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访谈 >

文化艺术报专访陕西秦腔博物馆副馆长李一鸣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吴嫚嫚 王斌 时间:2017-07-14

文化艺术报专访陕西秦腔博物馆副馆长李一鸣: 博物馆也是媒体,我们要把更多的人请进来

1.jpg

2.JPG

日本京都大学短期交流团学生欣赏陕西秦腔博物馆展出的剧本

3.JPG

西安交大校园内的陕西秦腔博物馆 文化艺术报记者王斌 摄

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的秦腔,是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文化符号。挖掘、整合秦腔资源、抢救保护、传承发展这一传统戏剧艺术在当下显得颇为重要。2009年,陕西省文化厅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的陕西秦腔博物馆在交大校园内开馆,这也是中国首个秦腔博物馆。8年来,博物馆除了过年7天假期和寒假周末闭馆外,其余时间全部开放。馆内常年举办戏曲讲座、演出活动等,为每一位来到这里的访客展示着古老秦腔的艺术风采。

本期文化艺术报与陕西秦腔博物馆副馆长李一鸣一起,带您走进秦腔博物馆,聆听大秦正声。

排剧目,让博物馆“活”起来

文化艺术报:据了解,陕西秦腔博物馆是我国首个秦腔博物馆。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博物馆的创办及发展情况。

李一鸣:交大博物馆已经有13年的历史了,2004年创办之初隶属于人文学院艺术馆,当时有绘画、文物等展陈。新馆改为博物馆后,进行重新布展,并于2013年4月8日开放。博物馆现在是学校直属的正处级单位,和档案馆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2009年听到兰州要建秦腔博物馆时,我们觉得秦腔发源于陕西,人家都有了,自己却没有,这样不太好。于是在钟明善先生的带动下,学校与陕西省文化厅共建了中国第一个秦腔博物馆。

原来博物馆还有皮影展块,现在皮影有了单独的展厅,主要展示渭南华县(现华州区)东路皮影。张艺谋拍《活着》时,用的就是这套皮影。

我们还有个秦腔流派传承中心,主要把传统的秦腔唱段挖掘并传承下去。秦腔一直都没有形成流派,传承起来会很乱。有了流派往下传就会好一点,所以我们做流派,同时也在研究各个流派,既是研究也是传承。

文化艺术报:陕西秦腔博物馆的办馆理念是什么?与兰州的秦腔博物馆最大不同之处是什么?

李一鸣:我们秦腔博物馆的核心就是传承秦腔古老的传统艺术,展示秦腔舞台艺术的魅力。比如秦腔戏服用两个栏目来展示、乐器全部上墙等,通过展示来打通年轻人与秦腔舞台艺术的隔膜,继而传承、研究。去年我们出版了老戏报,今年打算再出本画册,每年都会有一个出版物。

兰州的秦腔博物馆,还有陕西泾阳县的国艺秦腔馆,主要是静态展出。我们博物馆能看到一个活的情态。比如一些外国留学生来我们博物馆,看到传承班排演,演员直接现场演绎一段,很多人看了之后都不愿意走。谭维维在春晚吼的老腔、电影《白鹿原》里面用的秦腔,给人的印象都是吼。当他们现场听了以后,让他们觉得秦腔可以这么美,尤其旦角的唱腔更是哀婉细腻。在这里,他们可以看一段或自己演一段,会让他们对秦腔留有不一样的印象。当然我也很支持他们在我们博物馆进行排练,这样博物馆就可以以一种活戏的方式进行展示,谁来都可以看。博物馆还会请专业人士开展戏曲方面的讲座,但也不局限于秦腔,昆曲、京剧、豫剧等都会涉及,博采众长。

我们还教学生化妆。我们不光用物品来展示秦腔,还用人这种传帮带的形式,来全方位地展示秦腔艺术。秦腔以静态的方式展出,很难看出特点,比如很多老陕西人对一些秦腔唱段耳熟能详,可以听出演员唱得好不好。但是对于不了解秦腔的人,他根本不知道唱的是什么。所以我们这里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来传承秦腔。

另外,我希望给年轻人看戏,一定要看整场连贯的本戏或折子戏。就像我们看一场电影,最打动人的不是大片的特效,一定是情节、是故事。秦腔也是一样,给年轻人看戏,一定要看完整的故事,才可以打动他,否则的话他没法被感动。学校曾演过三晚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场场爆满。这次我们又排了一整出折子戏,需要两晚上演完。也希望这次能吸引更多学生来看。

文化艺术报:您刚刚提到了博物馆有自己的排演场地,能具体谈一下这项活动内容和参与方式吗?

