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访谈 >

秦岭生态之美 需要人性之爱

——作家白忠德、工程师曹庆讲述“秦岭故事”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刘龙 魏韬 时间:2020-07-22

没有爱,没有呵护,就没有理想的生态环境。生态之美的背后是人性之爱,一个人只有爱他人,才会爱万物。 ——白忠德


我信奉不打扰就是保护,我信守研究生态系统不是为了改变大自然。  ——曹庆


巍巍秦岭,绿水青山,既造就了生态美景,也是文艺创作的素材宝库。文化艺术报“秦岭会客厅”即日起,邀请秦岭研究专家、学者、文学艺术家,为您解读秦岭。 

首期“秦岭会客厅”邀请到著名作家白忠德和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曹庆,为读者揭秘他们各自眼中的“秦岭故事”。

主持人: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两位老师如何理解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应当如何切实做好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 

曹庆:总书记的讲话,对陕西各行业、各岗位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保护秦岭生态属于纲领性指导性的指示,在林业系统的落实性尤其强。我常想,秦岭更像一座政治山,护佑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生态,护佑了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就我个人理解,保护秦岭生态不是一人一举足、一时半月一蹴而就,而是一群人长期的执着与坚守、关注与发扬。咱老陕人说:“吐口唾沫钉个钉!”每位赳赳老秦,每位“林家铺子”人,理应切实守护秦岭生态,并在此过程中做到生态保护第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作为基层的林业工作者,作为秦岭腹地的生态绿军战士,将践行习总书记“切实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的指示,保护祖脉生态,与同事、同行一道,切实担当起“让秦岭的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历史责任。 

白忠德:秦岭的地理意义在于,承运了华夏文明,隔开了南方北方、长江黄河,区别了自然、地理、气候,腾跃出多样的生态、生物、文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可与欧洲阿尔卑斯山、美洲落基山并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对秦岭历史、文化、文明、生态、自然、地理意义与价值的高度概括。我是写秦岭生态散文的,就做个守护秦岭生态的“文化卫士”吧,继续扎根秦岭,努力创作出读者满意的秦岭生态散文。如此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两山论”的生动实践,更是宣传秦岭自然生态环境,提升秦岭大熊猫和秦岭生态文明建设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也使更多的人能够走近秦岭,了解秦岭生态及珍稀动物生存状况,进而形成全民参与秦岭生态保护的共识与行动。 

主持人:我注意到,白忠德老师和曹庆老师,两位有着颇深的渊源:以佛坪为纽带,一个是佛坪籍贯,一个是常年在这里工作;另外,白忠德老师的散文集《大熊猫我的秦岭邻居》,关注到秦岭大熊猫,曹庆老师在《我在秦岭之央》里,也关注到了大熊猫。为什么在写作秦岭相关内容时,两位会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于大熊猫? 

曹庆:感谢您的慧眼。我是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熊猫国家公园佛坪管理分局)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也是一名业余的生态文学酷爱者。我与白老师不约而同地产生交集,是因生态文学,在秦岭腹地佛坪结缘。因工作环境的原因,使我不由自主地思考秦岭、大熊猫、生态、环境、福祉、民生等关系。我关注秦岭、秦岭大熊猫,是因为我是彻头彻尾的林业基层人,是秦岭第一处大熊猫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我在佛坪工作生活已整整30年,我把自己最美的年华留在了佛坪。大熊猫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关注,我幸运地成为守护野生大熊猫的一线工作人员,很早就被动地将目光投向秦岭和大熊猫。随着时间推移,我越来越主动、生动地观察,带着思考和研究,去观察身边的动人心弦的秦岭故事。 

白忠德:中国的名山不少,大多是以风景名胜闻名,而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只有秦岭与横断山脉,秦岭是将两者搭配得最好的。在我看来,秦岭原本是中国的,因了大熊猫的存在,一下子成了世界的,是大熊猫把它驮进了七大洲四大洋。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是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成为和平友好的使者。世界自然基金会选其形象作为会徽与会旗图案,视为世界范围内一切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的象征。它是动物世界的“国家元首”“联合国秘书长”,为秦岭在世界这本大书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主持人:如果说,白老师是怀着对故乡的眷恋,多次深入秦岭进行田野调查,游走在佛坪山水间探秘秦岭,曹老师则是长时间在秦岭里扎根工作。比较之下,两位的观察视角是否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各自眼中的秦岭故事和秦岭印象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曹庆:我认为,白先生是具有“留住了乡情、记住了乡愁”的雅士情怀。我比不得白先生文学功底深厚,我首先是一名基层林业人、业务工作者,由于工作需要、记录需要,后天钻研了些许写作技巧。我的写作,侧重物种故事的背后,侧重挖掘物种智慧,侧重记录,侧重纪实,试图用林业基层、亲历者的优势,直播式地转述真实的发生,希望与读者产生共鸣,一起探讨背景故事和趋势走向,希望为没有条件蹲守在原生态最前沿的人展示“自然在说话”。 

白忠德:大体而言,曹老师的观察视角与我殊途同归,站在不同角度,审视了各自眼中别样的秦岭。我的生态散文特点代表了我的观察视角:一是文学与科普联姻,将秦岭熊猫的灵性率真、绵里藏针、憨态可掬、打斗厮杀、温柔体贴,如一帧帧流转的画面,再现不同生命的心灵镜像;二是不再主打传统的“知识科普”,展示秦岭熊猫的原生态,凸显创作者的“亲历性”与“现场感”;三是实现文学与生态贯通,语言干净细腻,简洁生动。

