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密期间,他率领的大军多次给予侵占伊犁的沙俄军队有力打击,挫败了沙俄以武力侵吞伊犁的企图。1880年十月,左宗棠奉诏进京,从此离开了他倾注满腔热血的大西北。他在哈密驻留的时间虽然只有不到半年,但留下了兴修水利、屯田储粮、整修道路、植桑种柳的众多遗址遗迹。所到之处,竭尽所能,造福一方,这就是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家国情怀。
以清军兵威为后盾,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不辱使命,于1881年(光绪七年)成功与沙俄议定《伊犁条约》,次年清政府收回伊犁。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对敌斗争的少有胜利,多么难能可贵!
左宗棠逝世后,哈密建立左公祠,以缅怀他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历史功勋。内有一副楹联,承载了新疆人民对他最深的感念:
运筹帷幄扫除魑魅乃砥柱中流
大军出关一统边陲其功盖天山
在左公精神感染下,哈密人民种植、保护左公柳蔚然成风。
为彰显左公精神,早在清朝末年,官府就在古驿道旁张贴告谕:“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可以看出,此告谕的重点不在树而在人,是在保护树的同时但更看重左公精神的传承。1950年代驻哈人民解放军在修筑红星渠时,发现有一些古柳生长在渠边,有人主张挖除,但当得知这是左公坐镇哈密时所栽,便都一一自觉保护下来,每到夏季,这些古柳便撑起一片浓荫,供人们歇息纳凉。
哈密人有俗语“看到左公柳,不敢高声语”,可见哈密人对左宗棠的崇敬之情。哈密人之所以这样爱护左公柳,是因为左公柳带给各族人民的不仅仅是馥郁的绿荫,更代表着一种自强不息、爱护家园的顽强拼搏精神。
今天,生活在哈密的各族人民不断弘扬左公精神,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已把万顷戈壁中的哈密建成了绿满全域的绿洲。这些生长在戈壁前沿的左公柳,多少年来,面对狂风的肆虐、黄沙的侵蚀、骄阳的炙烤而始终面不改色,身姿挺拔,深深扎根于戈壁之中,并以它巨大的躯体、丰茂的枝叶为大地染绿,让戈壁生辉,就像左公率领的英勇战士,守卫着边疆的安全。
左公柳(4)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