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自主权”背后的女性成长——对话电视剧《四喜》原著小说作者清扬婉兮

发布时间:   作者:成艳妮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贾晓(清扬婉兮


  清扬婉兮,原名贾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47届高研班学员。2009年起从事文学创作,迄今已创作并出版十余部小说,代表作有《有喜》《有归》《爸爸不是超人》《春天的薇薇安》《与婆婆同居的日子》《全职妈妈向前冲》等。其中关于婚恋、生育、养老题材的多部作品售出影视版权。
  贾晓深耕现实主义题材多年,作品充分观照现实,生活气息浓郁,人物饱满,极具社会话题性和影视敏感度。其中,《与婆婆同居的日子》被越南引进改编成影视剧,在越南中央台热播;《全职妈妈向前冲》被推选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17年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入选“建党百年百家网站百部精品”;《有依》入选第二届扬子江网络文学最具IP潜力榜;《芫荽小姐的平行旅行》获第四届泛华文金键盘奖;《父爱小满》获2024年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有归》获首届北京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优秀奖、第五届金桅杆网络文学奖,个人荣获第五届茅盾新人奖·网络文学奖提名奖、第六届陕西青年文学奖。
  目前,《春天的薇薇安》《爸爸不是超人》《有喜》《有归》均已售出影视版权。《有喜》改编剧集《四喜》2024年9月开机,童瑶、蒋欣主演,2025年11月7日起在央视八套和腾讯视频播出。

近日,由陕西青年作家清扬婉兮(原名贾晓)原著小说《有喜》改编的电视剧《四喜》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CCTV-8)黄金档及腾讯视频热播,“开播37分钟,实时收视率破3%,峰值达3.1515%”的数据,刷新了央视八套2025年首播纪录,引发观众广泛讨论。该作品以现实主义笔触深入探讨女性生育议题,展现了当代女性在生育选择、家庭责任与自我成长之间的挣扎与觉醒。
  本报记者对话贾晓,围绕 《有喜》的创作初心、女性生育议题的书写、网络文学IP影视化改编路径,以及她对现实题材创作的未来规划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文化艺术报:首先祝贺《四喜》在央视八套首播就取得了“开播37分钟,实时收视率破3%,峰值达3 .1515% ”“ 微博开分8.8”,以及“直播单日平均收视率2.5261%,打破2025年央视八套剧集首播日均收视纪录”的亮眼成绩。看到这些收视数据和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时,您的心情是怎样的?这背后反映了当下观众怎样的观剧需求或社会情绪?

贾晓:当然是开心了。家庭剧的核心就是家,对于国人来说,家庭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情感寄托。剧中的母女关系、婆媳关系、夫妻相处、亲戚往来,都是他们亲身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看剧时,观众会产生“ 我家也这样”的强烈共鸣,或者通过剧情来弥补生活中的某些遗憾。一部贴近生活的电视剧,就像一本现实问题的教科书,而这种接地气的真实感和大团圆的审美取向,更能够满足大众的心理期待。


文化艺术报:当初是什么触动您,决定以“生育”这一极具私人性又充满公共讨论价值的议题作为《有喜》的核心主题?最初的灵感来源是什么?您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向读者传递什么?
  贾晓:这个故事是身边几个家庭原型的组合和延伸。这几组家庭里,有因重男轻女而将亲生女儿送人的,也有因不孕不育抱养孩子的。而触发我最初灵感的是一则社会新闻,就是一位英雄的妻子面对遗腹子的艰难抉择。我这个故事的核心主题是关于女性的自主生育权,希望每一个女性都不被外界的声音裹挟,做自己身体的主人。这也恰恰证明了,这并不是一部催生的小说,电视剧也不是催生剧,如果一定是“催”,那就是催女性独立思考、催女性成长的作品。

文化艺术报:您在小说中没有回避怀孕带给女性的“恐惧、迷茫、羞耻、焦虑”等复杂体验。这种“不完美”的真实,对于探讨女性的生育处境有哪些必要性?

贾晓:回避意味着牺牲和风险。生育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面临着生理、心理、经济和职业发展等多重挑战。

首先是生理和心理的不可逆性,如果回避女性在怀孕、分娩和产后可能面临的健康风险,会导致女性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出决定,造成不可逆的身心创伤;其次是盲目生育带来的经济崩溃,生育致贫的例子不在少数;最后是家庭关系的紧张和个人发展的停滞,育儿带来巨大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消耗,夫妻关系紧张,女性职业发展中断,个人价值和社交生活被严重挤压。因此,我们不能回避真实的生育困境。将生育的真相从“房间里的大象”变为公开讨论的议题,可以让个人走向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更负责任的选择。


