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风
商洛的天空真是文星璀璨,就我知道的而言,陈彦、贾平凹、方英文、陈仓、鱼在洋、刘炜评、孙见喜、何丹萌、李育善、陈年喜、田光明、杨贤博······不胜枚举。或许因为贾平凹老师这颗星太过耀眼,其他人或多或少就成了大树旁的小树,受关注的程度就没那么高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去写,反而有榜样在前,商洛人的灵感就像商山的清泉,涌流不断。同为商洛丹凤棣花人的陈俊哲,就是这样一位文思泉涌、潇洒儒雅的文人。近日,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三秦吟歌》,书中除了他写给三秦大地的诗词外,还穿插了一些与诗词相对应的自作书法及篆刻作品,希望能用书法篆刻作品呈现诗词的意境,增添更多审美元素。读罢不禁感叹:诗文双美,书文双绝。
《三秦吟歌》作品横跨十八年,又分为陕南篇、关中篇、陕北篇,可谓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藏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深爱,藏着作者对历历往事的睿智思考。陈俊哲先生的作品,以格律诗居多,以他多年的修炼,平仄韵脚自然不在话下,最妙的还是做到了“意在笔先”“所有景语皆情语”。以他的处女作《下海》为例,既写了作者一行乘着快艇下海,又比喻了改革开放初期干部转身做企业家勇立商海潮头的下海,一语双关,情景交融,不露痕迹。在陈先生的笔下,好像根本不存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况,更多的是“少壮工夫老始成”。当然我说的老不是年龄,是他在诗词、书法领域的厚积薄发,在生活阅历和文学修养中的诗意采撷。
肖云儒先生说“俊哲以性情裹挟诗书之美。未挥毫已自醉,而后醉倒围观之赏书者;将吟诵先自燃,而后燃遍一片读诗人”。我认为评说特别精准到位。但凡见过陈俊哲先生作诗或者挥毫的现场,你一定会被他那种热情、激情所感染。记得有一年陪先生去西塬挖野菜,菜未挖完,他说“有诗了”,随口吟出“白蒿荠菜眼中珍,小蒜丛生见面亲。对此如何不垂泪,也曾仰仗度饥贫”。还没等我们回味过来,他又吟诵一首“时光催我满山巡,踏破芒鞋岭上春。手挽东风剜野菜,背依竹篓望星辰”。他作诗很快,有那种水到渠成、信手拈来的感觉,好像那些诗歌都在大自然里藏着,他有一双慧眼,一下子就发现了。回家后,他诗兴不减,又创作了两首关于挖野菜的诗,这些作品都收集在这本《三秦吟歌》中。由于我平时爱好写歌词,就建议他将挖野菜的诗句做成一首简单的歌曲,他欣然应允。我们将其中的两首诗组合成了歌词,找朋友作曲,又请援藏的音乐教师高宁宁演唱,形成了歌曲《挖野菜》。
陈俊哲先生的作品,涵盖面非常广,有家国情怀,有大好河山,有先贤英烈,有普罗大众,他常常将笔触聚焦普通的劳动者,如一线工人、十八线作家等等。读他的文字,有时候想到白居易,有时候想到杜甫,有时候想到李白。如今,这样一本精彩的《三秦吟歌》就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是诗人的行走笔记,是诗人的心情印迹。他曾说“无眠夜夜觅佳句,最喜吟成一字安”,那么,就让我们翻开这本书,去发现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