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博 >

岐山有个“水围城”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赵智宝 时间:2023-03-14

 

文图/赵智宝


近日,看《岐山县行政区划图》,用粉红色标注的只有指甲盖大小的一块地方,名字稀奇,叫“水围城”。它位于岐山县渭河之南,秦岭脚下,石头河畔,与五丈原相望。这里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美丽,被人们誉为渔米之乡。


水围城新村庄——王其村水围城组


水围城,最早叫“新宁堡”。因为后来村子建了城墙,四周建有护城河,人们形象地把它叫做“水围城”,习惯成自然,一直延续至今。现属于岐山县蔡家坡镇(原安乐镇)王其村辖下的一个自然村,耕地320亩,317口人。

据1989年版《陕西省岐山县地名志》记载:“水围城,位于安乐乡政府驻地安乐寨西北3.5公里处。清代筑城,挖壕引水护城,故名水围城,286人。”村里的中学退休教师、74岁的张宏宝老先生回忆说,清朝同治年间,山西三家大商人因为山西境内多战乱,想西迁为后辈儿孙谋划一块长久安逸生存之地,来陕西用了多半年时间,从东向西,奔波于八百里秦川,来到了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被人们誉为“小江南”的安乐乡,一连几天查看这里的环境,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而优中选优。有一天,他们来到依河傍水、稻谷飘香,且村人热情厚道的水围城考察,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决定把此地作为首选之地,安营扎寨,并以“恒兴和”为字号。他们在安乐乡上下购置300余亩田产,全部租赁给当地农民耕种,以种植水稻为主,每年秋收后收租金,收购稻谷加工成大米出售,从中盈利。每年到了秋收之后,“恒兴和”商家的稻谷堆成了山,掌柜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在安乐上下不同地方先后建成三处水碾房(加工大米)、水磨房(加工小麦面粉),供自家和乡邻使用。其中水围城水碾房、水磨房规模最大,生意最红火。


迁移到新村庄的清末道光年间的石碾盘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为了确保人身财产安全,“恒兴和”开始掘河引水建设护城,雇用当地百十号民工,历时一年多筑起土城墙。城墙坐西向东,呈长方形。东西长约为150米,南北宽约100米,高约10米,城墙顶部宽约2米。沿外围建有一人高的小城墙,宽厚度约60公分,并设有垛口,以便向外张望。城内只有一个东城门,面朝东,城门上有城楼,城门口宽约2米,高3米,是筑城时用方块石料砌成的拱形城门。有两扇结实的铁皮外包大门,门扇上各有一个约3公分大小圆形瞭望孔,看上去坚固,威严、漂亮。城内只有一条东西街道,直通东大门,街道尽西头建有小庙一间,名为“五圣庙”。城内建有商家住所、仓库和民房,住有十几户人家,其中多为佃户。


散落在老村庄田间地头的碌碡


不仅如此,环城墙四周建有护城河,村里人称它为海河,河宽5米,深2米,河边均用天然石头砌成,既牢靠又美观,只见一渠清澈见底的长流水注入河中,河西北角有出水口,连接田间渠道,供灌溉。护城墙上设有吊桥,每日白天把吊桥放下来方便人们通行,每到黄昏时节将吊桥收起,关闭城门,以防备土匪骚扰。因此,“恒兴和”掌柜请文化人为此城起名为“新宁堡”,取新气象、安宁祥和之寓意。

城郭的落成,声名大振。在清末、民国时期兵匪祸害的年代,人们都认为此城河牢固,且水利条件优越,能旱涝保丰收,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于是外地有钱人接踵而至,来城里买地皮建户,城外购田置产。


散落在老村庄田间地头的石磨子


然而,被人们认为是“安乐窝”“避风港”的新宁堡,也时常遭受兵匪祸害。有老者回忆,遇兵匪来时,为逃生,不少青壮年在城垛上绑上一根粗绳,手握绳子溜下而逃,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少年在城中任凭土匪洗劫。新中国成立前夕,有一支匪军在城门外500米处架起一门大炮,朝城连开两炮,头一炮弹炸掉了城门楼,第二发炮弹打在城墙上却成了哑炮。村上老人们记得,1958年初冬时,社员们在挖城墙换肥时挖出了那颗碗口粗的黄色哑炮,有胆大者(已故)胡金山、陈银计等人,将弹头携至城西石头河滩,拆除了引信,当废品卖掉。

由于天长日久,护城河中水草丰盛,鱼类繁多。不仅生长有草鱼、鲤鱼、大嘴娃鱼,还有甲鱼和黄鳝等,每逢夏季暴雨时节,城墙河中鱼贯而出,翩翩起舞,有的鱼落在河岸上,被过往人捡回去饱餐一顿。城中人掌握这一规律后,每年到这个时候就披上蓑衣,带上斗笠,站在城墙河岸边守候捡鱼。


现保留的老村庄村西的一眼老井


最为名贵的水草植物莫过于“鬼见愁”,生物名为荸荠,又叫马蹄,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木植物的根茎,味道清甜脆爽,可当水果生吃,也可当作蔬菜炒制食用,具有丰富的营养。但凡到此地的人们和亲朋好友都要想方设法捞几个荸荠,以观赏留念、品尝之用。

我的记忆中,护城墙东西各有一个斜坡供治安巡逻,游人登城墙所用,孩童时常上城墙顶部追逐戏闹,闲暇成年人也上城墙观赏景色。绕城东望,可见大片良田一望无际;北看绵延起伏的稻禾和汹涌波涛的渭河尽收眼底;西瞧隔着石头河可见高土而平广的三国古战场五丈原;南环清晰可见巍峨的太白山,棋盘山和褒斜栈道谷口,招惹前来观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水围城的知名度不断提高,知道新宁堡村名的人越来越少,慢慢地消失。

