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博 >

一座洪渎原 半部中国史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赵茁轶 辛悦萌 郭炫宇 时间:2024-01-15

e514aa87-125d-43f1-8495-6ca37bb50e13.jpg.2

①出土于北周宇文觉墓的陶罐(资料照片)。 ②出土于北周宇文觉墓的载物骆驼(资料照片)。 ③出土于北周宇文觉墓的持盾武士俑(资料照片)。 ④北周宇文觉墓M655墓室(资料照片)。 本版照片均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渭河,与它最大的支流泾河造就了“泾渭分明”的壮观景色,也冲刷出一处三角形台塬——洪渎原。

2023年12月2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位列其中的西咸新区北城村墓地,便处于承载厚重历史的洪渎原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持续对洪渎原开展考古发掘。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到的战国、秦汉、魏晋、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古墓葬有上万座,时间跨度达2200余年。

洪渎原墓葬群是一处“集中公墓”,集中了秦咸阳城、西汉至北周长安城、隋唐长安城、宋代以后的咸阳城及其周边县城居民的墓葬。由于地处京畿,墓主身份普遍较高,代表性强,所以洪渎原墓葬群是研究墓葬制度的极佳标本,对构建中国古代墓葬的考古学体系框架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有考古学家认为“一座洪渎原,半部中国史”。

2133f37d-ec99-4935-891b-8f75367c2bd4.jpg.2

洪渎原墓葬群部分区域俯瞰图。图中为“战国秦陵陪葬墓”(资料照片)。

■ 十六国的过往

2023年10月24日,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呆运在发言中提出,截至目前,陕西关中地区已发掘十六国时期墓葬46处200余座,主要集中在汉长安城西北的石安原(北周至唐称洪渎原)及长安城南郊的少陵原一带。同时,考古工作人员还发现了几处规模比较大的十六国时期高等级贵族墓葬。墓葬中出土了乐俑、铜器、铁器、金银器、漆木器等大量随葬品。下一步,考古人员将对这批墓葬的时代和等级进行深入研究,通过DNA分析等科技手段探讨这批墓葬的族属问题。

十六国时期,进入北方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基本实现了民族融合,关中地区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等统辖。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再加上战乱与民族交融等因素,这一时期遗留下来且保存至今的墓葬稀少,关中地区这一时期的墓葬特征十分模糊。因此,当发现关中地区发现的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等都能证明墓葬所处时期时,考古人员非常惊喜。

据刘呆运介绍,2022年,考古人员在洪渎原发现的布里村M63大墓,是目前十六国时期墓葬中最大的一座。该墓葬全长98米,深16米,由墓道、2个天井、2座壁龛及前、后室组成。在壁龛中出土了着甲俑、骑马女乐俑、陶仓、陶罐等;在前室中出土了乐俑28件,其中坐部乐俑20件、坐部和乐俑一组4件、立部乐俑4件。考古人员在地表还发现了两个凸字形和一个长方形生土台。生土台侧面发现有彩绘痕迹,应是土雕建筑。

刘呆运介绍,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均以斜坡土洞墓为主,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布里村M63大墓的发现不仅为关中地区十六国大型墓葬的形制结构研究提供新的例证,也为十六国丧葬礼乐中的乐器、参与者、场景等内容研究提供了实物参考。

■ 宇文觉墓现世

1400多年前,一位16岁的开国皇帝被堂兄废黜杀害。他便是开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宇文觉。

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在咸阳洪渎原发掘了一处墓葬,按照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情况,确定该墓为北周孝闵帝宇文觉的静陵。这是考古发掘的第二座北周帝陵。

