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专访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 用当代艺术“拓荒”传统文化 来源:文化艺术报—文化艺术网 作者:刘青 康于 时间:2017-06-16
杨超 坐落于西安南郊曲江文化新区核心地带,北依大雁塔,南望终南山的西安美术馆,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馆体建筑为唐代风格,建筑群容纳了历史、文化、大自然的精髓,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去法国,走进卢浮宫和奥赛博物馆时,被眼前的大师作品所震撼,更为法国人民有这样的艺术平台感到敬佩。当巴黎的小学生们近距离观看那些大师精品时,我内心是十分羡慕的。我一直期待西安这座城市也能拥有这样一座美术馆,它不仅仅是图像消费的地方,更应该通过艺术家的工作,打开一个公共空间,实现艺术和生活的连接。” 2009年9月,杨超任职西安美术馆馆长,他的理念很清晰,要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当代美术馆。 极力挖掘西安当代艺术群体 文化艺术报:现代美术馆作为公共领域内备受人们关注的文化机构,是促进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您作为美术馆的管理者,多次游历、考察过全球各地的大型美术馆,您怎么看待美术馆? 杨超:美术馆是一个舶来品。中国的美术馆发展晚,历史很短暂。而西方博物馆有两千多年历史,美术馆也有几百年历史。西方文化从诞生那天起,就带有很强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具体体现在文化本身的公共性、文化展示的公共性以及文化传播的公共性。中国不一样,中国文化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个缺乏公共文化的“家国”文化系统,“家”就是家庭,“国”就是朝廷,在朝廷和家庭之外,广大的公共空间缺乏文化诉求,从而导致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缺失。 西方中世纪晚期,架上绘画诞生后,美术馆的概念及实体也相应出现,西方美术馆经历了从展览、收藏、为学术研究提供帮助到自身成为艺术研究的核心主体,其发展到今天,美术馆本身也成为被研究的对象,成为一门新的学科——美术馆学。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美术馆虽然陆续建立起来了,但是缺少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化美术馆。这二十年来,国内也建立了很多美术馆,但美术馆还处于仅仅做展览的初级形态,中国的国家级美术馆也一样,收藏不系统,学术研究滞后。这两年出现的很多私人美术馆,大部分是个人平台,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 文化艺术报:您所在的西安美术馆,是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被授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后又一重大工程,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办馆理念和功能定位。 杨超:2009年西安美术馆开馆,便确立了以当代艺术为中心的办馆理念,全面梳理西安当代艺术发展脉络,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现状,为本土当代艺术家提供学术平台,通过引进国际国内当代艺术大展,为本土艺术家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其实在西安美术馆开馆之前,西安当代艺术在全国没有什么影响力,当代艺术家、批评家和有关前卫艺术的媒体也极度缺失,那时候西安这一片艺术天地里面,传统艺术一片“繁荣”,覆盖面积基本上在99.9%,我们看不到西安当代艺术圈、当代艺术有什么希望。在西安美术馆建馆以后,除了要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做点儿贡献外,更重要的是推动区域当代艺术的发展。虽然我们表面上看不见西安当代艺术的视觉形象,实际上西安当代艺术的群体还是比较活跃的,只是由于群体太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西安当代艺术家缺位,被传统艺术完全覆盖的情况下才没有显现出来,不是主流。传统艺术虽然有很多精华的部分,但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文化的发展和艺术的发展,还主要在当代文化和当代艺术的建构。所以从建馆开始,就极力推动和挖掘西安当代艺术群体。 2014年妙造自然-徐悲鸿纪念馆馆藏齐白石精品展 给孩子搭建展示艺术的平台 文化艺术报:展览是每个美术馆最直接也最普遍的艺术形态,西安美术馆都举办过哪些有特色的展览? 杨超:西安的传统艺术影响力很大,所以要重视传统,但是又缺少当代文化意识,因此立足传统的同时,要推动当代艺术发展。我们传统展览和当代艺术展览的比重差不多。 在传统展览方面,除了每年传统艺术展之外,在春节期间还要举办重要的大师展,比如徐悲鸿、齐白石等等,而西安当地的知名国画家、书法家的展览就不计其数了。 在当代艺术方面,既有国际级的又有国内高水平的展览,比如办过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的当代艺术展,同时也做过“方力钧——从符号到解析”等一系列国内当代艺术大家的展览,像今年还举行了“城墙之外——2017西安当代艺术展”,这算是西安近些年来最大的当代艺术展。不过这个展览的名称还是来源于娄勤俭书记所提的“突破城墙思维”。对我们美术馆来说,城墙之内就是传统艺术,城墙之外是现代文化的乐园,我们要突破城墙,看到外面广阔的天地,所以做了这个展览,并且在全国巡展。目前湖北美术馆巡展已经结束,下一站是成都蓝顶美术馆,7月抵达意大利佛伦罗萨巡展。 同时西安美术馆还举办过两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几乎汇集了中国所有的美术批评家,他们来到西安,共同研究当代艺术的发展问题。西安美术馆以众多高水准、重量级的大型展览,展示了自己的艺术实力,也使西安美术馆步入全国一流艺术平台行列。 文化艺术报:西安美术馆自建馆以来就一直活跃在公共教育领域,特别是像举办“少儿艺术双年展”这种少儿艺术展示活动,十分有意义。您可以介绍一下举办这些公共教育活动的初衷吗? 杨超:美术馆承担公共美育使命,这不仅仅是要举办成人展览,青少年的展览也很重要。