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通讯员 李军)古人对于书法中形成的一种深厚学养与文化内涵是非常重视的。四大楷书,欧颜柳赵。在古今书法学习中,欧、颜体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赵次之,柳则更次之。颜筋柳骨,学书法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其“筋骨”,在书法史上学好柳体的人少之又少。
张战峰的书法以柳入手再学颜,正是以传统积淀深厚、内涵丰富而见长的。他不但精通笔法,而且很重视书法之外的学问与修养。在当代陕西中青年书法家中,放眼书坛,高手云集,写得好的不少,但书、文兼善者不多,特别是诗、书、文俱全者更是凤毛麟角。张战峰是修养比较全面的一位,是一位用笔墨倾吐着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探索的书法家。他不仅善书法,而且对文章诗词以及评论都有着一定的造诣。
不管是第一次见张战峰的人,还是经常和他交流相处的人,都感觉他儒雅、谦和、慈善、达观。实际上,支撑这些词汇的背后,是一个永远没有尽头的修炼过程。很多人和我一样,在敬仰之余,一直有一种好奇:此种淡泊虚静,高洁卓越,何处来之?
张战峰出生于陕西蒲城县。从小就对书画就有浓烈的兴趣,四五岁时就能耐着性子在家临帖,一临就是一整天。也许是耳濡目染,儿时的昼夜习之,就已经能够看出他的艺术天赋和初具奇字的艺术能力,众人深深地为之惊叹。
谈起家乡,张战峰言语神情中总是透露着满满的自豪。他为人重抱负,常说:渭北多英雄,蒲城多人杰,若习公,若杨虎城,若郭坚,若井勿幕,若盎然。吾等为蒲城人,不可负群贤,诸君努力。
俗话说,成功的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有心之人。由于张战峰悟性好,又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北大学,更是开启了自己在艺术的天空自由遨翔,直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弄得风生水起、红火之至。
别的且不说,只见他数十年来,先后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到“西安青年杂志”建设和运营中,从来不计较回报,西安青年杂志的规格之高,专业之强,名家之多,便可窥其一斑。当时杂志的顾问团有:陈忠实、贾平凹、老村、刘亮程、盎然、吴三大、王西京。编委:史飞翔、杨广虎、屈文平、王飞、文彦群、雷婉萍、王粉玲、魏峰等。
在杂志社期间,张战峰结识了不少陕西书画界的名家大家,与更多专业老师的相遇成为在书画界扎根立足的起点。著名书法家吴三大、著名社会活动家盎然就是他的授业恩师,更有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陈忠实给他题写了“文学永远神圣”。有人说:在西安文化艺术界不知道张战峰,就好像在西安没吃过牛羊肉泡馍一样孤陋寡闻。
一路走来,张战峰感念所有给予他帮助的人,也同样感恩于他所热爱的这片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这里的风土人情,加持了他的书画梦想,带着这样一颗感恩的心,梦想变得愈发纯粹。他向来不以金钱来衡量一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在他看来,懂得作者通过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远比金钱更富有价值;传承书画艺术,也成为他开办张战峰书法工作室的虔诚使命,著名作家贾平凹还为其题写了“张战峰工作室”牌匾。
张战峰在古城长安,遍购书与法帖,满箧盈室,颠张狂素,欧颜柳赵,苏黄米蔡,浸润其间,竟忘朝夕,折笔逾百。于书法,他诸体皆涉,尤以行草见长,他善于将碑的风骨与帖的韵致互相融合,使其书法雄强而不失雅致,豪放又不乏精微。他笔下的行草以情入书,笔随情走,应势成形,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或倾斜或欹侧,变化多端,空灵入妙;用笔徐疾有序,飞白处给人以秋冬霜素之美,浓重处给人以春夏蓬勃气象,融入篆、隶、草等笔法及金石之气,个性独具,意趣高古。
张战峰的书法雄浑大气、笔力雄强,尤其擅长榜书,其在关中、东府,人们都知道他的字写得好,便纷纷向他来求字,其中又以牌匾居多,如今好多地方的牌匾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之所以取得如此佳绩,离不开他对艺史、艺论的熟稔于心,对历代名家的取精用宏,更源自他对传统文化的广泛涉猎和古诗文的爱好与功力。
毋庸置疑,对一位艺术家来说,丰富的阅历无疑是一种财富。长期以来,张战峰不仅刻苦锤炼着他的文章、诗词、书法,更注重学识做人,对待朋友真诚热心,对工作兢兢业业。
真正的美德像河流一样,越深越无声。张战峰的德艺就是这样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吸引着一颗颗心灵去感知、去探寻。“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如今张战峰步入事业和创作的黄金期,我们热忱地期待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进入我们的眼帘,更令业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