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人物 >

传歌40年学生上千人 76岁的他将山歌唱响世界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编辑2 时间:2019-06-18

喻良华讲述木洞山歌的历史。

告别潘中民,采风团又奔赴木洞河街,拜访另一位木洞山歌国家级传承人喻良华。

河街一带是木洞镇核心,与长江毗邻,“木洞之名,正是源于镇街西侧五布河与木洞段长江汇合处对岸狮子岩石洞取出神木修建禹王庙的传说。”76岁的喻良华在这里长大,对木洞的历史如数家珍。

与潘中民原生态的田野气相映成趣的是,喻良华做过老师,颇有文化,谈吐从容,一身中式白绸衫衬得他愈发儒雅。

“要说木洞山歌,首先要了解木洞的历史。”喻良华介绍,木洞位于长江水道要塞,宋代以来就是重庆府巴县与涪州(涪陵)间陆路交通要道,是连接川黔的重要集散地,重要的水码头。明清以来,木洞镇成为川峡名镇之一。

“商贾云屯,百物萃聚,万帆并舷。”史书里的木洞码头,曾繁华无比。唐代诗人王维当年途经木洞,在《晓行巴峡》里以“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的诗句,感叹水路进出重庆的重要驿站木洞,当年水上舟集成市的盛况。

“码头商船一多,船工号子也就因此渐成气候,加上木洞人婚丧嫁娶、田间劳作都爱随性而歌,慢慢地,木洞山歌也从民间口口传唱逐渐登上大雅之堂。”喻良华说,后来的研究发现,木洞山歌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中经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汉代的“巴子讴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而来。

“我记事起就跟木洞山歌结缘,五六岁就会唱了。我唱了70年的木洞山歌,一天不吼两下,心里就憋得慌。”喻良华回忆,木洞山歌是他童年最好的“玩伴”。

后来他幸运的遇到了一位好师傅,“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哥哥白炳成就已经是木洞地区小有名气的‘山歌王’,他被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贺绿汀接见过,贺绿汀很欣赏他的山歌风格,拜师后他带我开始系统锻炼,走街串巷各处表演。”

1977年参加工作后,喻良华成了木洞镇青山中学一名音乐老师,他每次都要花半节课的时间来教学生们唱山歌。四十余年来,跟他学唱山歌的学生超千人。

“天上落雨地上耙(泥泞),黄丝马马(蚂蚁)在搬家,有的搬到田坎上,有的搬到石旮旯。”“天上落雨螃蟹多,河沟螃蟹起坨坨。大的大来小的小,爬的爬来梭的梭……”如果说潘中民的山歌带着大地的阳刚粗粝,喻良华的山歌里则更多抑扬顿挫、婉转有趣。

“木洞山歌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需要去刻意作曲,一首歌可以用各种曲调去唱,一种曲调也可以用不同的歌词唱出来,可谓‘一词多曲、一曲多词’。”喻良华说,木洞山歌来自民间,大众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都可以用山歌唱出来。

喻良华善于总结,这些年来,他口中唱出的木洞山歌已经超过1000首,歌词全部是他自己创作。他还将木洞山歌系统分为了薅秧禾籁、山歌、劳动号子、船歌号子等多种类别,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将快板、舞蹈、情景剧等融入了山歌表演。

如今,喻良华已经将山歌唱出了巴南,唱出了重庆。2017年,他受邀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传统木洞山歌融入了现代摇滚乐在日本唱响,大受欢迎。2018年举行的“我在重庆学非遗”活动中,他的一曲粗犷嘹亮的《螃蟹歌》也让27名外国学员大开眼界。

与潘中民一样,对于从小唱到大的木洞山歌,喻良华有个朴素的心愿,他希望在有生之年一直唱下去,尤其期待去更多国家走一走,让木洞山歌唱响世界。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