因为青少年对社会、自然、人性的观察是有自己理解的,和成人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视觉、思想更天真、更浪漫,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段,正是确立艺术文化概念最重要的时期,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我们办少儿活动,就是为了给孩子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艺术天赋的平台,也为培养和普及少年美育教育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发现美、认识美、展示美。 我们让他们抛弃过去主题性的绘画形式,让孩子们自愿地发现社会问题后,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孩子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为了给孩子们培养当代艺术精神,希望孩子们用艺术形式来慢慢地介入社会。 美术馆要和城市发生联系 文化艺术报:西安美术馆和其他美术馆相比,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吗?同时,您认为西安美术馆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杨超:我们要思考美术馆办得好坏,是否对这个城市有什么影响,对这个城市的市民有什么影响。如果仅仅只是馆长带领一群人自娱自乐,那么我认为就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就像政府官员不作为一样。 西安美术馆的突出特点就是,从开馆以来,我们就把它当作西安的公共文化平台来发展,我们举办的所有活动都要和这座城市发生关系。 西安是一座传统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城市,这些传统艺术是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而不是我们现代人的成就。我认为一个城市不单单仅有传统文化,还应具备当代文化艺术建构的高度,所以这几年我们在继承传统艺术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比如近些年我们一直在探讨传统水墨的当代性,研究传统水墨怎样转换为当代水墨的问题。我们注重当代艺术要和城市发生关系,要和老百姓有联系,因为我们办的活动在全国的美术界、文化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我认为我们存在的问题,第一是对于美术的学术性研究还很欠缺。就以陕西的长安画派举例,从1966年到现在没有系列性的研究,没有系列性文献的整理。虽然有过研究,但都是对个别艺术家进行松散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像长安画派这类艺术工程还有很多,其中很多老艺术家现如今都70、80岁,他们年龄越来越大,随着他们的离开,关于这类的美术研究资料只会少之又少。 第二就是关于美术馆的收藏问题。一个美术馆没有收藏,怎么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国外大家的藏品可以在美术馆看到,而我们中国大家的作品都保留在仓库。我在20年前去看国外美术馆的时候是很欣慰的,因为国内没有专业的美术馆,我们以前看西方艺术家都是在画册上看的,根本没有见过原作,当我第一次看到真作时,这种心情很激动。对于中国来说,看到中国大师的真作都很难,更何况是欣赏西方大师的作品呢? 其实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文化和艺术就是它的灵魂。美术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表征的存在,在促进普通大众对艺术的向往和鉴赏水平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文化一定是今天生活在这个城市长期积淀形成的一种精神价值观,而这种精神一定要贯穿市民生活的始终。美术馆在此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当然这也需要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 2015年第一届少儿艺术双年展 文化艺术报: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美术馆,但是大部分人对于美术作品的认识和欣赏水平还有待提高。您认为美术馆在普及公共文化时,最关键的是什么? 杨超:虽然越来越多人走进美术馆,但是美术馆与城市的契合、与公众的关系还是比较欠缺的。西方大量市民走入美术馆欣赏作品,这是因为他们整体审美素质比较高。而我们中国总是将作品存放在库房,不陈列、不展览,这样就缺失了藏品的目的。这些藏品希望老百姓是去欣赏学习的,是一种美育意识的传达,如果我们都放在库房,这样如何让民众更全面地提升欣赏水平呢? 美术馆不仅是展现艺术家的作品,而且还是公共文化重要的载体。而中国的美术馆界弄反了,完全搞成了一个阳春白雪的、高大上的东西。美术馆是为这个城市所有的人服务的,这个才是重要的!如果美术馆没有人进来看,什么意义都没有。中国艺术的话语权不但是精英的话语权,还有大众的话语权。得到大众认可的艺术家,一定是接地气儿的艺术家,一定和这个社会的当代文化和现实发生共鸣的。这样才能全面兼顾美术馆在这个城市具有的重要意义。 其实西安的群众对艺术的热爱是甚过国内许多城市的,因为他们承载了周秦汉唐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这里的文化气息是很多其他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只是他们缺少了一个能去享受艺术、交流艺术的平台,而我带领的西安美术馆正在努力建立这样的平台。让老百姓有兴趣参与进来,这是国内美术馆非常欠缺的。我们办的很多高端文化活动,实际上并不高端。我们衡量办得好不好,不是来的人多不多,而是多少人在这里产生了乐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不看到看,再到热爱,最后形成人们精神的必需品,跟人每天要吃饭要睡觉一样。 一个民族审美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既需要大众艺术欣赏,也需要阳春白雪的高度。经过普及以后,人们都热爱、喜欢看,至于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则是另外一层概念。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青 康于 编辑:阿七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