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访谈 >

文化艺术报记者采访李梅院长:秦腔是秦人的基因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齐敏 花明方 时间:2017-04-11

被誉为“秦腔一枝梅”的她,谙熟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多个剧种,人称“三门炮”。她在舞台上塑造了乔雪梅(《迟开的玫瑰》)、孟冰茜(《大树西迁》)、李慧娘(《游西湖》)等一系列艺术形象。她戏路宽广,文武兼备,扮相俊美,声情并茂,功底扎实,表演炉火纯青,已经成为标杆性的秦腔名旦。她曾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两获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两获“文华表演奖”。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

红梅绽放三十余载

李梅出生于西安市一个普通家庭,姐妹四人,她是老大。1980年,11岁的李梅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开始了她的秦腔之路。李梅从小读书用功,成绩优异,但是家中父母要供养四位老人和四个子女,仅凭他们只有大约80块钱的工资,实属不易。

当父亲听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招收学员的时候,便把懵懂年少的李梅送到剧院学习,李梅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我当时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喜欢唱歌跳舞,在班里属于老师非常喜欢的那种学生。老师们听说我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要离开学校,都极力劝说我父亲,提出可以免掉我的学费、书本费。”父亲的一句话使她至今记忆犹新,父亲问老师,学校可以免学费和书本费,能给孩子免吃穿吗?那时候单位管吃管住还发练功衣,冬天还发棉衣甚至发零花钱,这便为家中减少了一部分的开支。

进入训练班的李梅比其他孩子都努力,对于每一个角色都仔细琢磨,认真体会,一遍一遍反复练习。正是这份努力,仅仅一年她便登台表演,14岁主演《杨七娘》,16岁更成功塑造了李慧娘。李慧娘源于《游西湖》中的“鬼怨”。为了能诠释好这个角色,当时的李梅每天腿上绑上沙袋,口中唱着唱词,沿着练功场一跑就是几小时,正是凭着这种超人的毅力和对自己的“狠劲”,李梅练出一身文武兼备的扎实功夫,唱念做打俱臻上乘,在训练班里很快脱颖而出。

1996年8月,李梅在眉户现代戏《留下真情》中担任领衔主演,并一举荣获中国戏曲最高奖项——梅花奖,那年她27岁。然而,年轻的她并没有为荣誉所累,她不断地挑战自己对艺术的追求,随后在大型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中担任主演。这部剧被誉为新时代里程碑式的作品,被观众称作“演出来的精品”。“记得那时候我们去交大演出,给我印象很深,2个半小时的剧光掌声就有130多次,几乎一两分钟就有一次掌声。”

从艺三十余年,演出三四千场。无论是美丽的“复仇女神”李慧娘、“中国女将军”杨七娘、蔡伦之妻苦荷、《留下真情》中的刘姐,还是《迟开的玫瑰》中的乔雪梅……李梅塑造的多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成就了她璀璨夺目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她在秦腔界无与伦比的艺术地位。

再续红梅缘 引领年轻秦腔人

《再续红梅缘》是为李梅量身定制的一部剧目,由知名女作家西岭雪编剧,国家一级导演韩建英执导,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以青春靓丽的强大阵容倾情演出。该剧取材于中国明代传奇作品,讲述了裴瑞卿与李慧娘、卢昭容的传奇爱情故事。李梅在剧中挑战了两项高难度“穿越”,即跨行当分饰两角和跨剧种演绎《装疯》。一个是静如秋月的青衣李慧娘,另一个是“灿如夏花”的花旦卢昭容,她以炉火纯青的演技,准确演绎出两个身份截然不同的戏剧人物。

