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博 >

铁马秋风大散关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墨耘 时间:2024-03-18


开栏语:墨耘先生引先知先哲道理,发后学后悟观点,行迹所至,追古抚今,聚友闲情。本报今起开设墨耘先生“曾广闲文”专栏,以飨读者。


说起关中,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块被东南西北四关拱卫的中国几大盛世的龙兴之地。所谓关中四关,是东函谷关(东汉后被潼关取代),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关中四大关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重要关塞,见证了无数血雨腥风、金戈铁马的岁月。

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南的大散岭上。被称为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关于大散关的得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人得名,这人便是西周开国功臣散宜生。此人因救出西伯姬昌有功,西周建国后被分封到如今大散关一带建立散国,从而这里的关隘自然是散国关隘,简称散关。二是因形得名。大散关横跨秦岭南北,从最北端至南端,逶迤80余里,分散着不同时期建立的关口多处,其跨度之大,分布之散为中国之最,故名“大散关”。

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其扼南北交通,自古为“川陕咽喉”,所谓“北不得散关,无以图汉中巴蜀;南不得散关,无以图关中”,是秦岭西部往来的重要门户。

秦岭是我国地理分解线,既分开了气候,也分开了气质,大散关就位于这一分界线的深处。大散关地界的水也分了流向。岭南水往南走,成为嘉陵江的源头;岭北水往北流,由清姜河流出10多公里后最后汇入渭河。清新、润泽的山风,沿着河谷,飘然而上,让人心旷神怡。大散关的四季都有奇特的风景,有春夏之际的“大散岭头春雨足,褒斜谷里夏犹寒”的春之润泽与夏之清幽,有秋日里“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的高旷,有冬日里“散关三尺雪”的萧瑟纯净。

因为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大散关发生的故事也非常多,有的还非常精彩。

最有名的故事之一是古代先哲、《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出关的故事。虽然司马迁记载,老子出函谷关后“飘然西去不知所踪”,但后世经考证,认为老子应该再经过大散关往西,一直到天水后定居。唐王朝奠基人自认为是老子后裔,并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陇西即今天天水一带。更有王勃《散关晨度》一诗“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为证。

除了老子出关故事外,与大散关最密切的故事就是战争故事了。据史料记载,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诸葛亮北伐曹魏也曾经过这里。南宋初年,两位古陈仓人吴玠和吴璘兄弟,率领家乡的子弟兵在这里与大金国入侵者金兀术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为保住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雄伟壮阔的自然风貌,雄浑厚重的历史典故,必然引起众多文人墨客的歌咏赞叹。于是,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大散关的不朽诗篇,为这道神奇的关隘增添了更多色彩。

三国时曹操《秋胡行·晨上散关山》写到:“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以慷慨悲凉的笔调,写出了翻越大散关的艰难。唐朝陈子昂的《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突出了大散关作为入蜀门户的重要性。王维的“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则对大散岭一带的景色作了立体画一样的呈现。

纵观历来诗词,写大散关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当属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曾经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有过一次亲临前线的机会,就是在大散关身披戎装准备同敌人(当时金国)战斗。虽然第二年他就被迫调离前线,但这一段军旅生涯为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笔者有幸亲临大散关,有感于其自然造化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也凑热闹写上几句感慨如下:


《登大散关怀古》

信马由缰度古关,天高地远寥无言。

千年古道埋荒冢,万里狂风舞翩跹。

几处履痕入野径,何方箫管鸣长天?

苍山已老云难老,漫卷秋心到眼前。

编辑:白糖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