1958年人民公社化,由于生产队集体地多肥少,那时还没有施用化肥,城墙被人们挖去做施肥用,城墙被毁。新中国成立后,水围城成了政治中心,王其乡政府就设在“恒兴和”粮食仓库房所在地。上世纪50年代初,水围城还是县乡树立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模范村。

虽然水围城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自然村,村庄不大,人口不多,却是一个地灵人杰、藏龙卧虎之地。新中国成立前后,近几十户的人家中涌现出了不少名人义士。


遗留下来的五圣庙


像城中张姓,清朝年间由山西大槐树迁徙至岐山高店镇五星村,新中国成立前迁于该城。当时家庭人口众多,家业兴盛,其二弟英年早逝,其妻守寡,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其长子张银儿幼小时聪明好学,就近在村上上完小学又去南方求学,后报考于广州黄埔军校,抗日战争期间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授以营、团军衔,成为村里走出去的最高等级的军事人才。张银儿解放战争中投诚解放军,后安置到武汉一家工厂。张银儿老人时常怀念家乡,思念亲人,与弟弟张三银书信不断,后辈们常来常往,保持着亲人关系。他有一个夙愿,就是临终前落叶归根,把尸骨埋在故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张银儿带着妻子儿女回到水围城老家探亲,向村干部提出了这一要求。那时正是“文革”期间极左思潮盛行,因为他旧时是国民党军官的缘故,这一夙愿没有实现,给老人和家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原老村妇女们洗衣的地方


城中有一赵姓来自礼泉县烽火镇,生意人,在高店镇有铺面房,生二子。长子赵志强,幼时聪颖好学,本地上完小学也去南方求学,学成在南方教书,新中国成立后,率儿女回乡从教。他不仅为人正直,教学严谨,而且多才多艺,双手能写漂亮的毛笔字,古往今来当教师者甚众,但双手挥毫者寥寥无几,堪称奇人。其学生中有建树老人,每提及此事常赞叹不已。

年过80岁的净万良是村里走出的最早的新中国一代大学生,出身于书香门弟,幼时贤惠聪达,上完本村小学考入蔡家坡中学,1964年考入北京林业学院,是当时安乐乡解放后最早考入大学的第一人。最令人羡慕的清华高材生白建峰,祖辈农民,唯独他上完本村小学、中学后考入宝鸡中学,三年后考入清华大学,为安乐乡乃至岐山县为数不多的考入清华大学的优秀人才。我作为从水围城走出来的准新闻工作者,因为长期以来笔耕不辍,写的稿件常受读者青睐,被乡亲们赞誉为土生土长有良好声望的“大记者”。


原去老村庄的道路


水围城是蔡家坡镇从事教育工作人数最多的一个村。屈指计算,从解放前到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有赵志强、李铭、魏烈祥、赵应士、张宏宝、刘玉科、赵红娟、魏凯妮、杨小花、岳芝叶等十多名新老教师,他们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而呕心沥血,从教人数在全镇首屈一指。目前,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自然村,先后有6名正科级干部在岐山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任职。其中,仅村里的净氏家族先后就有3名正、副科级干部在市县党政部门、企业公司任职。 

水围城有个杨家院,主人是杨氏家族,有其妻、三个儿子(杨宗傲、杨宗海、杨宗胜),清末时从四川省广元杨家嘴迁徙而来,居住在城外近200米处。初到这里时,寸无片瓦,杨氏家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先建起茅草屋,几年后建起三间半土木结构大瓦房的后庭房,两边偏厦房,前庭是倒厦房的“四合院”,庭院坐东向西,与水围城相望。他们从四川引来竹子栽植院子周围,竹林生长茂密,一片葱绿,有点小江南庭院的特色。


老村庄被新栽植的猕桃所替代


杨氏家族是骨科世家。刚来时,杨氏就身挎一个木制小药箱,为不少骨折病人用花钱不多的祖传秘方治好了病,病人感激万分,一边跪地磕头,一边称他为“救命菩萨”。这一祖上接骨疗伤医术,至今已有五世相传。父辈行医注重疗术疗效,以薄利厚德为宗旨,因而被世人赞誉为“杨善人”。这些年来,杨氏骨科医院由小变大,由单一的骨伤科发展成中、西、骨科配套齐全的综合医院,患者慕名前来就诊者络绎不绝。骨科世家第四代传人、已故的村卫生所所长杨勤书,于1993年荣获国家卫生部授予的“全国模范乡村医生”称号。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走进水围城老村庄,空空荡荡,无一人居住。这里已没有往日的欢声笑语,没有往日的鸡鸣犬叫,没有往日的袅袅炊烟,没有往日的饭菜飘香,一眼望去,已被复耕后的一块一块的猕猴桃田地所替代。现在唯一幸存的是从老村庄搬运到新村庄一处平台上的老物件石碾子,还时不时为乡亲们碾着辣椒面、辣子酱、糯米面、调料面、豆子面,悠悠地诉说着世世代代绵延不尽的乡愁。


水围城新村庄——王其村水围城组 


原来因为水围城紧靠石头河畔,每年秋季雨季发洪水,危及全村人畜生命安全,被当地县乡政府列为防汛重点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政府把水围城自然村连同其他几个自然村一起搬到石头河东岸的台塬上,建起了新村庄。老远望去,新建成的水围城一字排开的三条街道又宽又平,屋前是花坛,屋后是果园,绿树成荫,非常漂亮,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原水围城老村庄与五丈原一河之隔


编辑:金苗           责编:高思佳           终审:吴汉兴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