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18岁还是88岁 她们的心永远飞翔在祖国天空访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周兰珍、杜琴芳、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高乐 侯智 时间:2019-04-17
杜琴芳(左)、周兰珍(中)、钱肇琰(右)介绍各自情况
周兰珍老人向碑林区有关领导介绍自己驾机飞行的光荣历史
4月16日,碑林区工作人员给周兰珍家悬挂光荣牌。
培养女飞行员,放到现在不算稀奇,可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称得上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1952年3月8日,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驾机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女飞行员的诞生。如今,生活在西北工业大学家属区的周兰珍、杜琴芳、钱肇琰3位老人,就是当年的亲历者。
光荣牌是国家对我们再次褒奖
16日上午,碑林区委、区政府及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负责人一行来到西工大社区,看望周兰珍、钱肇琰、杜琴芳3位老退役军人,为她们披上红绶带、敬献鲜花,为其家庭悬挂“光荣之家”光荣牌。
“这块光荣牌是国家对我们的再一次褒奖,我为自己曾经的付出感到自豪和光荣。”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之一的钱肇琰说。
“3月8日,对于杜琴芳、钱肇琰和我来说,是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日子。”88岁的周兰珍说道。
手捧鲜花,老人们回忆了曾在部队服役的峥嵘岁月。年近九旬的周兰珍聊起往事,像小姑娘一样充满激情,时而笑声朗朗,时而娓娓深情,目光中始终闪烁着飞扬的神采。
1952年的妇女节,包括周兰珍、杜琴芳和钱肇琰在内的新中国第一批女性飞行员驾机编队通过天安门广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女飞行员队伍诞生,同时也向世界宣告社会主义新中国将劳动妇女解放出来并且送上了蓝天,她们成为追求共和国航空事业的蓝天巾帼。
追忆既往,3位老人对当年接受培训的情景记忆犹新,过往情景历历在目,每一个细节,她们都记得清清楚楚。伴随着共和国的风风雨雨,新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历经了她们不平凡的人生。周兰珍带着记者,一边翻阅着老照片,将大家思绪带回到当年。
冰天雪地练就过硬本领
1951年初,党中央、中央军委做出一项决定,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女飞行员,并从当时的华东军政大学、空预科总队挑选了55名女战士,赴牡丹江第七航空学校学习飞行。
“那时候,我们当中甚至有人连飞机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面对这个好像是从天而降的机会惊喜不已。”周兰珍说,虽然大家都是18岁左右的女孩子,但时代所赋予的那种为妇女争光的崇高责任感,成为她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经过一系列审查和体检,同年3月,包括周兰珍、杜琴芳、钱肇琰在内被选派的55名学员,奔赴位于黑龙江牡丹江市的第七航空学校,开始她们艰苦的学习和训练生活。学员们分为4个专业,即飞行、领航、通讯和机械,周兰珍和杜琴芳、钱肇琰属于机械专业。
初春的牡丹江依然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平均气温在零下20多度,航校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十分艰苦,用于学习飞行的教练机都是东拼西凑的“组装机”。由于缺少零部件,几架飞机甚至是要共用一副螺旋桨、一副轮胎。
“飞机发动需要两个人合作,螺旋桨头冻住了扳不动,就用肩膀扛着推,速度得非常快。”周兰珍比画着告诉记者,那时的飞机发动机启动试车,就像过去拖拉机启动的摇把一样,两个人轮换着摇螺旋桨,螺旋桨摇起来后就得赶快往后撤,不然就会被螺旋桨打到。飞机启动、保养全部靠人工,她们3个人所在的机械专业学员,凌晨3点在严寒下要“手推”发动飞机、进行各项安全检查工作,还不能戴手套,因此冻伤、擦伤是家常便饭。
靠着意志和热情,姑娘们硬是用自己娇小的身躯完成了一项项训练任务。飞行训练中,这些从未坐过飞机的姑娘,一到空中就天旋地转,头昏脑涨。教员刚带了几个起落,有的就呕吐起来,等到飞完课目,姑娘们吐的尽是黄水。在克服了困难,逐步适应了空中飞行后,那种驰骋高空、一切尽收眼底的感觉,又让她们感到了无比的荣耀。
驾机飞越天安门上空
1952年3月8日,北京西郊机场红旗招展,歌声飞扬,一派节日景象。一大早,首都各界妇女代表7000多人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徒步,从四面八方涌进机场,参加在这里举行的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起飞典礼。参加起飞典礼的外宾有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蒙古、巴基斯坦、缅甸、印尼、波兰、印度驻华大使夫人或参赞夫人等50多人。
10时20分,起飞典礼正式开始。下午1时10分,女飞行员们驾驶6架墨绿色里-2飞机,以单机跟进队形,准时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首都群众的检阅。此时此景,不亚于开国大典时人民空军机群通过天安门时的盛况。人们仰望空中的铁鹰欢呼雀跃,忘情地挥舞着手臂,为新中国拥有女飞行员而自豪骄傲。
同年3月24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全体女飞行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成为这些女飞行员们终生最幸福、最难忘的一刻,也时刻鞭策着她们穿云破雾,奋勇向前。
心永远飞翔在祖国的天空
1955年,周兰珍、杜琴芳、钱肇琰因工作调动离开了空军,分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70年院校合并,她们来到西北工业大学工作,成了地地道道的西安人。如今,儿孙满堂的3位老人身强体健、精神矍铄,离休后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
“我爱唱歌爱弹琴,如果不是被选中当飞行员,我恐怕是一名文艺兵了。”周兰珍笑着说。与周兰珍同岁的杜琴芳喜欢国画。钱肇琰比她俩大两岁,最近几年练起了太极剑,虽然行动稍显吃力,但3个人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走进周兰珍家,不大的客厅中摆放着一架钢琴。“我爱弹琴爱唱歌,多少年了,这个爱好从没有变过。”钢琴上放着几只纪念奖杯,飞行期间的老照片、画册等,都被周兰珍小心翼翼收藏在抽屉里。
墙上悬挂的敦煌壁画工笔画栩栩如生,书法更是饱满丰润,这些都出自于周兰珍之手。“离休后闲暇时间多了,我就自学画画和书法,学习这件事,什么时候都不会晚。”周兰珍笑着说。
3位老人说,“如果没有那一段激情澎湃的岁月,我们的人生也不会如此精彩,无论是当年的18岁,还是现在88岁、90岁,我们永远都是蓝天的女儿,我们的心永远飞翔在祖国辽阔的天空上。” 编辑:张倩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