文化艺术报:您在《有喜》网络版的文案中写道:“关于生育,我们不仅需要关怀和保护,更需要尊重和自主地赋权。”在《有喜》的故事中,您是如何通过不同角色来具体展现当代女性对生育自主权的不同追求与困境的?
  贾晓:在小说里,我刻画了4位怀孕的女性——丈夫因公殉职怀有遗腹子的沈明珠、中年危机却意外怀二胎的许知夏、特立独行打算单身生育的许知春、因未婚先孕被婆婆恶意削减彩礼的袁碧晨。我将这4位女性放置在一个故事里,她们各自经历着自己人生的风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得以成长。

  文化艺术报:有观点认为,《有喜》触及了“男权社会统治下”女性生育不自由的深层问题。您如何看待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在推动社会认知进步方面的独特价值?您期待作品引发怎样的公共讨论或思考?
  贾晓:从古至今,女性的价值被高度绑定于生育,尤其“生育男孩”“ 传宗接代”成为女性必须履行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女性的身体仿佛不属于自己,而是家族延续的容器和土壤。生育的决策权往往掌握在大家长和丈夫手中,女性自身的意愿、健康风险和身体自主权一直被忽视。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与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生育权议题愈发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生育权的提出,是对男权社会的根本性挑战之一。我在作品中探讨这一话题,希望以此引发大众的关注与讨论。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女性实现真正的生育自主。生育权从家族和丈夫手中,重新回到女性本人手中。希望女人有生的权利、有不生的权利、有健康生育的权利、有负责任地生育的权利。

文化艺术报:您笔下写过“尊重自己的感情,珍视自己的身体,感受新鲜的生命,如此,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您所倡导的女性成长,其核心在于“自我定义”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贾晓:是的,女性的自我定义和自我选择,意味着女性有绝对的权利来决定——“我是谁?”“我渴望什么?”“我选择如何度过我的一生”,这非常重要。

  文化艺术报:从在邻居家追剧的文学少女,到作品在央视播出,这种从文字到影像的转变,对您意味着什么?这次作品在央视播出“破3 ”,您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贾晓:坦白地讲,一部小说被成功地影视化改编,并在央视热播,这无疑是作者多年笔耕不辍所获得的最为积极的馈赠。不仅能够获得名利上的回报,更是对未来创作生命的延续与拓展。但我同样也会陷入一种“好像自己的孩子被抱走”的失控的焦虑感——虽然我知道电视剧是另一种艺术形式。我很庆幸《四喜》遇到了优秀的影视班底,制作团队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对故事进行了更好的解读和再创作,以观众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四喜》的热播,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文化艺术报:作为原著作者,您如何评价此次影视化改编?是否有某位演员的演绎或某个片段的处理,让您觉得“这就是我笔下的人物,甚至比我想象中更鲜活”?
  贾晓:我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每一位演员都贡献了自己最好的演技,我个人特别喜欢蒋欣,她无论是年龄、气质都和我笔下的许知夏很贴合。她演绎的许知夏把作为长女的困境刻画得入木三分,她的哭戏也特别感染人。

  文化艺术报:您长期深耕婚恋、生育、养老等现实题材,您认为这类贴近生活的网络文学在改编为影视剧时,其独特的优势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贾晓:现实题材是影视改编的一座金矿,但开采起来也极具挑战性。它不像奇幻和科幻题材那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依赖,它的优势和难点都来自“现实”。
  首先它的优势在于强烈的时代感和共鸣感,真实的人物和可信的故事,这些元素使得情感冲击力更为直接和深刻。而现实题材的改编难点在于,要在真实和戏剧之间走钢丝,要做到艺术真实和事实真实的平衡。其次,现实题材的议题往往比较敏感,常常触及社会痛点,有可能引发社会负面情绪,这使得它在创作和播出过程中面临更严格的内容审查。如何揭示问题,又能安全通过审查,这需要创作者的智慧和技巧。

  文化艺术报:您认为《有喜》成功地改编成电视剧并取得良好开局,最关键的因素有哪些?
  贾晓:强烈的真实感和时代感,引发了老中青三代观众的集体共鸣,老一辈的血缘羁绊、中青代的生育困境、年轻一代的叛逆和自我,在剧中都有体现,我认为这是引发追剧热潮的关键。

  文化艺术报:未来您是否会继续深耕女性议题或其他社会现实题材?可否透露新的创作或作品影视化计划?
  贾晓:是的,写作如同挖井,最忌东挖一下西挖一下,那样看似忙碌努力,其实毫无收获。我会一直深耕这个领域,目前还有两部作品在进行影视改编。现在我正在创作一部新的年代小说,以我们陕西为背景,故事跨度40余年,议题涉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接班制度、民办教师等。(注:年代小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网络文学作品类型,作品以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展开创作,通常聚焦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变迁和人物命运。 )

  文化艺术报:作为一位作品成功实现多维度开发的资深网络作家,对于同样怀有文学和影视梦想的年轻创作者,您有什么建议?
  贾晓:写,不停地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一只船,不要只停留在港口,最重要的是出发。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成艳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晓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