主持人:有人曾经这样评价,“白忠德作品代表了陕西生态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具有生态和人性的双重观照。”对于曹庆老师的散文,也有这样的评价:“表达人类对动物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与自然的和解,倡导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理念与祈愿。”我的理解是,生态文学的主题似乎就是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作品中,您两位又是如何来认识和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曹庆:我因陪白先生采风而认识他,已整整13年。是他鼓励我将普通的工作记录上升为文学创作。我力求立足从科学、科普的角度着笔。我属于“开挖2米,深挖100米”。所谓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以为是人类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自然界生态环境、地球生物圈,根本不在乎人类怎么折腾,自然界有的是时间恢复,虽然每次的恢复与原来的状态不尽相同,自然生态系统大不了重来一次,但是,人类经不起重来一次,人类甚至经不起海平面升高数十公分。“天人合一”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彼岸,也是一个鼓励我们时刻努力、永不言弃的灯塔。努力的过程,一定是在探索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相处之道。我信奉不打扰就是保护,我信守研究生态系统不是为了改变大自然。 

白忠德:曹老师最后这句话我很认同,与我的生态观相吻合。人类和所有生物共同享有这个星球,曾经相依相存,共同面对大自然的残酷和挑战。然而,有一天人类的技能大大超出一切其他生物,占据了全部优势。动物成了被支配、被掠夺的对象,它们的生存及命运就不再是自己的事情,更取决于我们人类的态度和行动。我经常深入秦岭,遭遇过羚牛、黑熊、野猪这些凶猛的动物,往往有惊无险。我的经历告诉我:动物,并不可怕,只要你熟悉它、尊重它、敬畏它,它就同你亲近友好,做出牺牲,为你奉献。 

主持人:白忠德老师的《大熊猫我的秦岭邻居》是文学与科普的成功“联姻”,在书里翔实地介绍了秦岭里的野生动物,但同时,不再看重传统的“知识科普”,而是注重“亲历性”和“现场感”,具备可读性与趣味性;曹庆老师的《我在秦岭之央》同样是一本集生态科普、自然和人文之美为一体的纪实散文,以人文精神和审美眼光俯瞰秦岭。那么,回归到文学的话题,在创作中两位是怎么去平衡文学与科普的关系,使写出来的文字既有用,又好看?在这方面是否有不同的观点? 

曹庆:文学与科学的联姻,一定具有重要的社会进步意义。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不可能仅是在象牙之塔中钻研格律的学究;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往往也具备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生态文学的殿堂里,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秦岭没有缺席,因为有一群关注秦岭自然生态系统的文化人;在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验室”里,在混乱与困惑中,作为秦岭生态环境的工作者,承载人类社会的精神想象,以文学的生态价值实现自然保护主义者的价值,佛坪没有缺席,因为有一群身体力行的自然保护实践者;作为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形式,生态文学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指导,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不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文学与科学成功联姻,没有缺席。我对待生态保护、科普与生态文学的态度是:观察而不改变,汲取物种的智慧,丰富仿生学的范畴。 

白忠德:科普作品,需要文学化表达。它不是待在办公室,靠资料堆积、复制粘贴就能完成的,一定要有现场感和生命体验。我曾多次深入秦岭,以紧盯而非远眺的眼光,采访当地山民,追踪动物足迹,寻找鲜活可感的素材和故事。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非常危险,也非常艰苦,我把这当成快乐的事。《大熊猫我的秦岭邻居》这本书没有生硬说教,而是通过“我”、向导、朋友,甚至是熊猫的口讲出来,并穿插在故事和游记中。也抒发情感,但没有直接进行,而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就增加了动物科普作品的文学性与可读性,让读者能够轻松愉悦地阅读接受,实现动物科普文学的价值。 

主持人:关于秦岭生态,白忠德老师曾有个颇有见地的总结:“没有爱,没有呵护,就没有理想的生态环境。生态之美的背后是人性之爱,一个人只有爱他人,才会爱万物。”在关于《我在秦岭之央》的评论中,也有人指出,“曹庆的书写,是因为心中有爱,有对这片土地的深爱,有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有对这里鸟兽草木的关爱。”在秦岭生态保护方面,是否可以认为两位老师英雄所见略同,保护秦岭生态环境,需要人性之爱?在我看来,这份爱上应当加上敬畏之心,不知两位老师是否同意? 

曹庆:创作来源于脚踏实地的体验,来源于抵近观察时迸发的灵感。当对这片土地充满深爱时,便可理解敬业、面对、发生、离开都满溢着爱的光辉,便会认为爱不是一件鼓励存在的事件,虽然爱和美都是由一件件、一桩桩事件组成的。爱到极致时,对一切的发生便能坦然面对。当然,坦然面对不是放任,不是不受节制。保护秦岭生态环境,需要人性之爱,还需要敬畏之心。虽说生态系统具备自我修复能力,但这个能力不是万能的。敬畏之心,不仅仅是悲天悯人,还包括对人类责任的思考。不仅仅是接受一切发生的事,还应不断地总结、反省。作家特别需要敬畏之心,通过文化的力量修正人性之爱。 

白忠德:我们在科普文学创作中,既要普及科学知识,又要倡导每个人的责任和担当以及对自然万物的爱。一个充满悲悯、满怀爱心的人对所有生灵都会爱惜。生态之美的背后是人性之爱,一个人只有爱他人,才会爱万物。万物生来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当下我们要做到的,是对所有物种一视同仁的悲悯与关怀。书写的过程,就是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忏悔过程,唤起读者对动物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责任的承担者、践行者。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龙 魏韬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