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光明巷45号老宅发生垮塌 付昭华/摄
76岁的李振亚 惠紫婧/摄
2005年光明巷45号老宅被莲湖区政府标注为“日本飞机轰炸西安遗址”米浩/摄
老宅子里的精美细木作 米浩/摄
在西安市北院门城隍庙北侧的光明巷45号,有一座饱经沧桑的百年老宅。
藏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这座破旧的清代古民居本不显眼,然而由于宅子内部精致的细木作和院墙、房上留下的抗战时期日军飞机轰炸西安的历史印记,而被西安市多次列为保护对象。
也正是由于承载着这样特殊的历史记忆,老宅子在被列入官方保护规划的同时,也多次被西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成了外地游客、西安市民寻找“老西安味儿”专门打卡的一个地方。
记者在网上检索发现,从2004年开始,就有媒体陆续呼吁对这座百年老宅进行保护修缮,之后的2007年、2008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9年,几乎每隔一两年,“光明巷45号”便会见诸报端,而报道主题也几乎相似,都涉及保护修缮问题。
2020年4月8日,记者实地走访并拍摄了宅子近况,破旧的老宅岌岌可危。在随后不到一个月时间,5月3日,这座砖木结构的清代老宅子北侧二楼屋顶发生垮塌。瓦片、檩条以及大量泥土倒压在一楼的楼板上,中间的屋顶也塌了部分,致使梁柱露天。从2004年媒体上的第一声呼吁,至今16年之久,这座具有历史纪念价值的老宅院始终未能等来热盼的保护与修缮。
百年老宅话沧桑
今年76岁的李振亚,是光明巷45号李宅的主人。自打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在这里,李振亚对祖上传下来的这座宅院倾注了深厚的感情。
要谈“光明巷45号”的历史,则必须要从李振亚的曾祖父李永茂说起。
据李振亚介绍,自己的祖上是从明朝都城南京水西门一带,跟随藩王朱爽迁居到西安来的。清末,到曾祖父李永茂这一代,李家因做丝绸生意攒下些钱,购置了这样一座颇有规模的房产。
李家老宅是典型的清代三进院民居,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现存的南北厢房和上房均为硬山式木框架结构的青砖瓦房,墙面磨砖对缝,地面青砖铺墁,青石砌阶。不仅房屋建得讲究,屋内屋外的木雕砖雕做工也细致精美。虽然经历百年沧桑巨变,仍能从破旧的阁楼、木作,角角落落的残存中,找到昔日辉煌过的痕迹。
到李振亚父亲这一代,这份祖业只剩下三进院中最后一排的一处三间四椽明柱二层楼房属于李家,其余的均被收为国有,租住着其他人家。
走进宅院,雕窗门扇堆放在一起,显得杂乱无章。目光所及之处屋梁失修,栋柱倾斜,岌岌可危。
在李振亚的记忆中,这座宅子遭受过最早、最严重的一次毁坏,是在1938年。而这次“灾难”,也为这座宅院的历史,标上了特殊的注解。也因此,在2005年时,这里被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政府授牌标注。
“1938年,日本飞机轰炸西安。我这宅子的西北角中弹,上房西墙有几扇雕花窗和柱头雕刻被炸飞脱落,北山墙、檩、椽也损坏严重。”在上房厅堂,至今还能看到李振亚用粉笔标注的印记:“弹片击损处”“此为楼板炸穿的孔洞”“窗心损坏”“附柱颊被炸断”,西院墙上还留有炸洞和炸弹皮。
李振亚口中的“轰炸”有据可考。据《日军轰炸西安纪实》记载,1938年11月23日,日军20架飞机轰炸西安西北隅,投弹80余枚,炸毁房屋150多间,死伤160余人。
与光明巷45号院同时被轰炸的,还有钟楼、鼓楼和城隍庙等,只是这些地标性建筑后来都被修复了。只剩下光明巷45号的修缮迟迟不来,花光了李振亚一个甲子的时光。
古稀老人守祖业
一份坚守,一份执拗。
李振亚一生未婚,无儿无女。他一门心思投放到修宅子上,这一修就是六十多年。
为了复原宅子曾经的辉煌,做过钢管厂钳工的李振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离职后,学起了木工活,并对自家的宅子开始了断断续续的“修补”。
“就是一点点地修,这里破损了,修一下;那里坏了,补一补。慢慢就眼花了,干不动了。”2004年,刚迈花甲的李振亚开始觉得力不从心,老宅子衰落的速度和自己身体衰老的速度“你追我赶”。他开始考虑自己百年后,这座祖宅怎么办!
随后,这座古民居也吸引了媒体的关注。媒体的介入,使李振亚也燃起了信心。在他看来,有了报道,相关部门就能看见,房子修缮问题也会马上解决!然而,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一等就是15年。2019年,75岁的李振亚罹患脑梗。出院后,由于后遗症影响,他的半个身子不像之前那样灵敏,走路时一只脚拖地,说话也没有之前利索。就这样,这位守护祖宅多半辈子的老人,再也没有多余的力气去修缮房子。
“这些年,有人向我打问屋里的木构件,也有人劝我把这房子卖了搬个地方住,但我都没同意。我就想着看政府能不能帮忙把房子修一下,我无儿无女,百年后想把这老房子捐给国家。这些年有很多爱心人士来看望,我虽然吃得饱穿得暖,但宅子还是没人修,眼见着这房子和我都一天不如一天,急得人害下了心病。”
在这座破旧不堪的老宅院里,76岁的李振亚每天大部分起居活动都在一个十几平米的屋里。房子归置和格局多年未变,南屋是书房兼厨房,隔壁是卧室。房子里没有电视,桌上摆的收音机就是他获悉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这些年,李振亚不放过任何一条有关传统民居保护的政策,凡是媒体报道老宅的报纸也被他一一剪下,整齐贴好,写上备注。
眼见着自己的房子从破旧到漏雨,再到如今的垮塌,李振亚也从焦火上浮到心生怨怼。在他心里,一直盘踞着疑问:被列入这么多次保护对象,为啥房子还没有被修缮?这百年老宅真的要这么悄悄地消失吗?
