片_20241118100150.jpg

1991年,韩城行鼓参加了山西太原举办的国际锣鼓节,捧回了一枚金牌;1997年,赴香港参加“香港回归大型庆祝活动”,获得“中华第一鼓”的美誉;2008年,韩城行鼓还登上北京奥运会暖场表演舞台。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如何更好传承和保护行鼓等传统艺术,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微信图片_20241118100203.jpg

重视保护传承。学校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将民间优秀传统艺术纳入课程设置,为孩子们传授传统艺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邀请民间艺人进校,现场表演并讲解其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习和玩乐中感受民间传统艺术魅力;建立培训班和社团组织,为感兴趣的人提供更为深入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比如,韩城积极对行鼓鼓谱、表演形式、鼓阵采取静态保护,并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抢救性挖掘,截至目前,韩城行鼓有代表性传承人16人。

做好宣传推广‌。通过举办各种演出和表演活动,将民间传统艺术带入公众视野。例如,举办展览、音乐节、文化艺术展演等,邀请各地的艺术家和表演者展示其魅力;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注重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宣传,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加大文旅融合力度,把行鼓等优秀传统艺术作为特色旅游项目,在景区常态化表演,让游客感受到独特的地方文化魅力。比如,韩城这几年通过开展文艺创作、节庆文旅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等,推进韩城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创新发展与融合‌。鼓励艺术家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现代元素,使传统艺术更加符合当代审美;推动传统艺术与其他文化形式的融合,如与流行音乐、舞蹈、戏剧等结合,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打造沉浸式的表演舞台,利用灯光、音效、投影等现代技术,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和听觉盛宴。2020年,韩城市文化馆以韩城行鼓为主体,用大写意的方式将行鼓艺术和现代舞蹈艺术结合,推出舞蹈《行鼓行》。当年11月,该舞蹈就成为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舞蹈类五件获奖作品之一。

微信图片_20241118100207.jpg

风起黄河岸,行鼓行千年。韩城行鼓是镌刻在韩原大地的鲜明地域符号,更是每个韩城人对家乡无比热爱和眷恋的情感载体。它如古老大地上跃动的脉搏,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奏响激昂旋律,向着未来奔腾而去……


编辑:佑怡           责编:小木          终审:张建全

上一篇:热心市民向渭南市博物馆捐赠珍贵藏品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