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接受文化艺术报专访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惠茹乐 时间:2017-11-17
陕西省音乐家一行前往秦岭深处采风 十二岁开始学拉小提琴,他以为这会是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在《西安晚报》上发表第一组诗歌,他觉得自己会写一辈子的诗;调入陕西省音协工作,发现音乐才是自己注定要做的事。他说,一个人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听音乐、和音乐在一起是快乐的,很庆幸自己从事的职业是兴趣爱好所在。近日,由陕西省音协创作、排演的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工程陕北民歌情景歌舞《黄河歌谣》演出成功,文化艺术报记者专访了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带您一同了解陕西音乐事业的发展。 多方面尝试发展陕西民间音乐 文化艺术报:尚主席您好,请您谈谈目前陕西省音协的现状以及近几年在音乐事业上工作情况。 尚飞林: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音协组织。它的前身是“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音乐工作委员会”,于1949年成立。 陕西省音协规模比较大,一般省级音协工作人员只有两三个人,而陕西省音协的在编人员有19人,还有党组。 去年,在省委宣传部、文联的支持下,我们负责“交响音画《大秦岭》”的组织、实施,由赵季平挂帅,多次深入秦岭采风,在陕西首演后,今年年初在国家大剧院和清华大学演出,反响特别好。 我们还在北京召开了陕西作曲家群体创作座谈会,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北京召开这样的会议。会议上对陕西的作曲家群体给出一个总体评估,认为以赵季平为首的一大批本土作曲家群体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省音协参加了在宁夏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西北音乐节,陕北民歌情景歌舞《黄河歌谣》获得演出金奖和最佳音乐创作奖。 近年来,省音协对于如何发展民歌、发展陕西民间音乐做了很多尝试,也召开了很多座谈会、研讨会,给陕西省委宣传部写过调研报告,而《黄河歌谣》就是这些努力的成果。 虽然《黄河歌谣》获批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工程,但是政府扶持的资金远不够支持剧目的创作,我们尝试结合民营企业陕北民歌大舞台有限公司和神木文化旅游集团联合共同打造。由于《黄河歌谣》的演职人员大都是民间艺术家,我们也没有依赖任何一个专业团体,所以给排演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但这样一种挑战很有意义,尤其是对体制外的民歌手是很大的扶持和关照。 文化艺术报:最近,您和赵季平先生创作的《大地芬芳》入选“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在央视播出,听说您也接受了《艺术人生》的采访,您觉得精品创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尚飞林:我跟赵季平主席、还有总政青年作曲家赵林一起合作了《大地芬芳》这首歌曲,作为迎接党的十九大的献礼,在央视播出,很高兴。其实,这首作品是给延川创作的,叫《诉说》,是站在梁家河乡亲们角度写的,我觉得那一版或许更好。相对于中央跟北京来说,我们就算是基层,自己的作品能跟国家大事联系到一起,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也是我们作为音乐工作者对祖国音乐事业的一份贡献。 每一首作品从最初的采风构思,到各方面资料的采集都是一个细致入微的准备过程,但实际上最终要的还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其实,像我的作品《大地芬芳》《丝路放歌》以及《黄河歌谣》等一批作品都是深入生活、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也是在践行总书记的文艺思想。结合国家攻坚扶贫政策,为了让音乐作品能够更加真切地反映老百姓的生活,省音协组织去过洋县、神木、镇巴、佛坪、白水等地采风,为当地创作了大量的歌曲,推动当地的文化发展。 今年我们就组织词曲作家去“引汉济渭工程”采风,到秦岭南跟岭北的重点工程跑了一个多礼拜。大家都觉得非常震撼,要把汉江的水从秦岭打一个洞引到关中地区,工程量巨大,是个世纪工程。正因为音乐家去了这个地方,了解了这项工程,才能写出这种气势和情怀。 年轻人是更好的文化传承使者 文化艺术报:社会上会有一些声音说觉得现在有一批年轻的音乐家创作的作品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情感表达以及传统文化的缺失,您是怎么看待的? 尚飞林:陕西省音协目前有3440名会员,有一部分人年纪稍长。流行音乐主要是以年轻人为主。我们也在努力让在陕西的中国音协会员年轻化。我们前两年发展了一批年轻的会员,中国音协也是非常支持我们的。 我觉得一代比一代强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趋势。就音乐作品而言,每个人的理解不相同,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法自然不一样。年轻人的作品时代气息相对比较浓,民间民歌的元素就会少一些。毕竟民歌是农耕文化的结晶,比较久远。特别是90后这一代人,离那个时代更远。音协有义务让他们了解民间的东西、古老的文化。因为它不像现代流行的东西,所以年轻人接受起来肯定需要过程和时间,让他们参与到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采风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传承的关系。 现在年轻人也有文化自觉、文化自醒,他们也不是单纯地满足于写一些表面的东西,也会下功夫去了解传统的东西,甚至融进自己的作品里,他们的创新性很强。陕西就有一批年轻的音乐人已经在做这个工作,比如汉中、榆林等各市都有这样的年轻音乐人,将流行的东西跟榆林小曲、陕北民歌、或者汉中的汉调二黄结合起来,用摇滚或者民谣体的方式表现出来。 很多人说在音乐事业上现在一代不如一代,其实不是的。年轻人可能缺乏老同志对传统文化的感情,但是他们有系统教育的良好品质,所以他们接受传统的东西会很快,但是老同志接受现代的东西就会非常慢。所以我认为年轻的作曲家、音乐家肯定能成为很好的文化使者。 文化艺术报:您提到,有一批年轻的音乐人对于陕北民歌的改编传承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国内的很多音乐综艺节目上也经常能听到陕北民歌手的声音。但其实陕北民歌不是一个新的乐种,一直有人在传唱,为何到近年来陕北民歌才受热捧,您觉得这是什么因素所引起的? 