北周孝闵帝静陵周边分布有多座北周墓葬,东为宇文泰第8子宇文俭墓、第14子宇文通墓,西北有北周重臣豆卢恩家族墓地,东北为北周武帝孝陵。

宇文觉墓地表原有围沟,沟内仅一座墓葬,居于中部偏北的位置,为北周时期中型墓葬。该墓曾被盗扰,现出土随葬物146件(组),集中分布在墓室东南部。随葬物以各类陶俑为主,与西魏、北周墓葬出土陶俑形制基本一致,皆为矮小的半模俑。墓志置于墓室入口东侧,盖盝顶方形,素面无字。墓志正面楷书“周故略阳公宇文觉墓二年十月壬申”15字,并以朱砂描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赵占锐介绍,按照墓葬形制和规模来看,宇文觉是以略阳公的身份下葬的,而不是以天王或周公身份下葬,这与他政治斗争失败被褫夺身份相关。因此,这座墓不具备北周帝陵的规模和制度。

赵占锐告诉记者,北周宇文觉墓考古发现有重大意义。首先,围沟的发现,可进一步明确北周帝陵与北周高等级大墓一样具有地面结构。其次,宇文觉以略阳公的身份下葬,为北周开国时期政治斗争提供实物证据,补充了北朝史史料。最后,静陵位置的确定,为北周其余三座帝陵——明帝昭陵、宣帝定陵和静帝恭陵的分布提供了重要指示信息。

7595052f-8dbc-4216-88c9-4025f70b8521.jpg.2

布里村的十六国大墓M63前室内出土的乐俑(资料照片)。

■ 隋唐名人墓地众多

“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过程中,对北朝隋唐高等级墓葬制度最初的萌芽认识,就发生在洪渎原。”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李明说。随着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洪渎原上的古代墓葬被大量清理、发掘,其中就有一些隋唐时期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的墓葬。

日前,在咸阳洪渎原,元稹之妻裴淑的墓葬被陕西考古工作者发现。但让人意外的是,晚于元稹去世的裴淑并未与元稹合葬在一起。

裴淑出身于唐朝望族河东裴氏,她的墓是洪渎原上罕见的晚唐中大型墓葬,经考古发掘出土有壁画、陶俑和墓志。按照墓志的记载,裴淑的墓葬修建于元稹墓东“数步”。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在原来的墓位修建裴淑墓时碰到了一座盛唐早期的大型唐墓,但主持葬礼的元道护(元稹唯一的儿子)并未因此另选墓地来安葬裴淑,而是将墓室火焚后,继续修建裴淑墓。

李明介绍,元道护之所以这样做,和他的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元道护是庶出,但在裴淑去世之后,元道护成为家族遗产的第一继承人。也许为了强调自己的话语权、淡化庶出身份,他阻止了父亲和继母合葬在一起。

“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咸阳洪渎原出土的另一位唐代名人上官婉儿的墓志,其上所载令人动容。据李明回忆,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洪渎原上发现一座带有5个天井的唐代墓葬。从第四天井开始,墓葬的北半部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本墓室西部棺床的位置被彻底铲平。墓室里没有随葬器物,也未见棺椁和墓主人的遗骨。根据这种迹象,考古队员判断,这种情况十有八九是“官方毁墓”造成的。但是,该墓葬甬道内放置的青石墓志基本完好。根据出土墓志记载,该墓墓主为唐中宗昭容上官氏,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唐代女诗人上官婉儿。

李明说:“上官婉儿墓的考古发现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考古取得的信息,可以弥补历史记载的不足,还可以用来探究历史的真相。”目前,唐昭容上官氏遗址公园现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

除了裴淑和上官婉儿,还有许多古人静静躺在洪渎原上。这里建设了“文物出土现场应急保护技术体系研究”实验室,发现了目前国内考古出土的时代最早的金铜佛像,发掘了前所未见的北魏墓门楼土雕神像……洪渎原的故事还在继续。每座墓葬中,都埋藏着一个人荣辱沉浮、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史书中不曾被提及,但通过墓葬中无声的壁画、墓志、随葬品,他们得以向世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展现一段段真实的历史。(陕西日报 记者 赵茁轶 实习生 辛悦萌 郭炫宇)


编辑:晓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