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映长安
文/史飞翔
一
背靠终南根性稳,面朝关中浩气多。我曾多次站在终南望长安。一眼望去,灯火辉煌。隐约间似乎能听到笙歌鼎沸。然而望着那灯火阑珊处,我却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那一闪一闪的灯光总给人一种幻灭和虚无。每每这时,我总会想起《金刚经》里的那段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河水静流,山峦无语。这座如今被称之为西安的古城,就像一册被时光浸染的典籍,封面是厚重的城墙,书页间满是沧桑的痕迹,每一页都沉淀着文明的记忆。而其中最熠熠生辉的章节,当属那五万余首唐诗铺就的辉煌长卷。这些诗句不是死去的文字,而是至今依然跳动着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精神图腾,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指引着我们探寻过往的文明。
二
长安,这个在《全唐诗》中出现过一千四百余次的名字,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都城,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一个精神概念,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里。它是李白笔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市井画卷。每当夜幕降临,皎洁的月光洒遍长安,千家万户传来捣衣的声响,那声音里满是生活的烟火气,勾勒出一幅热闹而温馨的市井生活图景。它是杜甫眼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家国情怀。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山河依旧,可城池残破,春天到来,草木肆意生长,满眼的荒芜中,是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疾苦的悲悯。它是王维心中“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的天地境界。太乙山高耸入云,仿佛靠近天帝居住的地方,连绵的群山一直延伸到海边,展现出长安周边壮丽的自然风光,也体现出王维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向往。这些诗句如同文化的活化石,将一个时代的呼吸与心跳都凝固在了文字之中,让我们得以透过这些诗句,触摸到那个遥远而辉煌的时代。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今,行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我常常会产生某种时空交错的恍惚感。脚下的青石板路,或许曾留下过诗人们的足迹;街边的古树,可能见证过千年前的繁华与落寞。四百二十八处与唐诗相关的文物遗迹,就像散落在现代都市中的文化坐标,指引着我们重返那个唐诗的黄金时代。大明宫遗址上,太液池的波光依旧荡漾着盛唐的倒影,站在池边,仿佛能看到当年宫中妃嫔们嬉戏游玩的场景,听到她们的欢声笑语。大雁塔的飞檐下,似乎还回响着玄奘译经时的诵咏声,那声音庄重而虔诚,承载着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辛与对佛法的执着追求。杜公祠里的香火,延续着对诗圣的千年追思,前来祭拜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缅怀杜甫的伟大人格与不朽诗篇。正如西北大学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所言:“唐诗于西安,非仅是经典文化,更是融入街巷肌理的乡土文化。”的确如此,唐诗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它们渗入方言声腔,西安的方言中,似乎还能找到唐诗的韵律,人们日常交谈,不经意间就流露出诗意;潜入街巷命名,有些街巷的名字就源自唐诗,走在这样的街巷里,仿佛置身于诗的世界;甚至融入日常饮食,一些特色美食的名字或制作灵感也与唐诗有关,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唐诗的魅力,成为一种鲜活的文化存在。在这里,唐诗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被玻璃罩着,与观众隔着遥远的距离,而是流淌在生活血脉中的活态传承,融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
长安这座伟大的城市,不仅是唐诗创作的地理空间,为诗人们提供了创作的场所,更是其精神生成的文化场域,孕育了唐诗独特的精神内涵。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提出的观点颇值得深思:“长安的城市空间塑造了唐诗的叙事逻辑与审美范式。”皇城的庄严气象,高大的城墙、宏伟的宫殿,彰显着皇权的威严,这种庄严感影响着唐诗的叙事,使其在描绘宫廷生活、国家大事时,带有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坊市的世俗烟火,热闹的集市、多样的商铺、往来的人群,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为唐诗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让唐诗能够描绘出市井生活的百态,展现出世俗的美;郊野的自然意境,城外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宁静而优美,让诗人们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能够营造出清新淡雅、意境悠远的审美效果,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创作坐标系,让唐诗在不同的维度上都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这个宏大的空间诗学中,诗人们寻找着自己的表达方式,用诗句诠释着对长安的热爱与感悟。李白在兴庆宫沉香亭前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当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李白奉诏作此诗,将杨贵妃的美貌与牡丹的娇艳相比,把盛唐的繁华与雍容凝聚成永恒的意象,让后人透过这句诗,仿佛能看到杨贵妃的倾国倾城之貌和盛唐的盛世景象。白居易在曲江池畔吟出“湖光曲岸花千树”,曲江池是长安著名的游乐胜地,每到春天,湖边柳树依依,岸边百花盛开,白居易在这样的美景中,将寻常游乐场景升华为审美对象,让读者感受到曲江池畔景色的优美和人们游乐时的欢乐氛围。贾岛在街头的 “推敲”苦吟,他为了一句诗中“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 而反复琢磨,在街头驻足思索,这种对诗歌语言的严谨态度,展现了诗歌语言与日常生活的深刻互动,生活中的一个微小动作,都能成为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这些创作实践证明,伟大的诗歌从来都不是书斋中的凭空想象,不是诗人闭门造车、脱离现实的产物,而是在城市空间中孕育、在生活实践中锤炼的艺术结晶,是诗人对生活的观察、感悟与提炼。
四