李梅说:“通过这个戏,我希望能锻炼年轻的团队,培养人才。因为这出戏几乎融汇了所有旦角的技巧,以及四功五法,如果能将这样一出“吃功”的戏,表演得好,既能培养年轻人扎实的功底,还对他们以后的戏曲道路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希望能够进一步精进自己的艺术造诣,以自己的传帮带,为秦腔非遗剧种的传承托举出更多优秀青年表演人才,我们愿意把我们的肩膀让出来托举学生们,让他们能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秦腔这个剧种让人首先感到的是悲壮苍凉,因为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觉得秦腔就是“吼”,但是在《再续红梅缘》中,李梅将秦腔的另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就是凄美幽凉。她说,我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秦腔也可以娓娓道来,也可以委婉凄美。同时,她也想通过此剧,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中传递出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从而让年轻人坚守真正的爱情。中国人是很浪漫的,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再续红梅缘》,那就是中国古典版的“人鬼情未了”。

从“小我”到“大我”

从一个秦腔演员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再到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一路走来,她有着多种身份,她表示“每一个身份都是社会价值的体现”,以前作为秦腔艺术家,她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艺术道路的发展,但是现在作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从“小我”转变为“大我”,她更多的精力会投入到行政工作中。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她,提案建议一年都不落,而且每年的关注点都不同,2012年的提案建议是为农民工提供文化阵地相关的文化产品;2013年是建议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拯救戏曲剧种;2014年考虑的是戏曲在校园的传播……而今年则是关注戏曲的活态传承。正如她所说:“这些身份,都是社会价值的体现,每一个身份的背后都有相对应的责任和使命,这对我也是一种提高和学习,所以我要肩负好这其中的每一份责任。”

“比如我院天天有秦腔这个品牌从2007年至今,已累计演出2800余场,持续给农民工免费赠票近8万张,这已成为我们这个剧院为社会做出的特殊义务和特殊贡献。”前来剧场看戏的,不仅有老年、中年观众,也有许多年轻人,剧场平均上座率95%以上。不少从未接触过戏曲的青年在这里受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并成为秦腔的忠实观众。“我们通过‘文化三下乡’、西安天天有秦腔等活动去服务大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因为我们知道,观众需要我们。”李梅对记者说。

活态传承 创新发展

在陕西,以秦腔为代表的地方戏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第一大剧种的秦腔,流行于陕甘宁青新等地,在陕西有“三千万儿女高唱秦腔”的民谣,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千百年来,秦腔中的故事,是广大老百姓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来源,是他们寄托理想、感情的重要载体。秦腔剧目中所蕴涵、承载的文化内涵经过不断地沉淀、增值,已经融入到秦人的血脉里,也可以说秦腔是秦人的血脉和基因。

对于从事秦腔艺术37年的李梅而言,如何让戏曲的文化基因一直延续下去,是他们一直在思考并且一直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的使命。她说:“戏曲需要活态,秦腔有600多年的历史,这样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传承下去,我觉得就是靠人传承下来,所以说它是一种活态的文物。很多艺术家,特别是老艺术家,他们的戏随着他们的去世而流失,所以一定要抢救我们这些传统文化。在抢救剧目的同时,通过音频、视频把老艺术家的东西保留下。继承和发展,传承和创新两条腿都要硬,秦腔的未来才能更美好。”

在李梅前两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提案建议当中,建议把秦腔和动漫等一些时尚形式结合起来,很多人觉得这个想法很超前。李梅说:“传统文化像陈年老酒,虽然是纯正的中国传统的东西,但是如果包装漂亮,会吸引年轻人去关注它。动漫是新兴的产业,而且已经走入家庭,走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用这种形式来包装传统文化,我觉得会吸引很多年轻人的眼球。”

对于陕西人来说,秦腔是不可或缺的,仿佛有了那苍劲有力的吼声,一切都是踏实的,秦腔属于三秦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那份真情从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却。将秦腔艺术传递下去,培养新一代的秦腔艺术人才,让这激越、悲壮、深沉、高亢的声音传承下来,这便是李梅对秦腔最纯粹的爱恋。 文化艺术报记者 齐敏 花明方


编辑:惠茹乐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