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阈下县域文化空间的构建与活化路径探析

——以2025年蒲城县国庆系列文化活动为例
发布时间:   作者:刘文波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摘要:在文旅深度融合与国家文化自信战略的双重驱动下,县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其文化空间的构建与活化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关键。2025年蒲城县国庆系列文化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多元的形式与精准的空间布局,为我们观察县域文化空间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本文以该系列策划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空间理论,从“物理场域的重构”“社会关系的编织”与“精神认同的凝聚”三个维度,系统剖析其如何通过“历史场景的沉浸式再现”“日常生活的艺术化介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下沉”等路径,成功地将静态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的、可感知、可参与的活态文化资本。论文认为,蒲城县的实践不仅是一场节庆狂欢,更是一次成功的“地方性”再生产过程,为同类县域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与启示。


一、引言:背景与问题提出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其中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尤为凸显。与此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与全球化浪潮中,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文化危机,守护与活化地方文化基因,成为各级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域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文旅融合战略的提出,为这一课题的破解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要求超越传统的“景点观光”模式,转向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载体的深度体验,其关键在于构建具有生命力与吸引力的“文化空间”。

法国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并非静止的容器,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塑造社会关系。文化空间正是这样一种社会空间,它是特定族群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承载着集体记忆、文化实践与价值观念的物质与非物质场域。蒲城县2025年国庆系列文化活动策划,以其系统性、层次性与创新性,生动地演绎了一场县域文化空间的现代“生产”与“活化”实践。本文将以此为例,深入探讨其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二、多维构建:蒲城国庆系列活动的文化空间生产分析

该系列策划并非活动的简单堆砌,而是有意识、有结构地对蒲城县域,特别是核心文化街区与广场进行了精心的空间规划与内容填充,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体验网络。


(一)物理场域的重构:从地理节点到叙事舞台

物理空间是文化空间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本系列策划通过对不同功能空间的划分与联动,重构了蒲城的城市肌理。

1.槐院里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文脉的“核心展演区”

槐院里街区是本系列活动的绝对核心,承担了最密集、最多元的文化功能。策划者将其定位为一个开放式的、活态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与“当代艺术秀场”。

· 轴线叙事与历史沉浸:“御街夸官”巡游活动以清代考院为起点,文庙为终点,这条线路并非随意选择,它复现了古代士子“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轨迹,是一条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的“科举文化轴线”。巡游队伍穿行于古街巷陌,将散落的历史建筑(考院、文庙)与街区肌理串联成一个连续的历史叙事场景,使游客在移动中完成一次从“寒窗苦读”到“金榜题名”再到“祭孔崇文”的沉浸式穿越体验。原路返回的设计,则巧妙延长了活动的时间线与影响力。

· 时空叠压与日常浸润:除大型巡游外,街区还安排了马戏团、行为艺术、机甲人偶、摇滚乐等现代艺术形式。这种安排并非简单的“大杂烩”,而是一种“时空叠压”策略。古朴的建筑背景与现代、前卫的艺术行为并置,产生了强烈的视觉与文化张力,打破了历史街区常有的“化石”感,赋予了其时尚、青春的当代气息,使其成为既能承载传统、又能对话现代的“超级文化混合体”。

2.县文化中心广场与铜锣湾广场:大众文化的“公共会客厅”

这两个广场的功能定位与槐院里形成互补,侧重于大众化、惠民性的群众文化活动。

 · 文化中心广场通过“戏剧周”和“惠民演出”,强化其作为县域官方文化枢纽的地位,主打经典、正统的艺术形式,服务于更广泛年龄层的市民,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与庄严性。

 · 铜锣湾雅荷时代广场作为商业综合体,其活动更具商业性与潮流性。“少儿节目展演”“音乐晚会”“新说唱晚会”精准对标青少年、年轻家庭群体,将文化活力注入商业空间,实现了“文商旅”的良性互动。这三个核心空间点(槐院里、文化中心、铜锣湾)通过活动内容的差异化布局,共同构成了一个功能互补、客流共享的城市文化活力圈。


(二)社会关系的编织:从个体观看到社群参与

文化空间的活力,归根结底源于人的互动与参与。本策划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设计,有效地编织了新型的社会关系。

1.重塑观演关系,激活主体身份:传统的文化活动多是“你演我看”的被动接受模式。而本策划中的“御街夸官”巡游、马戏团巡游、行为艺术等,打破了舞台的界限,观众成为游行队伍的一部分,是场景的构成元素。这种“浸入式”体验模糊了演员与观众的界限,使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乃至“共创者”,极大地增强了其归属感与愉悦感。