保护修缮道阻且艰
据了解,最早将光明巷45号院纳入官方保护视野的文件,是1993年的西安市城规字1993第046号文件——《关于旧城区传统民居宅院和历史纪念性建筑保护问题的请示》。这份由当时的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城市规划管理局、文物园林局三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列出了西安市急需保护的传统民居和历史纪念性建筑共计30处。其中能看到一段这样的文字:“光明巷29号(此前李宅的门牌号)、31号李宅,两院建筑砖雕及小木作制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小木作雕刻精品。”时隔6年后,1993第046号文件中同为急需保护的北院门144号与化觉巷125号、西羊市77号一起被列为“中挪两国重点历史街区保护项目”,并由挪威投资整修,按照当时中挪两国达成的协议,西安市将以这几个院落为起点,带动西安市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从而在钟楼、鼓楼附近发展与古都风貌相匹配的民居旅游。2001年,西羊市77号、化觉巷125号、北院门144号,都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这座“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光明巷李宅,却没有等来修缮保护的消息。
2005年8月15日,时任西安市副市长的张道宏先生专程实地考察光明巷45号院,莲湖区人民政府随后在此地授牌设立“日本飞机轰炸西安遗址”。这块牌子,至今还在宅子外墙挂着。
同年,西安开展皇城复兴计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西安将启动‘皇城复兴计划’……这将是考验政府能力的系统工程。”同时,西安市委也首次以白皮书形式对外发布《西安实现国际化、人文化、市场化、生态化战略目标》,重点着墨“皇城复兴”。
在规划设想中提到:未来的老城区将恢复唐风,保留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优秀建筑,并将尽量限制和取缔有损老城整体风貌的高层建筑。随后,又有不少宅院被列入保护行列,但是光明巷45号却仿佛被人遗忘了一样。
2007年6月8日,西安市传统民居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陕西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对西安市城区内86处民居进行实测,并发出了《关于实施传统民居爱护工程的通告》。光明巷45号、47号分别被列在“第一批西安市保护传统民居名录(院落整体保护)”中。通告决定“近日开始对光明巷45号实施传统民居抢救性保护修缮工程”,要求“住户人员以及个人物品全部临时搬迁腾空”,但最终未能实施。
2008年1月18日,测绘项目总结报告中,对光明巷45号做出了记录:“清代,规格高,上房、厅房、街房、二门砖雕门楼。街房已露天。”
2019年10月,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的《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草案)对外公示,光明巷45号又被列入其中。规划提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迁移、损坏历史建筑。历史建筑的所有人应按照保护要求负责历史建筑的修缮,若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应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保护。然而,公示期才过了半年之久,2020年5月3日,光明巷45号突然发生垮塌……
无法使用文物修缮资金
眼见着76岁的李振亚“不具备修缮能力”,房子又在等待保护中垮塌。光明巷45号仿佛陷入到死循环中,没有了开局的钥匙。
既然宅子曾被列入《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名录,且宅子符合规划中提到的“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应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保护”的条件,那么相关部门将对老宅的保护修缮采取哪些措施?最快何时能够启动?5月12日,记者致电编制《保护规划》的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得到的答案是提交采访函,等通知。然而,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未获得相关答复。
那么,除了保护规划,光明巷45号还曾被政府标注为“日本飞机轰炸西安遗址”,那这宅子到底算不算文保单位?能否从文物保护修复方面介入?带着疑问,5月13日,记者采访了西安市莲湖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文物管理科科长陈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不论是确定哪个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都要由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而光明巷45号,确实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对于陈颖来说,光明巷45号虽不是文保单位,不归莲湖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管理,但是对于李振亚和他的这座老宅,陈颖却熟得很。
“我们也经常去看这座宅子。这些年也想了很多办法想要帮这位老先生。但是对于我们文物管理科来说,每年批下来的两万块钱专项经费,是用来保护修缮莲湖区辖内重要的文保单位的,专款专用,我们有心无力。我也曾向企业或者个人呼吁,看能否私人出资对这座宅子进行修缮,但是在李振亚老人的观念里,认为官方层面的修缮他更信任一些。老人也不愿搬离宅子,修缮工作也不能开展。”由于长期从事文物管理工作,在陈颖看来,以古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来看,要将李宅修缮得古色古香,保守估计得八九十万元。“这样的资金,对于一般企业或者个人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或许也是这么多年来,李宅未获得民间资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贾平凹先生曾在《老西安》一书中说:西安这座城,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所在地。
对于西安这个坐拥周秦汉唐灿烂文化的十三朝古都来说,文化自豪感从来不应该只在地底下或者博物馆里。“老西安”的味道,应该是散发在市井间,生发于人民群众心中的文化自信。
当前光明巷45号最急迫的是保护修缮何时解决;而对于西安来说,如何保护这些传统民居需要更多思路和方法。而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在传统民居保护方面的做法是否能为此提供借鉴?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 见习记者 高思佳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