纵观中国文化史,长安与唐诗的相遇可谓千载难逢的因缘际会,就像两颗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相遇,碰撞出耀眼的光芒。这座规划严整的都城,以其独特的空间结构和文化氛围,为诗人们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创作环境。里坊制的城市布局既创造了秩序感,整齐的坊区、规范的街道,让整个城市井然有序,这种秩序感也影响着诗人们的思维,使他们的诗歌在结构上更加严谨;又保留了多样性,每个坊区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色,有的是商业区,有的是住宅区,有的是文化区,这种多样性为唐诗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内容,让唐诗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际化的都市风貌既开阔了视野,长安作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同的文化、习俗在这里交融,诗人们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拓宽了自己的眼界;又深化了文化自觉,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诗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自觉在他们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儒释道交融的思想氛围既丰富了内涵,儒家的仁政思想、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慈悲为怀,这些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为诗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使他们的诗歌在思想内涵上更加深刻、丰富;又拓展了境界,不同思想的融合让诗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人生、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的诗歌在境界上也得到了提升,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高度。
长安不仅是一座物理意义上的都城,一个供人们居住、生活的城市,更是一个文化生成的场域,一个孕育文化、催生思想的地方;一个诗意栖居的空间,一个让人们能够感受诗意、享受生活的场所。它让诗歌从精英的书斋走向市井街巷,不再只是文人雅士在书斋中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成为普通百姓也能欣赏、感受的艺术形式,融入到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单纯的抒情言志升华为文明的表达方式,诗歌不再仅仅是表达个人喜怒哀乐的载体,更成为展现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精神内涵的重要方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唐诗能够超越时代、成为永恒经典的根本原因,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历史与文化,更蕴含着人类共同的情感与追求,能够跨越时空,引起不同时代人们的共鸣。
五
而今,走在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里,我们欣喜地看到唐诗正在以新的方式重获生机,它不再是停留在古籍中的文字,而是以各种鲜活的形式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它不再是古籍中沉睡的文字,而是化作街边的石刻,在城市的街道旁,一块块石刻上刻着经典的唐诗,过往的行人驻足观看,感受着唐诗的魅力;灯会的诗谜,每到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灯会上会悬挂着带有诗谜的灯笼,人们一边赏灯,一边猜谜,在欢乐的氛围中品味唐诗;实景演出中的对白,一些以唐代为背景的实景演出,将唐诗融入到演员的对白中,让观众在观看演出的同时,感受到唐诗的韵味。它成为年轻人传唱的国风歌曲,许多音乐人将唐诗谱上曲,创作成国风歌曲,年轻人通过传唱这些歌曲,感受到唐诗的魅力,也让唐诗以更时尚的方式传播;短视频中的朗诵素材,在短视频平台上,许多人会朗诵唐诗,并制作成视频分享,这些视频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让唐诗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汉服雅集的文化背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参加汉服雅集活动,在活动中,唐诗成为重要的文化背景,人们穿着汉服,吟诵唐诗,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大唐不夜城的璀璨灯火中,夜晚的大唐不夜城灯火辉煌,仿佛重现了盛唐的繁华,这里经常会举办与唐诗相关的活动,如诗歌朗诵会、唐诗歌舞表演等,人们在灯火中感受唐诗的魅力;在顺城巷的诗会雅集中,顺城巷是西安一条充满文化气息的小巷,这里经常举办诗会雅集,诗人们汇聚在一起,吟诵自己的诗作,交流对唐诗的感悟,营造出浓厚的诗歌氛围;在校园里的诵读声中,学校里经常会开展唐诗诵读活动,孩子们稚嫩的声音朗诵着经典的唐诗,让唐诗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甚至在地铁车厢的诗句展示里,地铁作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车厢内展示唐诗,让人们在通勤的过程中也能接触到唐诗,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这不是简单的复古,不是对过去的照搬照抄,而是一种文化的涅槃重生,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是古典精神与当代生活的完美融合,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六
从“长安一片月”的千年咏叹,这句诗描绘了长安夜晚皎洁的月光,充满了诗意,千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是唐诗中的经典名句;到 “诗与远方皆在长安”的当代实践,如今的西安,不仅保留了丰富的唐诗文化遗产,还不断创新传播方式,让人们在西安既能感受到唐诗的魅力,又能体验到现代生活的美好,实现了诗与远方的结合。西安正在完成一场文化的时空对话,在这场对话中,过去与现在相互呼应,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在这里,唐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藏品,被束之高阁,与现实生活脱节,而是可感、可触、可听、可念的生活体验,我们可以触摸到刻有唐诗的石刻,听到传唱唐诗的歌曲,念出熟悉的唐诗诗句,感受到唐诗就在我们身边;是文旅融合的创新场景,西安将唐诗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了许多以唐诗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如大唐不夜城、唐诗主题旅游线路等,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唐诗文化的魅力;是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产品,如国风歌曲、唐诗文创产品等,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追捧,让年轻人成为传承和传播唐诗文化的重要力量;更是世界感知中国的精神纽带,通过唐诗,世界各国人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增进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七