2.促进社群凝聚,强化文化认同:“全县优秀群众文艺团队惠民演出”和“秦腔折子戏”演出,其意义不仅在于表演本身,更在于它为本地民间文艺团体、戏曲票友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这些活动激活了地方文化内生力量,使文化空间成为社群交往、技艺传承、情感共鸣的纽带,巩固了地方文化共同体。

3.推动代际融合,实现文化传承:“少儿节目展演”与“非遗工艺美术汇展”并置,形成了有趣的代际对话。孩子们在舞台上用现代形式礼赞祖国,长辈们在展区展示传统技艺。这种并置潜移默化地完成了文化的代际传递,让青少年在熟悉的氛围中接触、理解并可能爱上本土传统文化,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播下了种子。


(三)精神认同的凝聚:从文化展示到价值传递

文化空间的最高层次,是成为凝聚集体情感与价值认同的精神家园。本系列策划通过精心的内容选择,巧妙地实现了这一升华。

1.家国情怀的仪式化表达:国庆是所有活动的共同背景色。“御街夸官”通过对古代国家仪典的创造性转化,将个人成就(夸官)与国家秩序(御街)相联系,隐喻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共同体。“童心礼赞”等活动则直接抒发了对现代国家的热爱。这些活动共同构成了一场宏大的、仪式化的爱国主题教育,激发了市民游客的共同情感。

2.清廉文化的戏剧化嵌入:秦腔清廉小戏《清风志》的演出是点睛之笔。它没有采用生硬的说教,而是借助本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秦腔,将廉政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氛围中自然呈现。这使得价值观传递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地方特色,是“以文化人”的生动实践。

3.地方知识的常态化普及:“四送六进”流动阅览服务和“经典影视放映”活动,将公共文化服务柔性植入景区。它们为喧闹的节庆氛围提供了安静的“文化加油站”,使游客在游玩间隙,能便捷地获取关于蒲城历史、风土人情的知识,提升了旅游的文化深度,也体现了政府文化服务的温度与智慧。


三、核心路径:蒲城模式的成功密钥

纵观整个策划,蒲城县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蕴含着清晰的活化路径。

1.“IP引领,场景驱动”的沉浸式体验路径:策划者深度挖掘了蒲城独有的“科举文化”IP,并以此为核心打造了“御街夸官”这一旗舰型情景演绎产品。它不是静态展示,而是通过服饰、仪仗、路线、互动等元素,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可步入的“历史场景”,从而实现了文化资源从“可看”到“可感”的升级。

2.“古今对话,雅俗共赏”的融合创新路径:策划大胆地将秦腔与摇滚、古乐器与机甲人偶、非遗与动漫并置。这种“混搭”并非盲目迎合,而是基于对传统文化内核的自信,通过形式创新来拓宽其受众边界。它尊重了文化的“雅”(经典、正统)与“俗”(流行、大众)两个面向,实现了文化生态的良性平衡与持续活力。

3.“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多元共建路径:从策划中可以看出,活动主体多元,既有政府组织的惠民演出、流动阅览,也有商业广场举办的潮流活动,还有民间文艺团队的自发参与。这体现了“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现代治理思路,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形成了文化建设的合力。

4.“主客共享,服务惠民”的普惠发展路径:系列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双重需求。一方面,通过秦腔、群文演出等满足本地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本地人的文化获得感与自豪感;另一方面,通过特色巡游、非遗展演等吸引游客,促进消费。这种“主客共享”模式是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四、启示与展望

蒲城县2025年国庆系列文化活动策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县域文化空间成功活化的范本。它启示我们:

·文化空间的活化,必须是整体性的。它需要统筹规划物理空间、活动内容与社会效应,形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传统文化的转化,需要创造性与勇气。敢于打破时空界限,用当代语言和科技手段重新诠释传统,才能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文旅融合的深化,关键在于“以文化人”。最终目标不是短暂的客流,而是通过文化体验,加深人们对地方的认知、情感与认同。

展望未来,蒲城的实践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例如,将“御街夸官”等爆款活动常态化、品牌化,开发衍生文创产品;利用数字技术,建立线上文化空间,延伸体验链条;更深度地挖掘本地名人事迹、民间传说,创造更多叙事性IP等。


总之,蒲城的案例证明,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中,县域并非文化的“洼地”,而是潜藏无限生机的“热土”。只要立足本土,勇于创新,善用巧思,每一个县城都有能力构建起独具魅力、充满活力的文化空间,在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提振的同时,为坚定国民文化自信贡献不可或缺的“地方力量”。蒲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刘文波)



编辑:佑怡           责编:王越美           终审:张建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