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月照天山雪

发布时间:   作者:崔孝武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崔孝武


西安的秋,是泡在一碗酽酽的桂花稠酒里的。那份凉意浮在肌肤上,不刺骨,倒像是情人呵出的气息。风里携着鼓楼的钟声,沉沉的,一下一下敲在心上;又捎来慈恩寺的檀香,混着汉城湖畔老艺人唱腔里悠长的尾韵,在街巷间袅袅地转着。这秋缠绵得紧,温润得恰到好处,像一轴被岁月摩挲得泛黄的古画,连每一道折痕里都藏着故事。

而此刻,乌鲁木齐的秋,却似一碗犹如新疆人热情浓烈的伊犁老窖。风是野的,横冲直撞,带着博格达峰雪线的寒气与戈壁滩砂石的颗粒感,剐在脸上,竟能听见金石相击的脆响。它不来抚慰你,倒像一位严苛的雕刻师,执意要在这张来自关中的面容上,刻下属于边疆的印记。

我常在这两种“秋”之间恍惚出神。夜已深了,办公室的灯光温顺地铺在摊开的施工图上,那纵横交错的线条,仿佛不是墨线,而是连接两个时空的琴弦。指尖轻抚过一道等高线,耳畔便响起长安城里棋盘式里坊间的市声;目光追索着一道钢筋标注,眼前便展开天山脚下无垠的、沉睡着的旷野。我们这群陕建人,便像是从那张古画里走出的墨点,从承载了十三朝烟雨的古城,一路西行,将生命中最富血气的一段,如同铆钉般,牢牢地楔进这片风沙与豪情并存的土地里。

于是,“使命”这个在文件里稍显抽象的词,在这里变得具体可感,有了分量与体温。它的重量,是头上那顶黄色的安全帽,压得人不得不挺直脊梁;是手中那份关乎百年大计的蓝图,沉甸甸的,托着千家万户的安宁。它的温度,是工友们那被紫外线浸得黝黑的脸庞上,滚落的汗珠砸在水泥地时“滋”的一声轻响;是庞大基础的混凝土,在夕阳余晖里散发出的、带着生命律动的微温。它的味道,是拌和着尘土的西北风,吸进肺里,有种粗粝的真实;是食堂里那碗滚烫的羊肉汤,一口下去,便能将几千里的乡愁,暂且融化在蒸腾的热气里。

乡愁,便成了最忠实、也最狡黠的旅伴。它总在不设防时叩门。或许是在大巴扎喧闹的街头,一缕与回民街极其神似的烤肉香,便能绊住匆匆的脚步,让魂魄霎时间飞越关山。又或许是在与家人视频时,屏幕那端,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背诵新学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心头那块最柔软的地方,便像被不轻不重地捏了一下,酸软得几乎要塌陷下去。而更多的时候,是在这万籁俱寂的边疆深夜,一抬头,与那轮和西安城里一般无二的月亮撞个满怀。胸腔里便仿佛涌起一片复杂的潮汐,涨了又落,落了又涨。这清辉曾照耀过李白笔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雍容,此刻,又毫无偏私地铺洒在我们正为之挥汗的这片土地上。它是一座无形的桥,桥这头,是工地办公室窗外脚手架剪出的坚硬轮廓;桥那头,是故乡书房窗外那株老槐树在月下婆娑的、温柔的疏影。

然而,我们终究不是来此发思古之幽情的墨客。我们是建设者,是“秦人”的子孙,血脉里沉淀着祖先那“平定西域”的开拓基因与无言坚韧。古有张骞持节,凿空西域,踏出一条驼铃悠扬的丝路;今有陕建儿女,奉使命西行,筑就这条塔吊林立的钢铁通途。这份坚韧,不载于史书的豪言壮语,却写在每一个被风沙洗礼的清晨,那最早一盏亮起的安全帽灯上;融在每一次为解决技术难题的挑灯夜战中,那布满血丝却依然专注的眼神里;镌刻在每一位党员同志面对艰苦环境时,那无声微笑、默默扛起的担当之中。

我们在这里夯下的每一根基础,绑扎的每一根钢筋,都像是在这辽阔的版图上,以最朴拙的笔触,续写着一卷新时代的“丝路花雨”。这不再是驼铃摇响的、以物易物的商路,而是塔吊林立、贯通东西的通途。我们带来的,不再是丝绸与瓷器的温润光华,而是一座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的、坚不可摧的脉络与骨架。

窗外的风依旧呼啸着,像是这片古老土地沉雄而均匀的呼吸。我收回漫游的思绪,目光落在面前那份待审的支部学习计划上。白纸黑字,此刻看来,却仿佛有了温度与脉搏,那字里行间跃动着的,是滚烫的理想,是沉实的责任,更是连接着古城墙与天山雪、古老历史与辉煌未来的那座无形的、却无比坚实的桥。

我端起桌上的茶杯,茶已微凉。轻轻呷一口。这茶来自陕南,是故乡的富硒茶。茶水入喉,舌尖上依稀萦回的,还是那温山软水滋养出的清甜滋味;可喉间缓缓滚下的,分明已是这片边疆慷慨赠予我的、混合着风霜与豪情的凛冽醇香了。


编辑:魏娟           责编:小木           终审: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