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作者:吉宏伟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粽子不是合阳人发明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或者说是为了让汨罗江中的鱼虾不去侵犯屈老夫子遗体而投入汨罗江的的一种美食。合阳并不在汨罗江畔,屈原也不是合阳人。但合阳人也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粽子,也是合阳地地道道的美食。
粽子,是将淘洗好的糯米、红枣包进煮熟压平的芦叶之中,用麻绳扎紧,放进密封好的大铁锅煮熟的一种美食。吃的时候,糯米的浓香、红枣的甜香、芦叶的清香混合为一,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做粽子的时候,先要去长满空心芦苇的河沟,采集宽大、完整的芦叶,将采集好的芦叶工整的叠放在一起,大约一百片芦叶扎成一小捆,放到大铁锅里加热水煮熟。煮熟后的芦叶,变得坚韧而富有弹性,冲洗干净后,就是上好的棕皮了。
把挑拣好的糯米、红枣清洗干净混放在一起,这就是粽子馅了。包的时候,先取三片芦叶,交错叠好,从叶柄两边向中间对折,形成一个三角形容器,放入大约半两糯米,三颗红枣填满这个小容器。用剩余的芦叶将这个装满馅的小容器层层包裹,再扎上绳子,一个新的粽子就大功告成了。包完以后,整齐的摆放在大铁锅里,加上水,盖好盖,用塑料布密封好,打火添柴,煮上2-3个小时,一锅香甜可口的粽子就新鲜出炉了。
小时候,要吃粽子,得等到端午节,用的粽叶也都是当年新生的,现在一年四季都有粽子吃,工艺也渐渐走向流水线,好吃是好吃,却总感觉缺了最本质的味儿,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