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欣成
提及黄山,往往联想至雄峰峻岭,其实不然,黄山市依旧可称得上是秀丽的南方小城。若谈论黄山市内的景色,屯浦归帆、夜泊屯溪、黎阳印象、老街景观,多是些现代重建的街道,去过几次,泛泛留下些印象。
自三江口向下,沿新安江畔一路往南溪南村落行进,沿江景观颇有雅致。曾有幸于雨后初夜逛过,当时人迹稀疏,夜色游弋两岸,不时有蛙鸣声探头,博得路人的关注。黄山的雨是连绵不断的,也是行色匆匆的,这不比黄山安逸的氛围,总是下完就离去。雨后是会有轻轻的雾气涌现的,这雾气出现得突兀,不是从天际间笼罩,而是从草丛、从灌木、从岸边的杂绿、从坛间的野芳中偷偷溜出的,悄悄贴近行人的躯体,再蒙住双眼。这时抬头望去,才惊觉周身已是雾色苍苍、烟水茫茫了。再往前走,薄雾渐淡,消散于无形,只留下一枚江心的月亮,晃动着一江银色,沉沉地朝下游奔去。这是雨天景象。若逢晴朗天气,则两岸灯影交错、映照其间。月亮终于不再寂寞,因为江面会有游船划过,船夫靠在舱里,游人也靠在舱里,共视岸边的光亮。如此夜色,谁又能不爱呢?
在黄山待得久了,开始明白有些事物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大抵如柏拉图所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我以为市区毕竟缺少些历史的温度,那些灯色初看惊艳,后看也只剩下乏味和无趣。本地同学小A嫌我挑剔,他说,小时候可没有这种待遇,这都是后来的建设中逐步添置的,这才是城市的色彩。他又说,你若想看那些有年代的景色,还是去徽州区吧,那边是文脉所在。
在学习《国学与人生》课程时,老师曾深情地咏叹徽州文化底蕴厚重,承载了一代又一代的史事浮沉、家族兴盛、人岁变迁。初至徽州,我是不理解这些话的。迎面所见的破旧城区,更多地在诉说这里发生着落后与沉沦,它们嘶吼着想要突破,却又被一步步地拉回了起点。与在黄山的感受完全相反,踩在这儿的每一块土地上,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沉重的拉扯,意图让我融入这里,去地下看一看长眠于此的人或物,成为这儿的组成部分。
我是成长于皖江文化中的人,对于同根同源的徽文化,一向抱着敬重与仰视的态度。升入大二后不久,我独身前去,在徽州区内游完了呈坎、唐模、棠樾、潜口和徽州古城。得益于黄山的雨天,出发时总是暴雨倾盆,而下午抵达后则天清气爽、惠风和畅了。古建筑中是有魂灵居住的,在观看时这种认知在我的脑海中更加深刻了,因为我能在刻印的印迹中看见他们。不只是建筑,一草一木间都是旧时代的影子,都是徽韵的墨色。这些不适合用语言去形容,照片也较难记录,得寄希望于观赏者独特的情感共鸣才能实现。
人世艰难,黄山发展如此,徽学的延续与蔓延同样如此。走在城市中,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两种走向的碰撞,顽固的和松软的、陈旧的和现代的、单一的和多元的、简洁的和复杂的。它们是历史的两个箭头,一端向着过去,一端指着未来。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