纵观人类文明史,伟大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复制,不是将过去的文化原封不动地传递给下一代,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文化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西安打造“唐诗之都”,正是这种文化发展规律的生动体现,它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让传统文化重新回到当代生活现场,不再是远离生活的古董,而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创新中延续血脉,通过创新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使传统文化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展;在发展中保持本色,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不迷失方向,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得以彰显。
正如李浩教授所言:“唐诗是宣传西安的‘形象大使’,唐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了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关注西安、了解西安;而西安为唐诗的重磅展演提供了灯光闪耀的‘T 型舞台’,西安为唐诗的传播和展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让唐诗能够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正是文化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典范,文化与城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文化赋予城市以灵魂,让城市不再只是一个冰冷的物理空间,而是有了情感、有了内涵、有了精神追求;城市为文化提供载体,让文化有了展示的平台、传播的渠道和发展的土壤,二者在互动中共同提升,在融合中实现超越,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八
站在终南山上远眺,整座长安城尽收眼底。终南山连绵起伏,云雾缭绕。站在山顶,俯瞰着脚下的西安城,高楼大厦与古老的城墙交相辉映,现代与传统在这里完美融合。我突然意识到,唐诗的真正魅力不在于辞藻的华丽,不是用华丽的词语堆砌而成,而是在于那种将日常生活诗化的能力,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提炼美,用诗歌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这种能力让平凡的事物焕发光彩,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一个常见的自然景象,在诗人的笔下,都能变得富有诗意,吸引人们的目光;让普通的场景蕴含深意,一个平常的生活场景,经过诗人的描绘,能够传递出深刻的人生哲理、真挚的情感;让短暂的瞬间获得永恒,一个转瞬即逝的美好瞬间,被诗人用诗句记录下来,就能够跨越时空,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永恒的经典。也许,这就是中国文化最深刻的精神特质——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诗性的生活态度,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用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
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唐诗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性传统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安与唐诗的故事,正是这种精神特质最集中的体现,长安为唐诗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唐诗则将这种诗性精神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真正的诗精神,从来都不会被时光湮没,无论时光如何流逝,诗精神都能保持其生命力。它一直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中流淌,融入到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每个认得汉字、心怀美好的人心中,静静生长,生生不息,只要人们还在使用汉字,还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诗精神就会在人们心中不断生长、传承下去。这就是长安与唐诗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它让我们明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生命力;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历久弥新的秘密所在,中华文明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传承,才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发展、进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史飞翔,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西安市社科院老子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陕西省首批重点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陕西省“百青人才”、陕西省“百优人才”、陕西省“双百人才”。曾获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西部网联合颁发的“陕西省十佳优秀散文作家”称号。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高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陕西终南学社秘书长、《陕西终南文化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出版《终南隐士》《关中地域与关中人物》《关学与陕西书院》《陕西作家研究》《陕西当代作家研究》《刘半农年谱新编》等著作23部,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并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