李一鸣:秦腔流派传承中心,每年都会开班培训。只要你会唱秦腔,愿意来学,都可以报名,所有培训都是免费的。当然也要选拔,学员一般来自县乡剧团的演员。我们会通过老艺人口传心授,面对面教学,给学习者来传承一些老戏目。很多人白天在这学戏,晚上回去还要登台演出,非常辛苦。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利用我们博物馆进行传帮带,也是秦腔博物馆发挥文物陈列和口头传承的双重作用。

目前排的节目是4月份招生后进行的,要从6月一直排到10月底,11月公演。一般情况下会在戏曲研究院进行演出。今年是第三届,想在我们交大给学生们进行一场演出,如果合适,演完之后效果好的话,我们想去其他高校进行巡演。

借双微,植入交大“捆绑”宣传

文化艺术报:在互联网时代,陕西秦腔博物馆如何利用现代元素去展现秦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李一鸣:首先是微博、微信双微的推送,这样可以让很多年轻人更好地接受。因为我们博物馆想引起关注很难,但我们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博物馆,我们有这个平台,所以在学校宣传的时候,也尽量加大对秦腔博物馆的植入宣传,也就是和交大捆绑在一起宣传。另外我们也会让西安市旅游局的微博也转发我们的宣传。借助这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

目前博物馆参观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北京和上海的中学生访问量特别大。据我了解,北京市教委要求中学历史课有四到五节,必须在国家博物馆去上。另外,他们还有要求,每年必须要有两次研学,一次在省内,另一次必须出省。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古都,出省入选的概率极大。除陕历博、碑林博物馆等大馆外,他们越来越多地把视野放在我们这样的特色馆。

另外,博物馆配备室外电子屏、扫二维码听讲解等设备,这些新设施的应用也在跟博物馆的服务相结合,收到良好反馈。

文化艺术报:秦腔是西北地区戏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博物馆又位于咱们交大校园内,那么博物馆会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吸引大学生关注秦腔艺术?

李一鸣:我们博物馆有学生志愿者,在讲解方面也是由他们来做的,一方面是对他们的锻炼,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秦腔,同时也可以减轻馆里工作人员配备的压力。

另外,我们现在有三个学生社团常年参与博物馆活动。戏曲社主要是做秦腔博物馆相关的活动。每年的“518”博物馆日的文化活动,都是以文物爱好者协会为主举办。从去年开始,我们还有一个艺术电影放映。今年上半年,我们放映了30多场。不同的是,我们的电影放映完后需要学生展开关于艺术电影、人生体验等的交流。因为很多独立电影题材比较敏感,我们会请一些相关专家与学生来进行交流讨论,进行教育引导,提升学生对社会、艺术表现等的认识。还有一个文博系列讲座。学生在我们这里其实有很多的参与方式,我们以博物馆为平台,把学生的生活、爱好、专业等结合起来,进行展示。

我们博物馆跟别的高校博物馆不太一样,一年365天,只有过年的七天放假和寒假的周六周日闭馆,其余时间全部开馆。我们的想法就是让学生来,夏天来这里面看看书,避避暑,哪怕是谈恋爱都可以。下学期,博物馆会配合学校“四个一百”(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要认识一百位老师,读一百本书,听100场报告,参加一百场活动等),博物馆活动纳入四个一百后会更热闹,会吸引更多同学来了解博物馆,博物馆会作为学生大学生涯的一个精彩片段。

谋发展:空间不足、缺少经费成问题

文化艺术报:就现状而言,您觉得秦腔博物馆在展陈和活动开展方面还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

李一鸣:首先是空间问题。博物馆目前没有发展的空间,所有能用的场馆都用了,在超额发挥它的作用。馆里既做展示,也做活动。展厅里面我们把所有的空间都给了展示,办公的面积非常小。还有很多精彩的藏品在库房里,展示出来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其次就是经费问题。博物馆目前只能维持发展,对新藏品的征集主要靠捐赠,对于一些好东西,买是很困难的。相对于其他高校博物馆来讲,我们的人员配备还算好,但与文物系统的博物馆相比我们就少很多。

文化艺术报:对于博物馆未来发展,您有何自己的想法?

李一鸣:未来发展方面,还是要增加博物馆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如果声誉好,大家了解你,在捐赠等合作方面就会多一些。另外,还要让师生了解你,这样可以增加更多正面的支持。

此外我们自己还要主动作为,把博物馆利用起来,不能让大家一提到博物馆就想到“门可罗雀”四个字。在我们能力范围内给游客提供一个好的参观体验。同时要提升研究和公共教育水平,这样才能谋求发展。另外一个就是馆际合作,我们自己馆的藏品是有限的,藏品补充又很困难,我们可以和社会上的行业博物馆、民营博物馆等进行合作。好的展览可以轮流办,引进来,送出去。

文化艺术报:最后想请您谈谈您觉得秦腔博物馆开放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李一鸣:做文博工作的人都知道文物最终是要消亡这个常识,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只是在减慢这个过程。我觉得意义在于通过我们的工作,把中国历史上这些好东西,能够让更多人去了解和知道,引起更多的人去关注。

作为一个博物馆馆长来讲,我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我们的东西。博物馆是不会跑的,固定的媒体。与其他媒体最大的不同是,我们不是把信息发出去,而是必须要把人请进来。我们工作的意义就在于用展品来说话,用文化来教育人。把更多的人请进来,我们就赢了。文化艺术报记者 吴嫚嫚 王斌

“馆长访谈”邀您来谈

协办单位:陕西省艺术馆

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曾撰文说,陕西拥有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在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陕西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大省,决定了我们必须肩负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

《文化艺术报》馆长(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访谈栏目,通过对馆长们的访谈,扛起宣传文化陕西的大旗,讲好陕西故事,跳出“城墙思维”,让陕西的厚重文化走出去,让陕西和陕西人的生活更加丰满立体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邀约热线:029—89370002邮箱:whysbbjb@126.com


编辑:金苗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