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似看山不喜平

发布时间:   作者:郭名高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杜甫《院中晚晴怀西郊茅舍》句

国人书写汉字,各有见解。若持一端,这口水仗就会没完没了!此处所论书法,绝非大众眼里一手好字。汉字之始重于记事、载道,易识之外欲求美观,摸索实践,法则渐立。讲究既多始有书法。而昔时不同今朝,白话文兴盛,颖毫记录已成过往。涉猎不足,其中道理也就知之寥寥,这无关荣辱。最可笑者莫过于无知还要摆出一副博学多能的样子,动辄搬出“颜柳”,唯唐楷至上。末了,再抛出笔谏的柳公权,对法书之中的欹侧、大小、枯湿现象予以批驳。柳诚悬说: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尔等写字歪斜、做作,其灵魂必扭曲,遑论书道!事实上,他们奉为圭臬的唐楷,也绝非大小如一、正敧无变。状如算子乃书法之大忌,却被某些人当作标尺。昔日馆阁体,字字珠玑,一张如此,数张亦如此,甚至同一内容叠加面光而视,竟能纤毫不爽,似今日的复印机。此等字,功力虽盛,却是死的,缺乏生命的律动,何谈艺术?

就艺术本体而言,书法以其多变而彰显造化之无穷魅力。字字妥贴若帅哥、靓妹,天下皆以此等面目复制不绝,久视则索然乏味。人处于世,无法孤立存在,其言行必受环境影响。书圣有《兰亭序》,反复20个”之“字无一雷同,非为炫技,而是洞察上下、左右,悉知权变,这是全局观,避让、穿插,刚柔、收放,正敧、藏露,増之一分则盈,减之一分则亏,浑然而无憾,是谓大美。由此观之,字无定型,法求多变,此乃技法层面上的核心问题。而临帖习古,亦非复制一个书圣或草圣出来,重在毕肖之后对其中技法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进而活学贯通。

简而言之,丰富性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字法有大小、正敧、纵横、收放、疏密、错落,拟之可毕肖,用之有全局观方妙。

笔法讲方圆、藏露、连断、中侧、粗细、刚柔,锤炼日久,即可提升线条质量。

墨分五色,或润含春雨,或干裂秋风。涨墨浑厚,清墨得逸气;枯不燥、润不弱乃佳;若遇繁琐线条,无损识读,偶施黏笔也可增强表现力,多一些趣味。

节奏乃生命之律动。快慢有致,剧而恣肆、和能静穆,对度的把握常因审美、性情而有异。

如上技巧,似建筑之砖、土、材料,当以人为本,筑起理想之大厦并非简单垒积,有赖建筑师的审美、构想和情趣作支撑,是个性化的艺术实践。

所谓的“平”即是缺乏变化。

当然,破平之法种种,未必面面俱到。譬如小篆,有其固有规范,即便带着镣铐舞蹈,也有其自主审美,正因如此,才可千人不同面目。

余之隶书,欲求高古、拙朴,巧拙相生外想多一些书卷气。以此为主导,取法、增损都是很个性化的事情。变化的手段虽多,一旦确立了审美方向朝前走,方式、方法就有很明显的选择偏好。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固然,方圆乃书法技法层面极重要的元素,又非笔法可尽述,结字、空间于此也多有讲究。李斯《峄山碑》用笔取圆,圆则通,过之却生流俗气。既求清劲内敛,起止若以方笔调和,便有亏古穆、含蓄,故在空间分割时多些直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圆内方。求古穆,线条之提按就要少些起伏;得文雅,施笔当多些平和;既然向往书卷气,就该刚柔并举、行笔不可剧烈和沉实无度;而要有正大气象,结字、线条就不宜做作。美是多样化的,一味的丰富而无视审美诉求,也是不可取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朱熹《春日》

赵孟頫《纪旧游》

郭名高艺术简历:

郭名高1978年出生于昭陵,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西安惠安中学教师,鄠邑区“三名工程”第二届名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市青年书协副秘书长,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墨池”学院书法导师。在《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教育报》《西安晚报》《教师报》《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及散文400余篇,出版《郭名高书法散文选》、隶书论文集《心仪秦汉》,策划“当代隶书名家解读”“当代隶书中坚批评榜”等大型学术活动,并撰写系列评论文章,在书坛引起广泛关注。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