尚飞林:其实陕北民歌一直很热,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毛主席在陕北的13年对陕北民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对陕北民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过去的陕北民歌手要把一个地方的民歌带回来,是要靠人力步行去学习,这中间可能需要一个礼拜,或是几个月,甚至是一年。而且那时候大多数人不识谱,全凭记忆传唱,发展速度很慢,表现形式也比较单一。但在毛泽东来到陕北的这13年期间,有很多的音乐大家也来到这里,他们采风、搜集整理民歌,让陕甘宁及山西、河北、内蒙等地区的民歌聚集到陕北。陕北民歌实际上包容了很多其他地区的民歌的元素,所以陕北民歌在那个时候就很火,许多的秧歌剧、合唱、进行曲都是陕北民歌改编的,在全国各地传唱,对陕北民歌的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之后五首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工农齐武装》《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风靡全国,又是一个有力的推动。这五首民歌是陕西省音协第一任主席关鹤岩带领词曲作家到陕北采风创作的,当时唱遍全国的大街小巷,因为当时生活单调,所以传播力远比现在要大很多。今天的陕北民歌取得大的发展,正是因为有这些前辈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我们不能忘记。 去年年底我们举办了一次陕北民歌的比赛,仅报名者就有一千多,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一个地域性的民歌能有这么高的参与度,就足见陕北民歌的受欢迎程度。 在优秀歌手脱颖而出的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有很多。民歌发展到这个时候,面临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就是歌手对自身的综合要求;另一方面是创新。现在的歌手比赛越来越多,但举办的目的和意义越来越不够清晰明确。 省音协举办陕北民歌比赛就是要发现陕北民歌传承人,比赛最终拿到奖的那个人,一定是要向着陕北民歌传承人的方向去培养。要传承就要去“博物馆”学习,学习传统的东西,唱出来的味道才能足。不要求每个人都唱得像王向荣,也不可能都像马子清、朱光亮这些老艺术家,但作为传承人,至少应该模仿老一辈艺术家,达到韵味十足的地步。作为发展人,最重要的是创新,可以有民歌的元素,但更多是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创新。总书记也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就是创新。对于陕北民歌的保护、传承、发展三个层次,发展是最难的。发展就是要创新,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灵魂,所以现在摆在陕北民歌面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创新。 歌曲的创作更需要走进生活 文化艺术报:十九大召开后,陕西各界都在学习十九大精神,陕西音协近期是否也有学习安排,在未来工作中将会如何贯彻习总书记在报告中的讲话? 尚飞林:陕西省音协正在积极开展学习十九大精神,无论是机关还是主席团,都在组织各个层面的学习。作为音乐工作者,我可能更多关注的是第七部分关于文化方面的内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谈到的很多关于文化的内容,其中反映的文艺思想,我觉得实际上就是文艺座谈会讲话和文代会讲话更深入的阐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思想的核心。一切东西从生活中来,不要搞空中楼阁,对于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歌曲创作,这是切切实实的真理,没有了生活创作的作品就会变得空洞无味。陕西是盛产现实主义作家的一块土地,像柳青、路遥等这些作家习总书记都有提到过。赵季平是我们音乐界的现实主义楷模,歌曲的创作采风尤其需要生活。我创作的《又到吴起镇》就是去吴起采风的时候,看了当地的变化,了解了那里的历史。去了长征最后一站——铁边城,了解到毛主席曾在那里吃了羊肉剁荞面,并说这是自己吃得最安稳的一顿饭。正是那种深入的了解刺激了我的创作欲望,才有了创作的冲动。 陕西音协计划将于今年12月28日举办新年音乐会,集中呈现一些新老作品,邀请一线的普通人、劳动者来观看演出,把最好的作品献给老百姓。 文化艺术报:对于年轻一辈音乐人的发展,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尚飞林:首先,我觉得年轻人应该要坚持,遇到困难一定要坚持住,不能退缩。一个成功的人不管他走了多远,最初开始肯定遇到过很多的困难,而他的成功是来自于他能克服困难坚持下来。作为文艺工作者要能够坚守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保留纯真、坚持到底。 其次就是创新,年轻人是最有活力的,真正的创新一定是属于年轻人的事。他们思想活跃,敢闯敢干,不会计较个人得失,这种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创新。 再就是学习,年轻人要多向传统学习,不能急躁。其实,看到一些老同志的书单我都很羡慕的,因为工作多,很少有时间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好好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真正体会“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苦恼,所以系统的读书对于年轻人是很重要的。(文化艺术报记者 惠茹乐) 尚飞林,1961年9月出生,陕西佳县人,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作品多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西北音乐节创作一等奖、陕西文艺大奖等。评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遗产任重道远》《陕北民歌——机遇与挑战并存》《浅谈赵季平“唐风古韵”及其民歌精神》《陕北民歌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状态》等在《人民音乐》《文艺报》等刊发。《关于陕北民歌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的提案》获得省委宣传部优秀调研报告奖。代表作有《丝路放歌》《风雨武当》《又到吴起镇》等,出版专著《尚飞林作品》(三卷)。 编辑:阿七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