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张骞墓

发布时间:   作者:大田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大田

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踏上刚收获过的田野,我和小陶、石女士一同出汉中市区向东,行约20多公里,便来到张骞纪念馆。和第一次来看见的面貌大不一样,增加了停车场、通透的大门、出土文物、生平介绍、古路坝西北联大等多个展室,历史文化氛围更浓。

我站在张骞墓前,静静地拜谒,思绪便穿越时空。

那是早春三月一天,天刚蒙蒙亮,汉江沙滩上英俊少年正在专心致志练拳习武,师傅在一旁关注指点。忽然一只朱鹮鸟从他头顶掠过,少年不由自主地转身望去,两臂像翅膀展开上下飞舞,追赶起空中的大鸟来……他想,自己能像鸟儿飞翔哪该多好!直接飞到长安。有志者事竟成,这位小帅哥张骞,于公元前146年春天,在父母和师傅的支持下来到了首都长安,他刚满18岁。

凭自己健硕的体格,出众的武功,很快被朝廷征召。

那时,大汉王朝正如日中天,雄心勃勃的汉皇刘彻,在一班文武大臣的拥戴下,琢磨着如何一举解决北方匈奴侵扰之患,为大汉子民带来和平安静。丞相公孙弘谏言:“朝廷可选派一使臣,出往西域联络说服大月氏,夹击匈奴,事必成!”刘彻觉得这一招不错,即可命内卿董仲舒张贴圣旨皇榜,并发各郡州县。然而,一月有余,却无人揭榜应召。许多有意者在皇榜下徘徊,终无行动。他们都明白,远出西域,多是荒蛮之地,随时会有魔鬼和猛兽出没,甚至让人闻风丧胆的沙尘暴,谁敢冒有去无回的风险?董大人正愁没选到合适人物,难以向皇上交代时,忽然迎面来了一位英俊少年,他手里拿着刚揭下来的皇榜:“大人,我来向您报到!”

看着眼前这位气度不凡的后生,董大人面带微笑,仔细打量一番问道:“你叫啥名字?”“张骞!”董大人见他衣着像衙门的差人,又问道:“多大?干什么差事?”“吃20的饭,来长安两年有余在廷尉府当差。我经过10多天深思熟虑才下了决心!”这位皇上身边的红人,觉得小伙不错,气质不阿,便带他来见刘彻。张骞跟着董大人,便走便想,见了皇上一定要勇敢,来长安不就是为了干一番大事吗?师傅教诲“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父母双亲含泪的目光:“孩子,别给咱张家丢脸”,使小帅哥最终坚定了信心。

经过朝廷短期培训,张骞便挑起了出使西域的重担。他带领一支100多人的团队,从长安西门出发。这天,丞相公孙和董大人都亲自为他践行,尤其后者像位父亲嘱咐要出远门的儿子似的,一再叮咛。他跨上白马,身后是董大人指定的向导堂义扶,一位善良的胡人,他俩一前一后和紧跟其后团队踏上了远离家乡的征途。太阳西斜,快到陇西时,他回头看了一下自己带领的人员,个个疲惫,无精打采。“义扶,咱们走了几天啦?”“今天是离开长安的第7天”向导回答。“进城休息哈?”他对向导提议,“这是啥地方?咋如此萧条!”他们已经来到关外,距离祁连山、河西走廊很近。“要紧的是,找些水,弟兄们都饥渴难耐”,堂义扶说。“张大人,不好了!”队伍后面传来尖叫声……

“梁哥,你看这宝山出土的东西!”小陶的喊声,打断了我的思绪。眼前,摆在展柜里的都是珍贵文物,陶器、青铜器、砖雕等,彰显了汉中先民的智慧和勤劳。

我仔细观看了这位古代外交家的经历,为他钢铁意志所折服。由于病魔、饥饿、劫匪等多次打击,他的团队已经崩溃,而他自己又被匈奴人俘虏。匈奴单于对他软硬兼施,规劝他为自己效力,有点像白色恐怖下的监狱,敌人千方百计要你投降或出卖组织。因为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史记》)博得了对方的同情和好感,虽然单于没有慷慨地放他归汉,却让其训练士兵,在军营里干些重活儿,还成了家,一晃10年过去。

这些年,汉江帅哥一刻都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他一方面做出安心在匈奴生活的模样,另一方面从朋友那里,打听收集月氏、大夏、乌孙、大宛、车库、疏勒等西域一带的地理人文多种信息。他吃苦耐劳,忍受思念家乡、爹娘的煎熬。终于有一天,在几位铁哥们的帮助下,张骞从匈奴那里逃脱,几经辗转,只有他和堂义扶二人于前126年回到长安,向大汉天子做了详细汇报。龙颜大悦,随即命令他担任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他和卫青配合默契,很快凯旋而归,被皇上封为“博望侯”。然而,人生总是有坎坷。第二次出征,是营救被匈奴大军围困的李广将军及部分汉军。他这次出师不利,惨遭失败,回到长安,差点丢了性命。

前119年,皇上刘彻又下旨,命张骞以“中郎将”的身份再次出使西域。这次他有去西域的经验,团队也扩大了——“先生们,在这里来合个影!”石女士兴致很高,站在大殿前等我俩。“梁哥,这门帘上的对子,咋样?”我的目光被吸引,“万里振华威惠通西域,千秋歌盛举舆重东方”,抬头看横批是“盖世奇功”!前115年,张骞带着西域多国使节和庞大队伍,胜利回到长安。他的确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做出不朽贡献。他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司马迁称赞他出使西域为“凿空”,张骞与“秦皇汉武、李白杜甫”可以并列。自此以后,中原与西域各地、中亚、西亚和欧洲有了密切联系,促进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开辟丝绸之路打下良好基础。也为今天我国在全球倡导“一带一路”,造福全人类的伟大工程,开了好头。

由于积劳成疾,他回长安的第二年便溘然离世,没来得及孝敬父母和师傅,也未给儿女付出多一点父爱。我站在他墓前,他的坟茔宽大,坐北向南,四四方方,绿茵茵的青草覆盖,周围松柏苍劲,碑石矗立。点燃一炷香,我认真地向这位汉人娇子在天之灵三扣头,以表敬仰!


编辑:西亮           责编:慕瑜           终审:张建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